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陇剧怎么传承?
----“陇剧娘家话陇剧”庆阳研讨会综述
“陇剧是个好剧种,粗狂豪放能抒情。高亢低昂多缠绵, 忠奸美丑演人生。如今人才多断档,作曲编剧无继承。常忆当年枫洛池,一举成名在京城。”。这是一位编剧在不久前在庆阳召开的“陇剧娘家话陇剧”研讨会上的感言。
“今天的一两个剧目在全国获奖,不能代表甘肃陇剧这个剧种的整个辉煌,今后的陇剧怎么继承?谁来继承?应该值得关注。”
“现在最紧缺的是剧本、编剧、作曲和导演,如果再不培养年轻人,陇剧再要谈发展和继承那句是一句空话”
“陇剧是甘肃的地方戏,是由道情剧发展而来,庆阳是陇剧的娘家,陇剧的振兴和传承还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我都七十几了,搞了一辈子陇剧音乐创作,现在想把我创作的陇剧曲子传下去,给庆阳留一份遗产,可是没有人学,我也没地方教,你说以后怎么办?”
“陇剧是庆阳的特产,也是甘肃的品牌,在庆阳的观众却听不到陇剧的传唱,看不到陇剧的剧目演出,岂不是咄咄怪事?”
……这是在前不久由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广局、陇东报社主办,庆阳市戏剧家协会、庆阳市艺术研究所、庆阳市陇剧研究所、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共同承办的“陇剧娘家话陇剧”研讨会上与会的多位专家关于陇剧如何继承发出的迫切的声音。
作为一种新兴剧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省的第一部陇剧《洛枫池》进京演出到现在,陇剧诞生已经有50多个春秋,深受省内外群众喜爱。近年来我省的陇剧虽然诞生了像《官鹅情歌》《西狭长歌》《苦乐村官》《情系南梁》《医祖岐伯》等在全国分别获奖,在全省负有盛名的陇剧剧目,可是辉煌之后,谁来传承陇剧,改革发展,陇剧怎么办?这仍然是广大陇剧研究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情。7月13日至14日 “陇剧娘家话陇剧”研讨会在陇剧“娘家”庆阳召开就上述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讨为庆阳乃至甘肃陇剧的诞生发展发出了强音。
此次研讨会是由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发起,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广局、陇东报社主办,庆阳市戏剧家协会、庆阳市艺术研究所、庆阳市陇剧研究所、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在庆阳首次承办的一次开会时间短,研讨问题多,关注程度大,规格档次高,会议讨论热烈的一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
由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原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亨带队,活跃在省戏剧艺术界的知名戏曲评论家、省剧协副主席肖美鹿,著名评论家严森林等知名专家亲临庆阳,市上原剧协主席窦世荣,陇剧团团长吴生华,资深作曲姚福汉,老音乐工作者梁正平,老编剧李应魁、刘贵荣、刘镜,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陇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副主席、黄土塬演艺公司副经理刘治平,青年编剧、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艺术研究所所长左瑞杰,著名陇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丽、董亚萍、导演王宝宁等及各县区陇剧演艺公司负责人、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市文广局分管领导、艺术科室负责人共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大家发扬了实事求是、公平研讨、大胆论述的有两会风。出于对陇剧艺术的高度负责和热切关注,大家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会议讨论气氛热烈,发表意见直抒胸臆,正视问题,分析现状,提出对策,不藏不露,体现出了我市艺术工作者一贯的严谨活泼和高度的负责精神。
会议由省陇剧艺术研究会主席王亨和庆阳市陇剧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治平主持。研讨会上,大家深情回顾了陇剧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围绕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陇剧这一独具魅力的甘肃特有剧种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陇剧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本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尤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重视和关注下,我市的陇剧剧目生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据《环县史话》记载,在建国前后,我省的一些老一辈戏曲、音乐专家高士杰、邸作人等就参与挖掘、记录、整理了环县道情的音乐和唱腔。共征集剧目62本,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出版了供研究、介绍环县道情戏的第一本资料性书籍《陇东道情》。环县文化馆收集、汇编《陇东道情传统剧目》10本,含80多个剧目,100余万字,为庆阳陇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的陇剧艺术编导工作者创作出了《红花绿叶》、《女儿如花》、《古月承花》、《黑白人生》、《陇东娃》、《香包情》、《情系南梁》、《医祖岐伯》等优秀艺术佳作,先后获得了多项省市新创剧目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人口文化奖”、白玉兰表演奖等奖项,迎来了庆阳陇剧在全国重点发展的辉煌时期。但是,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我市陇剧发展在全国还处在幼小的发展时期,还许多必须解决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剧目生产的资金投入、新编剧目创作、编剧作曲导演等继承人培养、陇剧精彩唱段和基本曲目的宣传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诸多的问题。
