每年3月都是香港的艺术月,在这个月,香港艺术市场特别繁荣,除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外,还有香港艺术节、巴塞尔艺术展、亚洲当代艺术展、中心艺术博览会等无数艺术盛事。由于该月的艺术氛围太浓烈,因此香港的话剧市场在每年3月也都会异常繁荣。香港是一个明星集中的城市,但是却很少有人谈及它的话剧市场,新文化记者为香港话剧市场做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在这里话剧呈现了一种小众但欣欣向荣的态势,无论是政府的支持、从业者的热情还是观众的忠实程度,都相当令人惊讶。只是香港的话剧受限于题材和语言等,基本上很难走得出去。
话剧本身
话剧上映频繁 每天几乎有两部上演
虽然不是文化重镇,但香港的话剧团非常活跃,在这片弹丸之地,每天几乎都有两部以上的话剧在上演,每周都有2~3部新话剧与观众见面。而在3月艺术月期间,每周的新话剧数量甚至翻番,3月15日~31日期间,就有《高帽奇缘》、《最后作孽》、《复仇者传闻之惊天谍变反击战》、《都是我的孩子》、《我(不)完美》、《乌合之众》等多部剧正在热演,还有《蠢病还需蠢惑医治》、《结婚》、《缘移戏剧班》、《太平山之疫》、《一板之隔》、《顺风,送水》、《ALONE》、《灼眼的白早》、《五月的梅子》、《有饭自然香》、《日记Ⅵ,谢幕》、《都是龙袍惹的祸》等十多部话剧都在售票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99%讲粤语 内地观众有距离
目前,在香港看演唱会、看电影已经成了很多内地游客来到香港的行程之一,但却很少有内地观众选择在香港看话剧。新文化记者调查发现,香港上映的话剧中,99%都是在讲粤语,剩下的1%中,英文剧还要占据一大部分,这就让内地观众对香港话剧产生了距离。香港话剧团的团员Ami表示,这是没办法的事。Ami说:“毕竟我们的话剧要在香港地区上映,观众还是习惯去听粤语,我们有时候写的一些笑料和俚语,也都是只能用粤语来讲才有效果。”至于是否会为内地观众排练普通话话剧,Ami表示他们已经尽力在为内地观众考虑,“现在香港大部分话剧都会在现场配有LED屏幕,上面会打出中英文字幕,既然内地观众可以来港看搭配中文字幕的粤语电影,我希望有一天应该也能够接受有字幕的粤语话剧吧。”
剧种翻译作品偏多 最喜欢歌舞形式
目前北京的话剧市场也非常繁荣,尤其是偏搞笑的话剧非常受年轻人喜欢,开心麻花等剧团也随之一跃成为明星。但是新文化记者发现,香港上映的话剧中喜剧比较少,虽然剧目种类非常多,从写实戏剧经典到荒诞派作品、后现代派应有尽有,但比重最大的却是翻译国外名剧,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本地创作的作品,比如正在售票的法国大师莫里哀最后的遗作《蠢病还需蠢惑医治》,就被充分本土化,演绎成港式法国剧目;《结婚》改编自日本编剧桥田寿贺子的作品;《缘移戏剧班》则是百老汇的名剧……
除此之外,可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香港人喜欢带有百老汇气质的话剧,大量热闹歌舞充斥其中,或者根本就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演《红磨坊》。很多香港观众甚至根本不称呼话剧为话剧,他们称之为舞台剧。而这种舞台剧最受欢迎,目前正在热映的《高帽奇缘》就是其中的精品。
话剧市场
场地都很小 上座率都挺高
香港话剧演出地点比较集中,如果是大型的话剧团体,演出地点多在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会堂剧院等地,有时候也会在高山剧场、上环文娱中心、黑盒剧场等知名演出地点,但一些小型的话剧团体的演出地点则不受限,可能在某个小剧场,可能在大学里面,甚至有地下剧团会在停车场里做话剧演出,如果非话剧发烧友甚至根本找不到他们演出的地点。
大部分话剧团演出的场地都不太大,最大的演出场地应属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座位超过1000个,其他剧院大部分都是几百个座位,比如上环文娱中心就仅有400多个座位,其他小剧场有些甚至只有100多个座位。但是这些话剧的上座率还相当高,达到七成以上属于标配,《高帽奇缘》演出期间,几乎每场都能爆满。
年轻观众偏多 没有分级制度
香港的话剧观众和内地很相似,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大学生。今年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的王菀之也是话剧粉丝,她刚刚在微博上向所有粉丝推荐了热演的《高帽奇缘》。
