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代古本戏剧,曾被多部古文献典籍著录,静静地沉卧于泥土之中,等待被知音发现。
破土之后,又来到戏班,久演不衰。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再获重生,被现代舞台艺术活化,由年轻的演员表演,展现在全省的艺术节上,吸引了新的知音。
当观众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观看正字戏《刘文龙》,被台上古老而“新奇”的跑布马所吸引时,可曾知道,每一部古老的戏,都有自身不同的命运。戏和人,总有无法预知的缘分。
戏服简朴,脸谱粗犷,表演细腻,气场强大
广州状元坊是一条时尚步行街,节次鳞比的小铺子摆卖各色价廉物新的小玩意,吸引了不少年轻潮人来逛街。
其实状元坊是一条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老街,也是戏服制作销售的集中地。在明清时期,来这里订做、购买戏服的,不光是粤剧演员,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地方戏演员。远在海陆丰的正字戏剧团,也到状元坊买戏服。对于当时的路况和交通工具来说,这可是一段不短的行程。但是远也要来,难也要来,因为当时的海陆丰地区没有专业的戏服工坊。
正字戏本来就是语言局限性很大的古老地方戏,进入民国末年,山河动荡,正音难继。他们的服装很简朴。据《正字戏志》记载:“三十年代以前,(戏服)较新较全,进入四十年代,由于营业不景气,多是新旧相杂,甚至有破烂的,而且一套多用。后来,好些顶、帐、小绣、小衣等或请当地裁缝制作,或由艺人自制,都不绣图案。到建国前夕,连生项、旦项都只用浅红、浅绿等颜色布缝制,只在项领和襟口的边沿镶一条绸边。”彼时的羊城,正是后薛马争雄时代,粤剧繁盛。当正字戏艺人千里迢迢来到省城广州买戏服,看见出手阔绰的粤剧艺人,不知会不会有心酸之感?
除了服装,正字戏的脸谱走的也是粗犷路线,突出眼睛、眉毛和嘴部特征,勾画极简,质朴而强烈。正字戏的舞台几乎是一切从简的。前后台用竹帘相隔,也有用布帘的。台上只设一桌两椅,文武场通用。他们特有的“帮腔”,是演出过程中由鼓师帮唱的,剧团人员不多,而且鼓师是最掌握节奏的,帮腔效果好,有气势,知轻重。
服装与舞台的简朴,并没有妨碍表演的细腻,反而留出更大的空间让演员营造传统戏曲的气场。《正字戏志》概括道:“正字戏重做,没有唱念或者很少唱念的细节表演,遍布各类剧目;这些细节,生活气息比较浓,大都是表演精彩的所在。”刘怀堂《正字戏研究》在分析《古城会》之《斩蔡阳》演出时,写道:“这些动作大开大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气势沉雄稳重,表现了蔡阳怒不可遏的心情;其后还有蔡阳耍刀、行兵、突出蔡阳武艺高强而不是平庸之辈。这样的场面在正字戏武戏中比比皆是。”
正字戏《刘文龙》剧照,“跑布马”是正字戏特有的绝活
正字戏以官话唱昆腔,适合隆重场合的演出
武戏朴拙,文戏端庄,正是正字戏的“优越感”所在。明代万历年间,南戏和传奇随着通商之路大量涌入广东,这是正字戏文戏的春风雨露。正字戏可谓南戏遗珠,韵味雅正。正字戏艺人常自豪地说:“我们是唱昆腔的。”
“莫来由,坐益思,情牵意马,月下蓦地自踌躇,羡王孙才貌风流俊雅。我看他风流舒展双眉气宇轩昂,怎能够与他共结良缘。奴待说,又自惭,这相思又来缠绕,阳台路在哪厢,怎能够与他相伴共鸳鸯!好教人心猿意马好难耐!”一段《锦缠道》,谁说不是听得人酥软的牌子呢?
明代潮州戏文常见“正字”标识,即指潮汕的“读书音”,以中州官话为声腔。相对于唱潮汕方言的白字戏,正字戏是唱官话的。正音曲的本腔是三公曲,即关羽、尉迟恭、包拯的唱腔。对于平时的休闲娱乐,民众喜欢看白字戏里的神话传说,而在一些较正式、隆重的场合,则要请来正字戏班才上档次、有身份。
清代白字戏有童伶制,在白字戏班中学艺满五年零四个月的孩子,才能转到正字戏班拜师。拜师后再学五年零四个月,才能出师。
好看而不失“土气”,是老戏新演最好的效果
由于正字戏的端庄,“古老”的感觉就更突出。事实上,也确实很古老了。追溯到南戏之源,有800多年历史。就算追溯到明洪武初年传入碣石的正音戏,也有600多岁了。
近日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的正字戏《刘文龙》,就是明代古本剧目。
《刘文龙》原版是明宣德七年(1432年)《刘希必金钗记》(原名《刘文龙菱花镜》),《永乐大典·戏文》和《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均有著录。1975年,潮安县出土了一本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十分珍贵。
《刘文龙》的故事大意是:汉朝南阳县刘希必字文龙,娶妻萧氏。新婚三日赴京赶考,夫妻在洗马桥上道别。刘文龙中状元,曹丞相欲招其为婿。刘文龙自言已有家室,不从。丞相遣其出使单于国。单于把公主许配给刘文龙。刘文龙日夜不安,愁眉不展。公主询问原委,为其感动,帮助刘文龙逃脱。刘文龙家中妻子萧氏日夜盼郎归,苦等21年。公婆以为文龙已亡,有人来提亲就逼萧氏改嫁,萧氏在洗马桥投河自尽,幸被救起。此时刘文龙归家,夫妻团圆。
这次的正字戏老戏新编,历时一年。主创团队将原本67出、200多个曲牌的剧本整编为8出,保留了最具代表性的40个曲牌,并辅以现代的灯光、音效等舞台效果。这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原本是要演7天的。
浓缩之后,依然保留了舞七丈旗、抖靠旗、跑布马、升帐、登高台等正字戏绝活,保留大锣、大鼓、大唢呐的演奏特色。表演炽热,气势夺人。
令人欣喜的是,演出这台老戏的演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9岁。观众里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说,正字戏很土,但是土得很有趣。
好看而不失“土气”,这句简单的评价,大概是所有古老戏剧改编最好的效果。千秋万世,歌舞常新,但观众喜欢的依然是你,而不是变成别人的你。(甲午十月 近水楼)
正字戏传统剧目手抄本
正字戏《刘文龙》剧照
正字戏《刘文龙》演出现场的乐师(以上剧照来自陆丰文化网)
正字戏《桃园记》剧照。在正字戏剧目中有很多三国题材
【粤人情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