“恕我直言,陇剧出于庆阳,但在庆阳剧院观众的上座率,远不如秦腔。陇剧多为现代戏,一本戏一套道具,下乡要演十多本戏,道具无法带全,影响了陇剧的演出。陇剧只是作为庆阳独有剧种,为调演而创作,为调演和评奖而演出而已。庆阳是陇剧的发源地,庆阳人看不到庆阳娘家的陇剧剧目,听不到传统陇剧的精彩唱段,岂不是咄咄怪事?”庆阳市文联原副主席窦世荣这样说。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窦世荣认为,陇剧作为新剧种,诞生时间很短,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陇剧音乐缺乏浓郁的陇东道情味儿和独特的、固定的唱腔板式。陇剧中道情皮影的特点不突出,地方风味不浓。陇剧团队少,演出少,电视广播宣传少。观众没有听习惯,即没有灌下耳音。
在多个大型陇剧剧目中作曲并获国家、省上多项大奖的资深作曲姚福汉流着泪说,为了陇剧的传承和发展,他奋斗了七十多年,在音乐创作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就是得不到普及。陇剧音乐和传统唱段的普及传承非常重要。离开大规模和大量的观众传承和音乐传承,就没办法谈陇剧的传承和发展。他认为以陇剧音乐为主题,在庆阳办一次陇剧音乐交响乐演唱会,出一大批精彩的陇剧唱腔唱段,大量的普及宣传陇剧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宣传陇剧艺术传承发展。他和闫森林、肖美鹿等共同提议在庆阳搞一次经典和新创陇剧剧目展演,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普遍赞成。
我市著名音乐工作者和作曲老艺人梁平正用《关于发展陇剧的闲言碎语》这样一个题目阐述了他对当前陇剧传承的观点。他说:“我们今天的陇剧只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纠起原因我认为,首先是党领导的好和党的政策扶持的结果。文化体制的大改革虽对艺术剧院有所冲击,但陇剧自2006年以来,受非遗政策的保护,体制改革又成立了陇剧艺术研究所,从事陇剧研究和工作的人员工资有了保证,演职人员无衣食之忧,而且每排一本新戏,政府又给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是陇剧事业前进的最大动力。”“庆阳的陇剧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如此活跃,是因为我们有一批热爱陇剧事业的志士同仁和大量的为陇剧献身的非常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乐队、舞美等人的通力合作,这是陇剧发展的最大支撑和最宝贵的财富。不过这些人才队伍的严重老化和断档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和高度忧虑的焦点。”他还认为目前陇剧存在陇剧演出不尽人意,陇剧乐队存忘置疑,陇剧的普及刻不容缓,理论研究与评论太薄弱等严重问题,必须坚信历史潮流不可阻拦,前进的趋势不会改变,只要我们在反思中潜修,在现实的醒悟中奋争,一定会迎来庆阳乃至甘肃陇剧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庆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左瑞杰认为,目前我市陇剧艺术研究存在剧目创作后续人才匮乏、导演、作曲人才断档、表演、演奏人才青黄不接、陇剧的传承保护后续不力等瓶颈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庆阳周祖农耕文化、南梁革命历史文化、香包民俗文化、岐黄养生文化为代表的庆阳黄土风情系列的文化资源是催生戏剧艺术的沃壤。要树立挖掘庆阳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道情音乐艺术,传承优秀陇剧剧目,振兴陇剧艺术事业的思想观念。他认为,首先要把握方向重点,加强陇剧艺术研究。一是要加强陇剧艺术理论研究。二是要加强陇剧音乐创新研究。三是要加强陇剧剧目创作研究。四是要加强陇剧编导人才培养。五是要加强陇剧的宣传和推介。认为,陇剧是目前全国的唯一的一个甘肃地方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称之为陇剧的剧团在省上只有甘肃省陇剧院,在市上只有庆阳市陇剧团(现改为: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在县上只有环县陇剧团。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重点项目、全国18个剧种之一的甘肃陇剧,在全国只有三个剧团的情况下,面对即将迎来的庆阳乃至甘肃陇剧发展的春天,在习总书记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抓人才,高投入;抓改革,强举措;抓创作,出新戏;抓排导,做精品;创佳绩,引领辉煌,扎实推进陇剧艺术振兴传承创新发展。
