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话剧《又到满山红叶时》武汉地区第二场演出在武汉剧院火热进行,1000余名长江航道局在汉单位职工到场观看后赞叹不已,热评不断。

骆国庆(长江航道局机关干部):早就听说话剧《又到满山红叶时》,但今天看了还是很感动。在巫山信号台场景时,红叶与父亲、母亲的那场对话,说到了的心坎里了。红叶的父亲作为船长,为了航道畅通安全,为了航道事业,不能照顾家里,愧对妻子、愧对女儿,一场对话情深意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我也在航道工作23年了,也是长期在外,回想起来,也是对不住孩子,对不住妻子,也对不住家里老人。在全线航道人中,像剧中船长这样的和我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想太多,只是抱着那份责任与担当,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默默无闻地奉献。红叶与父亲、母亲的对话让我流下了眼泪。话剧浓缩了航道人的真实故事,浓缩了航道人的爱与恨,浓缩了航道人纯朴的特质,特别是林江勇攀悬崖点亮航标灯展现了新一代航道人的团结拼搏精神,满满的正能量。

李丰华(研究院航道一所研究员):话剧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以郑站长、古大姐为代表的老一代航道人默默奉献、勤勤恳恳、无私无我,他们用生命点亮航标,保护了长江航道的安全。以林江、红叶为代表的新一代人朝气蓬勃、执着求真、永不放弃,他们是新时代航道建设的希望。两代人克服了观念上的不同,共同投身黄金水道建设。看了《又到满山红叶时》,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单位,更有理由担负起建设长江现代航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任,作为长江航道的一分子,我们要以话剧中主人公为榜样,坚守工作岗位,坚持科技创新,用一流的研究和一流的成果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使长江真正成为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

黄如璟(研究院党办干事):《又到满山红叶时》吸引人的,是它生活化的艺术魅力,以朴实却又极具行业特色的服侍、口语化的台词、流动唯美的舞台布景,将航道一线职工工作原景重现,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随着剧情走进三峡美景和航道职工繁忙的工作中。《又到满山红叶时》最感动人的,是它背后承载的思想力量,信号台女工简单的一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道出了航道工人们甘于寂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热爱,始终是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里风急浪高,哪里就有我们航道职工战滩斗水的身影。话剧落幕,回到现实,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学习和传承航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在航道建设中挥洒青春,施展才华与智慧。

瞿亮(武汉航道局航道工程处中层干部):第一次观看长江航道文化主题的话剧,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到熟悉,那是因为这部剧非常写实,它生动刻画了发生在基层航道站应该发生的一切,这里有航标维护、航道抢险、数字航道、人物关系、师徒情深和沙画背景,甚至还融入了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说到陌生,那是因为自己以前见过的航道文化故事都是僵硬的、平面的、单向的。话剧的表达方式是鲜活的、立体的、具有互动性的。说它鲜活是因为这里有新老思想的碰撞和新时代航道工人的个性。说它立体是因为这里的故事有历史的传承,几个演员就能够反映出长江航道千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说它具有互动性是因为话剧让台上台下的观众打成一片,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张烨(武汉航道局航道工程处普通职工):话剧中,从苦守巫峡信号台的航道人老周身上可以看出,人生无常,有悲痛有欢喜,有团聚有离散,有温暖有寒冷,这是每个人必须要正视的现实。有时候,人内心的痛苦多于欢乐,人生遭遇的冲突多于和谐,但无论境遇如何,都需要以豁达的心胸去接纳,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无法避免,就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

谢依雯(武汉航道工程局宣传干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剧里老航道站长和老信号台台长的一段对白,也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台词。当100天后川江数字航道建设完工,郑站长亲手将年轻时获得的奖杯和多年收集的红叶标本送给林江时,犹如交出了自己手里的接力棒,这也代表着航道精神的传承和航道事业的延续。

