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名誉会长 潘震宙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2009年年会——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金华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戏曲艺术也经历了60 年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现代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有许多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在前辈艺术家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努力尝试编演现代戏。如1952年第一届全国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评剧《小女婿》、沪剧《罗汉钱》、淮剧《王贵与李香香》等,之后又有评剧《刘巧儿》、眉户《梁秋燕》、吕剧《李二嫂改嫁》等优秀剧目出现。50年代末、60年代初,戏曲现代戏创作更有较大的突破,出现了豫剧《朝阳沟》,评剧《金沙江畔》,锡剧《红色的种子》,沪剧《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京剧《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黛诺》、《红嫂》、《草原英雄小姐妹》,粤剧《山乡风云》,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等一批作品,在全国产生了更大影响。十年“文革”,戏曲艺术受到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剧种的现代戏创作演出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在题材方面,既表现了当前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当代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艺术形式不断革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也使戏曲艺术在整体上展现了新的面貌。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戏曲艺术及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实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老戏剧家张庚、郭汉城先生都说,戏曲现代戏已经走向成熟了。回溯戏曲现代戏从诞生到发展,并臻于成熟,展现自身辉煌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必将推动现代戏事业更好地发展。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以来,已经开过20多届学术研讨会,研究了戏曲现代戏发展中许多重要问题。今年的研讨会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0年来现代戏创作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国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的结果。现代戏的创作,难度很大。需要优秀的剧本、音乐及舞台美术设计,还要有好的导演进行总体的舞台创造,最终还要一班好演员演出来。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能够发现好剧本,能够选准主创人员,要靠剧院团和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有胆有识。在现代戏的发展中,理论家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的指导在创作中就像冲锋的号角,能激励人们突破禁区去探索创新。有多位为现代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同志,如现代戏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庚同志,现代戏研究会最早的主席团成员章力挥、席明真、胡沙、黄俊耀、杨兰春等同志都先后去世了,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记载在现代戏发展史册上。我们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我们也高兴地看到,现代戏的队伍后继有人。我们一定能够继往开来,把现代戏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再过一年多将迎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30周年,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总结我们的宝贵经验,用以推动今后的工作。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已在浙江开过多次年会,今年在浙江金华开,我们很高兴。浙江金华对戏曲现代戏有很高的热情,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们也对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给予了很多支持。我代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对浙江和金华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浙江和金华的戏曲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09年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

在浙江金华召开

11月21日至23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2009年年会在浙江金华召开。值此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本届年会以“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戏发展”为中心议题展开研讨,对戏曲现代戏发展历程予以全面的回顾。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名誉会长潘震宙致开幕词;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吕育忠宣读了文化部艺术司发给大会的贺信;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和平、金华市副市长林一心出席大会并讲话。在本届年会上,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做了题为《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造就艺术的辉煌》的主旨发言。文中全面回顾了20世纪至今百余年来戏曲现代戏发生、发展、渐趋成熟这一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戏曲现代戏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认真深入地总结了60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历史经验,并对戏曲现代戏今后的发展道路予以展望,给予了与会者信心、鼓舞和力量,令人振奋。

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吉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西、湖北、广西、贵州等10余个省、市2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的剧院(团)长、主创人员,及一些省市艺术研究院、所的理论工作者60余人与会,大家敞开心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安葵,副会长余雍和、周艺、刘俊鸿分别主持了各场研讨会。

两天的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交叉进行,涉及的话题包括戏曲现代戏是否成熟,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不同形态戏曲剧种表现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对戏曲现代戏理论建树和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及60年戏曲现代戏创作积累对推动20世纪百年中华民族戏曲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贡献、价值和意义等等理论命题。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30年来针对创作实践中的方方面面问题,召开了各有侧重的学术研讨会20余次。今年的年会不仅是对已经过去的60年的回顾,更饱含着对下一个60年里戏曲现代戏将逐步走向辉煌的殷切期待。
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造就艺术的辉煌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姚 欣

戏曲现代戏,是以辛亥革命前后至今的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认知、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所创作的戏曲。
戏曲现代戏在与新中国共同走过的岁月中,经过不断实践逐渐成长、成熟,并涌现了许多优秀剧目。今天,在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现代戏的发展历程,总结现代戏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更好地继承戏曲艺术传统,实现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推动戏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历程

戏曲现代戏是传统戏曲这棵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新枝,是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诞生、发展的。戏曲的传统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将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戏曲成为现代戏,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这里,我们将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概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末,是戏曲现代戏的探索时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使得传统戏曲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要求,戏曲改良运动随之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时装戏”,由于无法解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时装戏给古典戏曲艺术向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与时装戏发展道路不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苏区的苏维埃剧团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根据现实生活和战斗故事编演了许多剧目,也为后来现代戏在艺术上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宣传抗日,鼓舞民众,各根据地成立了许多专业剧团,以“服务抗战”为宗旨,编写了大量现代戏。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现代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二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是戏曲现代戏的成长期。1951年春,毛泽东为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后来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同年5月5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表,制定了“戏改”的内容,使新中国初期的戏曲改革事业获得丰硕成果。1958 年,戏曲界出现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口号,出现了一批简单化、口号化、粗制滥造的“宣传戏”“任务戏”,无视和违背了艺术规律,使戏曲现代戏发展过程遭受严重失误。