庆阳市陇剧艺术研究所所长、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副经理刘志平认为,要加强陇剧艺术研究工作,需要正视和重视和加强陇剧的市场培育。要充分利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陇剧知识,播放陇剧剧目、唱段,推介陇剧人才,举办陇剧演唱会、音乐会、大奖赛等群众参与率较高的陇剧文化活动,激发社会热爱陇剧、关注陇剧、了解陇剧、参与陇剧的热情。要培育群众有偿消费心理。争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各院团创排陇剧,力争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让陇剧下基层、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惠民公演,加强覆盖面,培育新群体;要加强人才培养。争取由各级政府出资委托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编剧、导演、舞美、演员、演奏员等艺术人才,重点鼓励和培养有潜力的艺术人才进修深造,力争四到六年时间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专陇剧艺术人才,解决陇剧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根本问题;要加大对陇剧剧目的投入。争取各级政府每年对国有陇剧院团注入一定创排资金,扶持陇剧创作和排练,加强陇剧排演和剧目储备。消除靠秦腔吃饭,靠陇剧调演的怪象;要加强陇剧的传承和保护。一是建议在全省实施陇剧艺术进校园进课堂计划,在省内部分地区、学校、院校进行陇剧音乐课目进校园试点,广泛传授和普及陇剧知识,培养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学生的陇剧兴趣和爱好,扶持校园陇剧文化建设。二是创作拍摄一些有价值的陇剧电影和戏曲电视片,借助屏幕手段,扩大陇剧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三是尽快把老一辈和新一代艺术家的艺术成果用音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利于研究,用于教学,便于传承。四是建议组织专业人员搜集编著《陇剧优秀剧目汇编》、《陇剧优秀唱段赏析》《陇剧板式规范》《陇剧优秀人物风采》等专著书籍,让这一古枝新花留于后世,以利陇剧的传承、发展和提高。
庆阳市西峰区北地情演艺公司书记张劲海认为,庆阳市陇剧要传承和发展,一是要千方百计解决人的问题,即编导人才的培养和演员队伍的建立健全。建立常设的陇剧研究机构,聘请编剧、导演、作曲家介入,专门研究探索攻关,逐步解决有关陇剧传承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二是下大决心培养陇剧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建议省上恢复开设戏曲班或陇剧班,以解决陇剧导演表演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加大对陇剧的宣传推介力度,拓宽演出市场,陇剧院团要多排演陇剧,使之走向基层和农村,进入社区和学校,尽可能让没见过陇剧的人亲眼看到,不断扩大接受陇剧人群的宣传面。省市有关部门要把陇剧的经典剧目或唱腔制成光碟磁带,编写陇剧演唱材料印发,扩大宣传面。同时,应千方百计调动各市州、各县(区)文艺表演团体排演陇剧的积极性;四是让陇剧在全省继续起领头羊的作用。各级财政可利用奖励机制加大投入,对有影响的新创剧目实行重奖,增加对上演陇剧的演出补贴;五是在保持陇剧韵味不减的前提下,不断改进陇剧的音乐、唱腔等,力求适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增强时代感,提高审美感,扩大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增强陇剧的艺术效果;六是少用嗓音特质的打击乐。可借鉴引用歌剧,或是用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多层交音和声效果的办法,注重民族乐器与管旋乐队的结合.引进电声传媒等,从根本增强陇剧的地方风格特色,使之在传统音乐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出个性鲜明、色彩浓郁、富有地方特色的丰硕音乐之果;七是建议省上和庆阳市在适当时候举办经典剧目、新创剧目展演活动,推动陇剧的发展繁荣,以加快戏剧大省建设步伐。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在当前加快陇剧建设的有感而发,以期引起全省陇剧界的同仁、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产生共鸣,为陇剧的发展而积极努力。
听了大家的发言,主持会议的省陇剧艺术研究会会长王亨非常感动。王亨认为,陇剧人不能只感到陇剧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只看到陇剧的艺术成就,更应该从陇剧的生成发展历史、陇剧与人民大众的关系、陇剧艺术对于甘肃戏剧的影响、陇剧自身音乐和表演的特征、陇剧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陇剧作品等方面进行深层剖析,多探究、多思考,从中梳理出更有价值、更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推动陇剧发展再创辉煌。他说,甘肃的陇剧之所以能有今天,它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之所以能到今天,以我的亲身经历,一是有党的文艺政策和“双百” 方针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领导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和支持是不开的。二是陇剧各类艺术人才甘于奉献、契而不舍的艰辛实践和真诚继承和潜心进取的文化创造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研讨陇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还要创造历史。我们要正视现实,要借着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倾心于陇剧内部优良环境的再生再造,将这一新兴的剧种在今天打造的更为出色。延展其美轮美奂的活力生命景象。一是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各类陇剧艺术人才,为传承陇剧奠定基础。特别是各类优秀的陇剧编剧、导演、作曲等艺术人才,我们要不遗余力,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努力为做好陇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坚定不移的加强剧目建设。积极打造具有传统魅力和师范作用的经典剧目,创作引领时尚和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创剧目,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再添景致。三是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地为陇剧发展鼓与呼。我们今天在陇剧娘家话陇剧,在陇剧娘家召开省上的研讨会,其目的就是宣传陇剧,弘扬陇剧,积极地积蓄力量传承保护陇剧。四是要遵循艺术规律,努力加强对陇剧发展源头的资源开发和研究,同时,扎根群众,服务人民,永远的接足地气,紧贴母体,改造创新,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陇剧的艺术特色,为陇剧开拓更多的观众市场。