章志瑶(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党办干事):每一个在长江航道工作的人都有“红叶”情节,喜欢红叶,因为它的刚毅与美丽,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草木皆枯,惟有它仍然立在长江边上的山头迎着凛冽的寒风,把最美丽的色彩送给赋予自己生命的大自然。即使飘落也是那么的矜持、那么的优雅、那么的风姿多彩。话剧《又到满山红叶时》讲述的是一个犹如红叶般的美丽故事,刻画了两代航道人在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航道改革升级浪潮中勇于钻研技术、革新思想和化解矛盾。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红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才能消除误解,并肩作战,为了长江航道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畏艰苦、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罗曼(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团委干事):话剧让我在被感动的同时,内心深处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中,一圈圈扩散,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整部话剧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语言生动,它刻画了在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航道改革升级浪潮中勇于钻研技术、革新思想的新时期航道人的形象,体现了恪尽职守、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剧中的主人公的工作、生活是长江航道青年的缩影,我与之产生了强烈共鸣。当前长江航道正在深化改革发展,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帮助长江航道青年尽快成长成熟,为长江航道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干部队伍、人才队伍中输送优秀青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殷帅(武汉航道学校教师): 信号台,在长江航道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所有的航道人,都熟悉这三个字,无数的信号员在小小的信号台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信号台地处荒凉、偏僻的长江峭壁之上,最早的时候,信号台没有照明电,没有生活用水,就连柴米油盐也要走几公里路到小镇上去购买。年轻的信号员们白天面对的是枯燥无味的三角信号、菱形标志、工作绳索和航标灯;夜晚,江风怒号,野兽哀鸣,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碰到大雨天,破烂的信号台房几乎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聚少离多的家庭,照顾不到挚爱的亲人……老一辈的航道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虽然他们老了,但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不老,今天的航道人依然在奉献,我相信,明天的航道人也会如同昨天的、今天的这些人一样,用同样的精神奋斗在长江航道的各条战线上,奉献在长江航道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出我们的每一分光和热,推动着我们共同热爱的航道事业奔腾不息。

张素雅(武汉航道学校教师):《又到满山红叶时》讲述的都是航道职工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舞台形式鲜活地展示出来,更加亲切、更加感动、更加震撼。在欣赏特有的三峡壮丽风光的同时,更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所折服,更为这些“无名英雄”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作为一个航道人,我深深明白,长江航道就是我们的家,工作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一个大家庭,不同分工不同岗位,都需要我们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勇于承担责任,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发挥长江航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开拓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长江航道这个大家庭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张亮(武汉救捞局航道工程处青年职工):话剧中的主人公林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身上我看到我们这代青年的缩影,对什么问题都充满好奇,什么问题都想一探究竟,认定的事情总是执着的坚持到底。话剧中,倔强的林江锲而不舍和郑站长两代航道人从产生矛盾到彼此抗争,再到相互了解包容,都展现了两代航道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着,虽然过程中有误解,但是最终因为一个相同的信念和目标,让他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长江航道大建设、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将打造长江黄金水道这个共同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深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再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而要执着的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拥有引领技术变革的气魄,面对改革锐意创新的勇气,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

袁虎(武汉救捞局船舶基地水手):期待已久的《又到满山红叶时》在汉上演,一个多小时匆匆过去,我真是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总体评价就两个字“好看”。第一就是真实,《又到满山红叶时》中的人物、故事、情感,特别贴近我们航道人的生活真实,虽然地域、年龄有差异,但是我仍然感到有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鸣,在演员演绎的人物故事中,我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第二是精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话剧能够演的这么好,肯定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汗水,听说创作组光在创作初期,光采风就跑遍了信号台,这种进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第三是激励,看完话剧后,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我反复在想,作为一名普通航道职工,在普通的工作生活中,我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么普通,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上班、下班,更要有一种追求,一种由使命激发的追求,在回顾青春的时候,我可以说,看,这是我做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