1960年5月,文化部召开现代题材戏曲汇报演出大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三并举”政策的制定,促使中国戏曲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举办,演出了一批京剧现代戏剧目。“文革”开始后,“四人帮”将其中的几部作品树为“样板戏”,在长达10年的文化专制时间里,8亿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打倒“四人帮”,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春天,现代戏重新迎来健康发展的机遇。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30年是戏曲现代戏走向成熟的时期。1979年10月,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届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强调今后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 阐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的方向,并重新肯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倡导艺术创作中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等等,给新时期戏曲现代戏创作在理论上以有力指导。30年来,戏曲现代戏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现代戏逐渐走向成熟。

戏曲现代戏的成就和意义

新中国60年的现代戏创作,是在一个崭新的、腾飞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是在风雨中不断奋进的。60年来,戏曲工作者创作出了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时代同步是戏曲现代戏最鲜明的特色。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涌现了一批以挣脱封建束缚,表达妇女解放心声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眉户《梁秋燕》,评剧《刘巧儿》、《小女婿》,锡剧《双推磨》,淮剧《王贵与李香香》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书写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新社会对于女性的解放。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真实的思想感情,是社会解放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作品,还有评剧《向阳商店》,粤剧《山乡风云》,眉户《粮食》,湖南花鼓戏《三里湾》、《打铜锣》、《补锅》,曲剧《游乡》等等。特别是1958年首演的豫剧《朝阳沟》,作者怀着对新农村建设的炽热感情,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内容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层面。这些作品继承运用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和技巧,改革音乐,发挥戏曲艺术虚拟性、写意性特点表现新生活,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使戏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

逐步解决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前后,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已较好地解决了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评剧《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作品,改革了评剧的伴奏方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板式,较好地解决了评剧行当不全、男声声腔不全的问题。另如沪剧《星星之火》、豫剧《冬去春来》、锡剧《红色的种子》等作品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文革”前夕,沪剧《芦荡火种》,京剧《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等一批剧目相继出现在舞台上。这些戏曲现代戏蕴含着艺术家们的辛勤付出,在文学剧本、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是17年来现代戏创作经验的积累。“文革”中,这些剧目中的部分作品被“四人帮”窃取,成为所谓“样板戏”。

粉碎“四人帮”后,一批描写领袖和先烈人物的作品,如秦腔《西安事变》,越剧《报童之歌》,京剧《南天柱》、《蝶恋花》等,在领袖人物说方言、唱地方戏、踩着锣鼓点迈台步表演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也由此而开辟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的新局面。

现代戏用喜剧的形式告别了“极左”路线。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党工作重点实现历史性转移的时刻,现代戏出现了许多喜剧作品,如莱芜梆子《红柳绿柳》,花鼓戏《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商洛花鼓《六斤县长》,宜春采茶戏《木乡长》,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扬剧《皮九辣子》,淮剧《奇婚记》等,都用喜剧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情感等进行了描写。与这些作品同时出现的,还有川剧《四姑娘》、评剧《三醉酒》、莆仙戏《鸭子丑小传》、眉户《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豫剧《红果红了》、淮剧《鸡毛蒜皮》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生活的优秀作品。

现代戏创作在主题开掘和思想的深刻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入,现代戏的叙事方式变化很大,深刻的思想性和主题的进一步开掘及感情的处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采茶戏《山歌情》,吕剧《苦菜花》,京剧《山花》,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京剧《华子良》,楚剧《虎将军》、《大别山人》,吕剧《石龙湾》、《补天》,京剧《江姐》,粤剧《驼哥的旗》,淮剧《太阳花》等,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还有评剧《风流寡妇》、川剧《山杠爷》、豫剧《香魂女》、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等作品,都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变革时代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的嬗变。

戏曲现代戏开拓了广阔的题材视角。新中国成立60年来,现代戏作品中不仅有较多的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有城市生活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工人生活题材等等。这一类作品有沪剧《明月照母心》、越剧《巧凤》、黄梅戏《未了情》、京剧《高高的炼塔》、评剧《黑头与四大名旦》、滑稽剧《一二三,起步走》、眉户《迟开的玫瑰》、花鼓戏《老表轶事》等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汇录时代风云,书写人们的壮美情怀,艺术地展现了伟大祖国跃动的宏阔历史画面,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新创造。

