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坚守只因热爱——专访肥东县青年庐剧艺术团团长刘长芬

19岁,爱好唱歌的刘长芬误打误撞考入了家乡的庐剧团;30岁时,刘长芬自筹资金成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长芬庐剧院,并组建了肥东县青年庐剧艺术团;如今51岁的刘长芬,仍带领着她的民营剧团四处奔波。她说,30多年坚守庐剧的原因没别的,“就是热爱,再苦再累也不怕。”她的愿望,就是希望关心庐剧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再多照点,我们就会更灿烂。”

关键词:火爆“演员不谢幕观众就不会离开”

采访刘长芬时,她正带着剧团在骆岗镇高王村演出。“看的人很多,还有从市区打的过来的。”刘长芬说,庐剧表演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很受欢迎。“老年观众多,青年观众也不少,有时候演了一下午他们还觉得不过瘾,要让我们再多唱半个小时,基本上是你不谢幕他不走。”

1993年,刘长芬组建了肥东县青年庐剧艺术团, 多名20团员都是业余演员。组建之初,刘长芬背了一身债,她还记得2003年时第一次正式来到合肥市唱戏,场景很凄凉。下“午加晚上,唱了两场,总共才收入六七百块钱,都不够演出成本的。”

2005年左右是剧团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和音像公司合作,拍摄了数百部庐剧VCD光盘,畅销全国各地,“可惜合作2008年就停止了”。她说如果剧团没演出,他们就会回到长芬庐剧院,在这个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三四百人的“根据地”里唱庐剧。“就在肥东县售票,五块钱一张,好的时候观众席都能坐满。”

关键词:艰辛“这个天在台上冷得心口都疼”

刘长芬的庐剧团一年演出300多场,“春节期间是我们的演出旺季,基本上大年初二、初三的就出去了,一整年几乎不怎么回家。”而且剧团的演出地点基本在农村,演出条件相对比较差。“大剧院我们不敢去,租金太贵了。我们在乡镇剧院演过,但到农村,没有那么好的设施,一般走村串户的都是露天,我们自己搭台唱戏。有时还寄宿在村民家里,以前还睡过稻草呢,现在条件要好得多了。”

12点化妆,13点上台,16点下台,下午场的表演,刘长芬和团员们穿着单薄的戏服,站在风口整整演出3个小时。“中间是不带歇的,尤其现在这个天气,站在台上冷得心口都疼。”刘长芬说,戏曲表演,穿多了不好看。“一切为了观众嘛。他们在底下坐着看戏也冷,还给我们鼓掌,我们不能辜负他们。”

身为一团之长以身作则,刘长芬跟演员们同吃同住,服装、道具、搭台,样样都得管。“我是团长,什么事都要带头干。而且为了节约开支,我们的演员们都是身兼数职,演完自己收道具。”尽管辛苦,他们还是咬牙坚持。“庐剧是我们的家乡戏,老百姓爱看,特别是像《小辞店》《休丁香》《秦香莲》《梁祝》这样的传统老戏,观众每次都点名要听。”

关键词:队伍“做梦都想培养个接班人出来”

虽然年届五旬,刘长芬仍然在台上扮演小生、花旦,她说这并非她所想。团员年龄老化,找不到接班人,是刘长芬眼下最烦神的难题。“戏曲演员难选,要有嗓子,要有表演,有身段,综合要求比较高,两三个人唱着玩的,不正规,自动就会被淘汰。”

年轻力量跟不上,让刘长芬忧心忡忡。她的二儿子也在剧团,但她直言不讳地表示,儿子做不了接班人。“孩子的自身条件不行,做不了主演,我就让他跟在团里跑跑。”她坦言,像她当年贴钱去学戏在现在根本不可能。“庐剧是地方戏,传播范围有限,年轻人条件好点的都不愿意干这事,打工挣的钱比这多得多。而且刚进团肯定要先培训,不可能马上登台,这意味着有一段时间都没有收入。”说到这,刘长芬显得有些激动,也有些无奈,“做梦都想培养个接班人出来,可能这也需要运气吧。”

关键词:戏迷“坚信庐剧的群众基础很牢固”

2009年,肥东县青年庐剧艺术团被评为全省“百佳院团”,刘长芬个人也多次荣获大奖。对此,刘长芬谦虚地表示,“只能说我们团的演员各方面素质比较平均,在老百姓中间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跟专业的国有院团比起来,那还是有差距的。”正规化,是刘长芬一直强调的词。“剧团走向正规化,演出水平才有保障,老百姓才会一致认可。”

谈及庐剧如今不像从前那么火爆,刘长芬表示,自己还是坚信庐剧的群众基础很牢固。“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庐剧还是很吃香的,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在本土演出,在农村演出。”

谈及未来,刘长芬说得很朴实。“当然是希望我们的剧团越来越好,希望一代要比一代强,我们坚持为老百姓服务,唱更多更好的戏。”多年来的打拼,刘长芬说很感谢家人,“我的老公、孩子都在剧团工作,包括我们的很多团员都是夫妻档,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庐剧,保护庐剧,那我们也会更加有自信有把握,把家乡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