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让我市文艺团体成长壮大。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三年多来,从阵痛到适应,从创作到演出,大连杂技团、大连歌舞团、大连话剧团和大连京剧院,都在改革的道路上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大量新剧目创作产生,更多的本地、外地演出得以进行,经济效益上去了,人员队伍充实了,业务水平提高了,改革为这些专业文艺院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发展是改革的主题,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看到,在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连的专业文艺院团在逐步成长壮大。
前言
这几天,大连话剧团的演职员们可够忙的。“2月10日晚开发区大剧院演《闯关西》,2月11日在金州文化馆演;2月10日在旅顺演儿童剧《小王子》,2月12日又得搬到金州新区;之后是《这里有情况》,在金州、旅顺、庄河三地巡回……”团长初莲一边历数日程一边沉浸在忙碌的喜悦里。
而这种忙碌,在近两年的大连话剧团已经成为常态。马年春节,全团只休息了两天,正月初三,《闯关西》就开始在人民文化俱乐部演出了,一直演到初六,场场爆满。从北京回来过春节的笑星陈寒柏客串演出,他用大连方言,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剧中经理那个角色。陈寒柏说不要报酬,一是帮忙,二是为了过戏瘾——满场观众的激情回应,这种待遇对演员来说可不多见啊!
一位从沈阳回来过年的辽大戏剧表演专业教师感慨,大连话剧团的氛围太好了。全国各兄弟院团团长发来的拜年短信里,对大连话剧团及其团长充满了艳羡之情。
面向市场,创作新剧
初莲团长回忆说,对大连话剧团来说,真正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从2011年年底开始的。“2011年11月28日,局里传达了文件,员工们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去留问题了。”而对一个文艺团体来说,如何活下去是大问题。刚上任才两年的初莲几乎是一夜白头。但阵痛后便是收获,因为机制活了,观念转了,市场大了,艺术生产力被大大激发出来。也就是在那个当口,他们把手中的成熟剧目——团里第四次复排的《雷雨》搬到了北京大隐剧场,连演10场,好评如潮。之后,《雷雨》又到辽宁大剧院演,到南方巡演,老剧目焕发生机,团里上下坚定了信心。2012年9月,该剧作为唯一一台中国剧目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12年“第十九届BeSeT0(中韩日)戏剧节”,那几天,韩国的观众和专家都以谈论《雷雨》为荣。
2013年对大连话剧团来说是个丰收年。爆笑喜剧《这里有情况》在全国一共演了200多场,光在大连青少年宫就坐场演出100场。姊妹篇《闯关西》创作、排练顺利。又成功推出了青年版《雷雨》,锻炼了队伍,也为这部经典剧储备了人才。成功推出了儿童剧《小王子》,所到之处令孩子和家长欣喜若狂。
“现在团里保证有5部剧可以同时上演,还在排演新剧目,比如今年要排演《廉政之声》这种主旋律剧,为2014年辽宁省戏剧节创作一部原创剧。”初莲说,“经典剧目要有,走市场的剧目也要有,这是团里的共识。”
初莲透露,从3月12日开始,团里要在东北院线巡演《这里有情况》,营口、沈阳、长春、大庆一路演过去,接着是山东院线。
与企业联手,提高演员待遇
说起文化体制改革,初莲说:“这一轮转企的改革目前已经到尾声阶段了,大连话剧团现在对外多半用大连话剧团有限公司这块招牌,有自己的营业执照,也有了更多的创作自主权。”
舞台是演员的生命,更多的演出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改革的诸多配套政策也在逐步落实,从日常经费上到演出补助上,市里边都给了比过去更多的支持。初莲介绍说,过去一场演出,一名主演的补助才50元,这与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高强度付出是不成比例的。现在,一场演出下来,主演最高可以拿到800元的补助。
大连话剧团还与企业联手,共同探索市场经营的路径,此次的《闯关西》就是与合声戏剧联手推出的。初莲说:“合声这次每月拿出一万元奖励5名主演,一个人可以多拿两千块呢。这样,团里最高的一个月可以拿到万八千的总收入,平均下来,每个人比几年前收入都多了很多。”
在全国话剧院团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大连话剧团的员工由三年前的二十多人,增长到现在的四十多人。因为,有了更多的保留剧目,需要更多的人员。
话剧《雷雨》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