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橡皮、语文书;听写、提问、做卷子……5月25日晚,一堂别致的“语文课”在人艺“开讲”,主人公是7个普通人以及前来观赏该话剧的200名观众。素有“一戏一格”之称的导演黄盈,发挥互动的专长,带领观众一同上课,并在结尾给观众们留了家庭作业。导演黄盈表示:“我们的冒险是严肃认真的,就像语文课一样,虽然带着大家玩着笑着,但也在引发思考,促我们成长。”
剧场变课堂文章纳古今
此次黄盈的话剧《语文课》,将舞台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走进剧场,除了最为醒目的黑板、水蓝色墙围、从剧场顶棚吊下来的白炽灯,还有漆成黄色的木门……都营造出熟悉的教室环境,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学生时代。
除了舞美的独特设计,《语文课》还为观众准备了上课的用具,铅笔、橡皮、课本都一一分发到观众手中。80后观众们倍感亲切,课本中有从小学开始学过的《小猫钓鱼》《乌鸦喝水》《刘胡兰》《罗盛教》,一直到高中的各种古文篇章。除此之外,剧组还颇为用心地将民国课本的竖版繁体文章和新版的语文课教材也纳入其中。据导演黄盈介绍:“遴选课文是一项巨大艰辛而又乐趣无穷的工作,剧组找来各个时期的各类教材,翻看查找,前后关联,希望能从中挖掘出课文之外的东西。”
题材引共鸣怀旧滋味多
话剧《语文课》除了带领观众上了一堂课,也讲述了剧中7个普通人对于“语文课”的感动。他们扮演各种角色,也演绎数年前的自己……如今回望,有说不尽的滋味,有笑有泪。
这个带有一丝怀旧的题材,深深唤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出当晚,观众的心绪被深深带回到美好的过往。欢笑不断,泪光点点,大家共同向青春致意。
此前黄盈曾表示,《语文课》的创作是想探究“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四处瞎逛的小孩子变成今天的自己的”。演出结束后,导演黄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经常想,在‘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头一尾的两个点之间的整个生命是如何度过的?我们‘要到哪里去’,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或者说是下意识中的意愿。而语文的学习对于‘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有时候就是船舵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意思因人产生差异,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事件的导向和生命的路途……”
听说读写答观众做学生
在剧中,每一个观众都变成了一个“学生”,从最开始入学的学坐姿、学笔画、听写、朗读文章,所有的观众都参与其中。观众起初对于这样的“互动”形式还稍显紧张,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互动热情也十分高涨。当台下的观众在演员的带领下,共同朗读“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时,朗朗的读书声让观众瞬间回归学生时代。在“听写”环节,台上的演员以游戏的方式考观众“笔画”,台下 200多名观众都认真地拿笔答卷,“考试”结束后,剧场也响起了一片考试结束的欢笑声。该剧的结尾,演员为观众们留了一道作文题,并希望观众能将这份家庭作业收藏起来,作为这堂“语文课”的收获。
对于这种独特的互动方式,黄盈表示:“这一次的互动十分冒险,因为作品的完成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来达到,而这又特别像我们对语文的认知。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来的感觉可能完全不同,这个戏也是这样。每位观众的感受随着个人对语文课的记忆、态度而不同。”
演员在话剧《语文课》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