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粉丝话剧代表,“盗墓”究竟有多火?记者得到的一连串数字是,仅第一部投资就高达3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常规话剧的5倍),第二部则近1000万;第一部去年演出77场,总票房近3500万,第二部仅今夏沪上首轮45场,就狂卷2000万票房; 目前第二部全国巡演的邀约已经收到不下100个,出品方正在谨慎评估……目前,“盗墓”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出品方锦辉传播老板、知名沪剧演员孙徐春昨天向记者证实,《小时代》 的舞台剧版也已基本谈妥,郭敬明在电影4部曲结束之后,将与锦辉合作音乐剧版,粉丝电影将转向粉丝话剧。
“盗墓”如此夺目,引得业界同行有些按捺不住。昨天,上海戏剧家协会几乎邀齐了沪上戏剧界的所有“大佬”以及“稻米”(“盗墓”粉丝)代表共论“粉丝话剧”。这是一场有趣的交流,而结论也趋向一致,粉丝话剧眼下虽“钱”途坦荡,但前途未卜。“盗墓”是一颗种子,它能否发芽成为未来中国商业戏剧的模板,尚待观察。
观演互动,“粉丝话剧”给业界警醒
(荣广润,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荣广润教授算了这样一笔账:“45场演出2000万的票房,具体到1000人左右的剧场,那意味着每张票子要卖到400多元,这个数字很厉害。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这批老的OUT了,"盗墓" 对于现在的孩子有非常大的亲和力,我看到台上那个演员一换衣服出来喊"南派三叔",台下立刻一片欢呼。我们现在做戏的人往往是做自己的,而观众真正感兴趣的,跟舞台上的往往是两回事。但"盗墓"非常有针对性,受众年龄就是定在20-25岁,题材也是瞄准他们的。这值得我们每个戏剧人思考—戏剧如果不考虑观众的接受度,一定会有问题,这就是"盗墓"对业界的重要意义之一。”
他认为商业话剧对上海观众来说从来就不陌生,“不光是现在,孤岛和沦陷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人都到上海来发展,那时候也发展出大量的商业话剧,像石挥这样的话剧皇帝,都是在那个时候起来的。而当下的戏剧演艺市场,话剧市场还是最好的,而上海跟北京比又更好些,因为观众自己买票,这个市场红火得真实。”土壤有了,余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做。在荣广润看来,从整个戏剧市场生态看,多元才是健康的;而具体到商业戏剧,则要非常认真、非常好,“商业戏剧也要非常精致。不光是粉丝看,还要能够培育非粉丝观众。”
粉丝消费之后,还能留住多少观众
(喻荣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知名编剧)
喻荣军透露话剧中心曾与“盗墓”和《小时代》擦肩而过,因为作为官方剧院,他有顾虑:“如果"盗墓"是话剧中心做的,反应肯定会比现在大很多。不是反响,是反应。一旦触及商业题材,我们就容易被讨论甚至被诟病。”他说那天坐在“盗墓2”的剧场里,看到满场的年轻观众笑得那么开心,他非常感慨,“话剧中心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观众。为什么?因为我发现一个观众从小学到大学只有三次接触戏剧的机会,那就是在语文课本里读到《雷雨》、《窦娥冤》和《威尼斯商人》,至于之后他们会不会走进剧场,那就不得而知了。”从这个角度看,“盗墓”的磁力效应令做了十多年观众培养的他感到震撼。
他承认“盗墓”让粉丝经济走进业界视野:“粉丝经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小时代》、《后会无期》都是这样。那天我在剧场里面看到观众那么大的反响,一个个都沉浸剧情当中。不管是哪一个人物出来,观众都很兴奋。我觉得我的面前有一个东西把我隔开了。现在回头看,我当时对这个戏所有的判断都是错的,因为这个戏不是做给我看的。一个戏能够瞄准一个群体,做到让他们喜欢,目的就达到了。对于粉丝来说,这就是非常成功的戏。”
但同时他也有一个疑问,当和粉丝的互动结束之后,这个戏还能走多远?“观众到剧场里面,是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要有意外、有刺激、有享受。当然戏本身忠实于原著是非常好的想法,一切为粉丝服务,这也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是观众的审美、水平是一直在提高的,好比这一次《雷雨》笑场引发讨论的事件,我觉得在他们位置上想想看,是有一点危机感的,因为这个事情也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做剧场的人身上。所以,做商业的就按照商业的定位走; 做经典的也按照经典的路数来,为不同的观众做不同的菜。此外,让观众和我们做戏的人之间互动起来非常重要。”
粉丝代表,不会只对舞台剧“忠诚”
《盗墓笔记》其实除了话剧版权,南派三叔还授权了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未来陆续都会推出,这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粉丝话剧当下虽然火爆,但是粉丝观众们对舞台剧的忠实度究竟有多少?昨天,粉丝代表的发言也十分坦诚:“话剧还是偏小众的,《盗墓笔记》推出话剧后,我进剧场的次数多了,以后也会看一些别的话剧”,但是,“后续如果有电视剧和电影,而话剧不再有新的元素注入,不再吸引我,我会选择电视剧、电影,因为毕竟我们最初还是书迷,而现在可以选择的欣赏方式也太多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