和电影不同,香港的话剧并没有严格的分级,但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会给予指导性意见,建议多少岁的人观看为宜,比如《我(不)完美》就建议3岁以上人士可观看,《最后作孽》因含有粗俗语言以及成人内容,建议12岁以上人士观看。不过这种建议并不像香港电影的分级制度那么有法可依,只是提醒购票观众注意而已。
票价比电影贵 但是特价也不少
香港的话剧基本是走向市场化,由剧团自己售票,根据位置不同,基本上话剧的行业价格就在150港币到300港币(约120元~240元人民币)之间,比起均价100港币以下的电影票来说略贵了一些,但无论多么经典的剧目,由怎样的大明星来出演,香港的话剧票价基本不会高于500港币(约400元人民币),更不会出现上千港币的高价票。此外,话剧票还有固定特价,比如持香港本土学校学生证的学生、60岁及以上的长者、伤残人士等均为半价,另外为了鼓励更多人走进剧场,还会推出50港币(约40元人民币)的特价票,这个价格在香港基本上只能在路边摊吃一碗二两炒饭而已。
生存状态
剧团多如牛毛 工作人员多是兼职
香港第一个民间话剧团早在1844年就已经成立,20世纪50年代开始,话剧在香港各大学盛行,就连李安的《色·戒》中也有所涉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成立,话剧从业者终于开启了“科班”旅程,而话剧社也是从此时开始繁荣。最初香港只有四个话剧社,发展至目前已经能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话剧社,他们有些已经形成公司规模,有些则是民间爱好者。但无论如何,香港的话剧从业者却呈现非职业的倾向,除了四大话剧社外,其他大部分话剧社的成员都是“兼职”,就连为话剧社撰写话剧的编剧也有很多都是业余写手。香港一家地下话剧社的秘书黄小姐对此解释说:“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话剧社的收入几乎全靠卖票,怎么能支撑那么多人开销?票房收入都用来运营话剧社本身,工作人员和演员就只能兼职。”
政府给予一定支持 但主要靠自己
香港有四大知名话剧社,分别是香港话剧团、中英剧团、赫垦坊剧团和新域剧团,这也是香港仅有的四大职业剧团,其中大部分都有政府的支持,比如香港话剧团由香港特区政府辖下的市政局直接资助,中英剧团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并接受私人及商业机构赞助等。
实际上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的话剧社支持力度很大,甚至效仿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市政局和特设的演艺发展局予以支援,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杨世彭就说过,1998年政府对他们团每年的支援金额是2000万港币,在世界各国的职业剧团中算是相当高。但是特区政府也不是一味盲目地支持话剧社,每场演出,政府都会与话剧社之间达成“主办”与“合办”两种合作模式,“主办”则是由话剧社负担所有演出费用,最后票房收入也归话剧社所有,完全走市场化;“合办”则是特区政府提供免费场地,票房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虽然给予了一定支持,但运营下来还是要靠剧团自己。
大明星不好找 老演员颇多
近年来,不少内地明星都愿意前往话剧舞台上挑战自己,袁泉、濮存昕等人更是成为话剧舞台上的常客,而香港本土明星多如牛毛,他们是否愿意加盟话剧呢?答案是很少。甚至有些明星原本是话剧社的成员,但一举成名后就很少在话剧舞台上亮相了,比如谢君豪。不过老一代的演员却愿意经常去话剧舞台上捧场,比如曾江、罗家英偶尔会客串各种剧种。
另外,像财大气粗的香港话剧团,就比较能出得起钱邀请明星演出,比如他们就邀请过梁家辉主演过话剧《倾城之恋》,但这种情况为数并不多,很多香港演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内地工作,根本没办法长时间在香港排练话剧。
新文化特派香港记者 殷维
1 香港大部分话剧团演出场地都不太大,上环文娱中心就仅有400多个座位
2 带有百老汇气质的话剧深受香港人喜爱,正在热映的《高帽奇缘》就是其中的精品
3 香港本土明星很少参演话剧,梁家辉主演过的《倾城之恋》只能算特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