戏曲现代戏在解决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努力寻求和解决“戏曲化”的问题上,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现代戏创作在表现现实生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戏曲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生活的“实”与艺术的“虚”之间的矛盾时,川剧《四姑娘》、淮剧《奇婚记》中自由时空的运用,“三叩门”、 门里门外等虚拟化的舞台处理;汉剧《弹吉它的姑娘》中表演的电话舞,演员边舞边唱,创造了崭新的表演形式,使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特征在现代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涌现的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京剧《膏药章》、川剧《变脸》等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还有根据“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改编的京剧《骆驼祥子》,川剧《金子》、《死水微澜》,甬剧《典妻》等等,证明京剧、川剧等古老剧种,同样可以编演现代剧。正是这些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巧妙地解决了生活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成功汇集了经验和成果,使戏曲现代戏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戏在理论上也有许多重要成果,有很多收获。现代戏理论来自创作实践,又对实践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戏曲理论整体框架下初步形成了具有集现代戏史、创作、批评和理论为一体的理论特色。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庚多次提到 “地方戏表现现代生活是个大任务”等理论命题。郭汉城曾指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个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阿甲、刘厚生等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做过许多有见地的论述。张庚主编的《当代中国戏曲》,余从、王安葵主编的《中国当代戏曲史》中有关章节,都对现代戏做了较为认真的总结;高义龙、李晓主编的《中国戏曲现代戏史》全面梳理和论述了戏曲现代戏的发展进程和各个时期的成就及特点。各地理论工作者撰写了大量关于戏曲现代戏的有见地的理论文章。创作与理论,作为现代戏发展的两翼,为中国戏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中国戏曲的新发展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戏曲现代戏取得全面的发展,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表现形式,成为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经验在于:

第一,党和政府的一贯关心重视和明确的理论指导,为推动戏曲现代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对现代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再次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使现代戏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成果,是与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分不开的。

第二,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是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根基。传统是根,传统是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基础。戏曲现代戏创作是中国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出现的新形式,新时期以来国门大开,各种文艺思潮和外来艺术形式的涌入,戏曲艺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深感困惑。新时期30年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证明,戏曲现代戏创作只要继承传统,创造性地发挥传统,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就一定能获得更大发展。

第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学习,自觉地弘扬时代精神,是优秀的现代戏成功的基础。现代戏是20世纪初以来对现代人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审美反映。生活是最生动、最丰富的矿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理解生活,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语言习惯,获得创作的动力与源泉。近百年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将新时代人民大众投身伟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艺术表现对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是戏曲现代戏奉献给新中国的一份伟大艺术创造。这也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从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

戏曲现代戏的繁荣发展是广大戏曲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辛勤付出而获得的。这些人钟爱民族艺术,为了实现艺术理想,甘于贫困,甘于寂寞,勤奋耕耘,努力进取,坚守阵地,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脊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艰苦奋斗,才迎来了戏曲现代戏灿烂辉煌的今天。

对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展望

60年过去了,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凝聚民族的力量,去创造戏曲现代戏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更加自觉地继续坚持党在新时期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改革开放年代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样,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各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我们既要努力反映各式各样的生活,描写各式各样的人物,同时,更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塑造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通过新一代人物的践行和承载来体现的。塑造新时期的新人,特别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改革者和创业者的典型形象,不应回避矛盾、困难和苦难,他们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能直面人生的鲜活人物,是既有社会主义理想,又具有不凡的性格、才智和情操的崭新人物。对于曾经流行一时的主张“告别革命”“回避崇高”和“消解深度”等等非英雄化、非崇高化和鄙俗化、个人欲望化及狭隘功利化的价值观,应该坚决摈弃。只有努力在真实性、深刻性、典型性和审美性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塑造出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艺术形象来。

第三,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础,广泛吸取各种创作方法和手段。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多样化创作方法。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坚持戏曲艺术本体和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方法的前提下,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各种民族艺术甚至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力,推进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重视和加强现代戏优秀剧目的移植、改编。移植、改编也是创造性的劳动。移植、改编演出优秀剧目既是戏曲艺术的传统,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由江西宜黄腔演员演出移植为昆曲演出后影响广为扩大,以至于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清末花部地方戏兴起后,各地方剧种之间纷纷相互改编、移植剧目,使许多剧目成为各个剧种共有的经典之作。我们提倡越是获奖的剧目,越是广受群众欢迎的、雅俗共赏的剧目,越要反复加工,常演常新,历久弥新,力争使一批优秀戏曲现代戏作品最终成为传世之作。

第五,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批评。相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实践,当前理论研究和评论还比较弱。在以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氛围中,戏曲理论阵地的收缩、理论的失语、理论的泛娱乐化、商品化,以及艺术良知泯灭的某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为了提高戏曲现代戏的水平,有必要加大对现代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我们呼唤端正文风和学风,加强理论队伍建设,使现代戏研究和理论批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编导音美演职人员队伍。这既是戏曲现代戏的需要,也是戏曲事业整体的需要,“只养艺术,不养人”的观点是偏颇的。目前,戏曲的各类人才都处在断档和后继乏人的状态中,我们应该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从长远目标着眼,重视人才培养,并促使现代戏的演职人员继续发扬进取意识、自强奋进,争取戏曲现代戏向更高阶段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