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演出市场特点突出:种类多,场次多。似乎已是一片繁荣了,但当我们得意于繁荣的同时,冷静下来后,感觉到北京演出市场有些虚火过盛和泡沫化---这种繁荣是否是真的有效市场?!一场演出下来可能抓住了许多观众,但这些观众是不是真正的有效观众,这是我们当今中国市场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关于中国演出有效市场的问题,《北京青年报》文化部主任吴佩华举了一个例子。香港李嘉诚的小儿子在印度投资比中国高,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中国的有效市场不足,中国的中、高档消费不足。在印度有两亿人的中产阶级固定消费群,他们是真正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消费,他们的消费空间比中国大"。把这一观点套用在我们的文化市场上来看,我们的有效市场是多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除了送票以外,有多少观众是自觉消费的,程度如何?有效观众应该是指那些有一定的艺术休养,有文化消费习惯的人。
当当网上书店的负责人之一阎光就是高雅艺术的发烧友,他不单自己买票看演出,甚至还不时地掏钱请朋友或是公司的员工去看。他一般购买的票价在300-500元不等,他说:"对于赠票,我谈不上反感,惟独带给我这个艺术发烧友的负面影响就是,很多并不懂也并非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会影响整个演出的气氛。"
同样身为高雅艺术发烧友,IBM公司大学合作部经理郭维德也有类似的感慨。有时在听音乐会时,看到小孩子在吃零食,他提出异议后,马上便会招致这样的抨击:"你有教养吗?跟一个小孩过不去?"郭先生做了一个类推,倘若花500美金去看《图兰多》,看到前面1000美元的贵宾席上,坐的又是老太太,又是小孩儿,下次就不会再买票看这样的演出了。"现在国内许多重要的演出都有500元以上的票,有几张真正是卖出去的?而我们目前演出市场的弊病,正是由这些送票引起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北京人口1000万,我们期待的观众不过是万分之一,这都很难培养吗?"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王洪波认为,政策的空缺加之习惯的作祟,导致这个市场的不规范操作。以前演出市场的消费情况是,有欣赏艺术需要的没钱,有钱的却没有欣赏艺术的需要。现在不同了,有钱又有欣赏需要的人越来越多。总体说来,减少赠票,使目前的票价形成下降空间,有效市场也会越做越大,当然,这有赖于社会的整体认识。(北京日报记者 徐雪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