我省著名的戏剧评论家、省剧协副主席肖美鹿认为,庆阳是个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民间艺术的丰富资源和蓬勃发展为发展传承陇剧艺术提供了很难得很可贵的母矿。去年10月份,新创剧目成功的调演,充分展示了庆阳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对陇剧这个特色品牌的保护和重视。短短9天时间,9台大戏,5台陇剧,丰富盛大,气势宏阔,非常感人。我认为这几年,在戏剧文艺舞台不景气的情况下庆阳市的各界领导能够保阵地,抓戏剧,重视陇剧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很难得,值得肯定,这在全省都是个很好的表率和范例。庆阳市编剧作者的创作方向,立场坚定,思想敏锐,能够及时快速的捕捉新事物,释放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向上向善,创作方向是对的,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艺术上没有走弯路。我们要保护传承陇剧首先要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就是说,就全国而言,陇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彰显着老区人民粗狂豪放,朴实憨厚的精神风范,有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周先祖公刘的“豳风”遗韵。第二要在广纳中吸收精华,创新特色,保持面目。第三是加强作曲、编导等后续人才和培养,促进陇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繁衍兴荣。
省上著名的戏剧评论家闫森林先生深有感慨。他说,陇剧发展50多年了,每走一步都是经过我们的前辈和后来的热爱陇剧艺术工作的同志不懈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的成果。每走一步,都是在实践中开荒,在实践中吸收传承优秀民间音乐艺术的成果而来的。因此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紧扣地方戏曲的特色挖掘和资源整合,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成果转换,发展陇剧,繁荣陇剧。庆阳每5年搞一届新创剧目调演,每年开一次剧目研讨会,连续坚持七届30多年,值得重视。这个在全省少有,我要为庆阳点赞。庆阳搞陇剧研究,推动陇剧发展,首先有资源基础,道情文化和道情音乐是陇剧的源头。值得深挖。其次是有一大批能够传承的编剧作曲单眼队伍。从年已八十岁的资深编剧李应魁到刘贵荣、刘镜、杨建国和刚满四十岁的最年轻的编剧评论员左瑞杰,还有导演新秀王宝宁,作曲姚福汉、苏生辉、李玉民,优秀演员省上的窦凤霞、佟红梅、边肖以及后来的尚晓丽、董亚萍、卢胜利等等,这些宝贝人才难得啊。第三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再不能等了。我们要认真努力,加倍奉献,为了陇剧能够传承下去,我们继续痛苦着,快乐着,成长着,前进着。
原陇剧团团长吴生华说:“我在剧团里工作了一辈子,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剧团,我认为庆阳的陇剧发展到今天这个状况,这个局面,成果来之不易,局面十分可喜。特别是以王亨主席为中心的省上的各位为陇剧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和专家功不可没。今天在陇剧娘家庆阳话陇剧,研讨陇剧,意义非同凡响。我认为庆阳陇剧要发展必须不能脱离本土,必须培育庆阳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呈现庆阳地域的陇剧艺术特色。要积极的宣传陇剧,普及陇剧,传承陇剧。努力实施一保障两支撑,就是要争取政府财政积极支持,经费作保障,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演出、创作人才作保障。依法依章以政策为自己争命运,争地位,争阵地,进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并发展陇剧艺术事业。”。
庆城金凤凰演艺公司,西峰区北地情演艺公司负责人也分别就公司管理,人才培训,观众培育、陇剧发展和市场对接等问题做了贴合实际的发言。老编剧李应魁、刘贵荣、刘镜和作曲李玉民,导演王宝宁,演员代表尚晓丽、董亚萍等也就自己关心的陇剧传承、音乐程式、剧本创作、语言道白、唱腔板式、联合创作等问题做了表态发言。
会议一致形成了三个方面的成果。一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过连续10多年的大型陇剧新创剧目的推出和在全国巡演,经过许多国内外专家的研讨和论断,甘肃陇剧目前是已经成熟的剧种,和全国的京剧、豫剧、黄梅戏、一道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二是陇剧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陇剧人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研究陇剧音乐、舞美、导演、编剧和优秀演员的无私奉献和通力协作。三是加快评论员队伍建设,积极地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展开宣传,广泛的普及宣传陇剧的艺术特色和经典剧目、精彩唱段。四是呼吁倡导在适当的时候,在庆阳召开一次新创和传统经典陇剧剧目展演。借机发扬传承陇剧文化精神。五是把这次会议精神和意义尽快的宣传出去,积极带动省内外广大陇剧艺术研究工作者投身陇剧事业,宣传研究陇剧文化,打造陇剧剧目,推动陇剧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