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过年,单位都要包场电影 ,包场戏。娱乐大众。记得,那时候。大街喇叭放的是:想起了罗汉钱,我心中难过。。。 花木兰羞答答。。。帅字旗飘如云。。。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陈三两迈步上公庭。。。后来还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女驸马,人欢马叫,直到八个样板戏。戏剧舞台很火色。名角大腕辈出。俊男靓女向往。我从小喜欢跟着奶奶去看戏,喜欢那里的热闹,更喜欢大人看戏,小孩能吃点花生瓜子,水果糖。舞台下跑着玩。有一次,在和平剧场,看回龙传,连台本戏,看了十几天。每有名角来汴,也是全城轰动,一票难求。真正喜欢看戏是在自然灾害时期。当时开封有个越剧团,上初中的我,不知怎么看上越剧了。最先看的是,红楼梦,王老虎抢亲,后来珍珠塔,追鱼,春香传,柯山红日等。几乎新戏必看。慢慢也看豫剧,曲剧,越调,道情,二夹弦,话剧,京剧。喜欢上戏剧了。痴迷戏剧的更厉害,单位木工老吴,举手投足都模仿戏剧坤角。经常托着香腮哼唱,小二姐做梦。聊起戏剧,一套一套的。开封戏剧流派,名角。奇闻轶事,如数家珍。还经常说我,看你,多有福。小时候跟奶奶看多少戏。俺奶奶去世早,没人领。后来俺院的二孬,教给个法。在剧场门口,看几个老人进场,找个慈眉善目的,给她说,奶奶把我带进去吧,刚才俺姥姥进去了,我找她。牵着老人的衣角,扶着老人的拐杖,就混进去了。看戏的爱好,我们成了好朋友,经常去剧场门口等退票。喜欢坐前几排。
能回忆起来最早的戏剧舞台,大概是五几年,在地委工作的同院张叔叔,送的票。请我奶奶去人民会场,看常香玉演的花木兰。只记得戏装很新,拿圆盾牌的士兵动作很齐。其他没有印象了。还能想起,王慧芳,谈玉琴演的越剧,王老虎抢亲,侯秀真演的对花枪,王敬先演的白蛇传,单绍莲演的杨金花夺印,孙映雪演的樊梨花,申凤梅演的收姜维,罗杰三演的下南京,张新芳演的陈三两,寇香菊演的槐树庄,田爱云演的谢瑶环,特别是马振文演的卷席筒,在相国寺剧场,我看的满眼泪花。感觉这个小仓娃演的一会活泼可爱,一会浑身上下都是冤,插科打诨。浑身是戏。为我对曲剧的喜爱多添一分。
老吴喜欢豫剧陈派,祥符调。像 三上轿,香囊记,义烈风,好多唱段他都会,就是不敢大胆唱,没事老哼哼。单位人干脆给他起个演员名,吴碧波。他抿嘴一笑,也默认了。一次开会,点名,为活跃气氛,头头装糊涂,真点吴碧波,全场哄堂大笑。恁干啥呀,老吴一声娇嗔反串。把气氛推向高潮。高兴就是过年。
一天,我看道情戏,王金豆借粮。问他怎么不去。他说,过去看好几遍了。看后欣然感觉,三人一出小戏,家长里短,风趣幽默。嫂子送东西的唱段,亲切感人,陪送的东西,全的出奇搞笑。又在情理之中。姑娘媳妇都喜欢。加上三位演员,吐字清晰流畅,唱腔浑厚甜美。不温不火,细腻情绪化的表演,满台生辉。难怪深受戏迷们的喜爱。老吴说,真是那,人家说,少锄两亩地,也要去看道情戏。还深有研究的说,你发现没有?道情的戏词很有生活气息,怕上年纪老人,听不清。唱词经常重叠,翻来覆去,独具特色。给你说个调侃道情的笑话吧,姐姐比妹妹大两岁。只一句话,道情这样唱的:
俺姐姐比我大,我比俺姐小。
大呀大两岁,小呀小两冬,
大两岁来小两冬。
俺姐姐属虎俺属龙。
哪嗨哪嗨依哪嗨依哪嗨
俺姐姐属虎俺属龙。。。。。。
戏剧过去唱词通俗,有点程式化。后来的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突出现实生活的唱词戏文,深受大家的喜爱,传唱不衰。越调申凤梅的诸葛亮系列剧。唱词唱腔,更是炉火纯青。一句,长江水万里长波涛汹涌。。。。。。磅礴大气的唱段,把满腹经纶,睿智潇洒的诸葛亮刻画的神采熠熠。不愧为一代名伶。看一场好戏,像喝一箱脑黄金。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剧目,精彩的唱段,永远让戏迷们怀念。
文革后,传统戏开始恢复。我和老吴更是天天看戏,闲暇之余。慢慢也看点戏剧理论书刊。久之,心血来潮,将冯梦龙一篇小说改编成古装戏剧本。虽没有粉墨登场,但对戏剧欣赏在努力升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单位不包场电影,过年也不发戏票了。但是,新媒体普及之快,一样满足戏迷们的需求,梨园春,戏曲频道等。足不出户就可以过戏瘾了。这样给剧团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演出市场萧条。有时候,台下观众没有演员多。伴随中华文化千年的戏剧艺术,应该多多支持,发扬传承。年老人过年还是想看戏。
戏剧是深接地气的综合艺术,传统宣扬忠孝节义情。高台教化,寓教于乐。好戏让你想连连看,联想到现实生活,处处有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戏剧小舞台,人生大舞台。一点不错呀。北京国家大剧院,半球型设计,人称巨蛋。让戏迷褒贬不一,遐想无穷。难怪有人调侃,人生如戏,算个球。想想,也是。但应该精彩和正能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