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青年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意见
(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我想就戏曲青年人才培养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个问题,培养小百花的重要性。
浙江叫小百花,有地方叫青年剧团,有的地方“青年”二字也没有,但实质上是青年剧团,是小百花。现在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都学浙江的小百花经验,有的已经学了十来年,有的刚刚起步。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首先是用战略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要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就要培养跨世纪的表演人才,跨世纪的表演艺术家。凡是有这个思路的地方领导,想的都不仅是现在,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而是下一个世纪。所以,都纷纷组建青年剧团,不叫青年剧团的,也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从战略上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现在不抓,下世纪初就没有戏曲人才,那时讲振兴戏曲,就无望了。
浙江不是今天才开始抓,而是10年前就抓小百花了,而且不是一个,是一批,所以,浙江的经验特别可贵。为什么浙江在10年前就在全省选拔尖子,组建小百花团?我想,他们想到的肯定是10年以后的今天。所以,现在抓青年演员的培养,是为下世纪培养表演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家。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为什么戏曲表演人才这么重要?我们经常讲,繁荣文艺要出人才、出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人才与其他文艺有些不同,表演人才也是作品。这决不是对演员不尊敬,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好的表演艺术家,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代表。如果没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剧种就可能衰落。我们常讲,某某演员浑身都是戏,没有他出场就不卖座。如果演员本身没有代表性,为什么没有他人家就不看?现在,全国也都有一些戏迷、歌迷,叫做“追星族”。戏曲有追星族,是好事还是坏事?绝对是好事。你看尹桂芳出场的时候,观众蜂拥而来,好比大将点兵。这正是:少时娇艳老来紫,满怀硕果脚步迟,步迟,戏开戏散掌声动,不亚大将点兵时。她浑身是戏,所以受观众欢迎。现在茅威涛有许多女孩子喜欢她,为什么?因为她不仅具有女性美,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她是个美男子的形象,所以,惹少女的喜爱。你能说她没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们要雕琢戏曲表演人才,学校、剧团、老师、导演,各方面都来雕琢,这才能玲珑剔透,面面看来都美。一个好演员,不但要唱得好,做得好,就是静止不动时,也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像个雕塑艺术品。所以,演员是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作品,没有好的表演人才,什么都谈不上;有了好的表演人才,才能使剧团、剧种生辉。
培养青年表演人才的重要性还在于争取观众,特别是争取青年观众。我们有老一辈艺术家,但越来越少了,争取青年观众靠谁?要靠青年人才。老的也要靠,但老的只能是大将,大量的将军、校尉、兵马是青年。没有一批像样的年轻演员,是不能充分吸引青年观众的。大家都喜欢茅威涛,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她,青年人也喜欢她?这有老一辈的寄托,年轻一代的共鸣。现在,好多青年人不愿看戏曲,但如果他们一旦看到我们青年演员的精彩表演,可能就会迷上,从此喜爱上戏曲。过去有这个现象,现在也是这样,因此,争取新一代观众,青年演员起巨大作用。他们是同时代人,青年观众看青年演员演的戏,有同时代人的感觉。观众喜欢看,青年观众喜欢看,戏就能保存下去,所以,青年人才十分重要。
戏曲艺术要继承、要发展,继承的部分有实验,发展的部分更要实验。为什么说继承的部分有实验?有些戏作为市场上演出的剧目是不行了,但还要继承,这就需要实验。你让中年演员去实验比较难,年轻演员就可以做些实验。有的戏,在思想内容上有糟粕,表演艺术上有精华,要保留精华,去掉糟粕,就要改动,要创新,这就是实验。这个实验,靠老的不行,中年也不敢多依赖,因为中年正是艺术的高峰期,他们失败不起,而年轻的可以失败,失败以后还可能成功。所以,这种东西就是要青年来实验,青年剧团来实验。从浙江的经验来说,这些年出现的实验性剧目,改编的也好,新创作的也好,大都是小百花团搞的。如《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西厢记》等等,都是实验性的,而且实验成功了,这可说是个奇迹。这些剧目靠老一辈来实验是不可想象的,只能靠青年实验,靠青年剧团实验。
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在华侨世界,也要靠青年剧团。在10年前,他们喜欢老的,现在,喜欢年轻的了。为什么呢?因为老的听得差不多了。当然,老的是有号召力的,但不是指望他们赚多少戏,而是打他们的招牌,起号召作用。你说,梅葆玖到香港能演多少戏?袁世海能演多少戏?他们就是起号召作用,以他们的巨大影响,号召大家来看京剧,演戏还是靠中年、青年。即使是中年,吃重的戏也感到力不从心了,主要靠青年了。如绍剧中的武戏,就得靠青年,老的就翻不动了。总而言之,从各方面培养小百花,培养青年人才,十分重要,是当务之急。

第二个问题,在改革中要保护、建设好代表性剧种和重点剧团,保护好小百花。
文化部发的几个关于剧团改革的文件,是个大框架,拿到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办法。首先,要有个调整剧团布局问题。要调整剧团布局,自然有剧团的存留、数量的增减、人才的分流等问题。但在改革中必须保证代表国家、民族、地区的剧种和剧团的生存、发展。改革,要有一个总目标,总思路,要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这就要保护代表国家、民族、地区的剧种和剧团,否则,出不了人才、作品。有的地方把减剧团作为改革的目标,有的地方把承包作为改革的目标,还有人主张自生自灭,这些都不妥。减剧团、承包,也是改革的一个内容,但归根到底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使我们国家、民族、地区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得到发展。因此,政策上要倾斜。我们的工作,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侧重,这种侧重也可能成为某一时期、地区的目标。
我们讲,在剧团改革中要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剧团中除了年老退休的外,总是不断地有一些不适应剧团工作的人,需要调整去做别的工作。剧团要生存,人要吃饭,要想办法保持一定的经济实力。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靠实践,在某一时候、某一阶段,可以作为一个目标,但不是长期的、永远的目标。在调整剧团布局时,不能仅仅是减剧团;在调整艺术队伍时,也不能仅仅是减人。除了减之外,还有加。减法可以是改革,加法也可以是改革。建立小百花剧团就是加法,十几年前并没有小百花剧团。如果当时只想到减剧团,怎么会有小百花剧团?所以,小百花剧团也是改革的成果。在改革中就要保护好小百花剧团,其他地方要保护好青年剧团、青年演员。要是不保护好这一块,21世纪的表演人才、表演艺术家就没有了。因此,在改革的战略部署上,除了减法,还要用加法办一些小百花团、青年剧团。浙江对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我在山西当文化厅长的时候,学习浙江的经验,办了十来个青年剧团,还有一个青年话剧团。只有办好一些青年剧团,办好一些学校,将来才有人才。比方说评剧,现在基本上是以青年演员为主。千万不要解散小百花剧团。辛辛苦苦办起来,不能半途而废。要建设好小百花剧团、青年剧团,就要办一些学校、培训班、专业班,可以由学校培养,也可以由剧团培养,然后择优录用,这样就能后继有人。小百花剧团、青年剧团也存在一个接班人的问题,如果不是现在抓教育,抓新人培养,等现在的青年演员到了中年再考虑招一批,就可能出现断层。再说,小百花剧团讲究整体性,某几个行当缺人或者不精,就要想办法进行调整。什么地方小百花人才多,调几个人过来;你这儿人才多了,就分流几个出去。这样,就能长期保持一个完整的整体。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不行的。我想,在建立浙江小百花团的时候,如果省委、省政府没有决定,就调不过来这么多人。
要办好小百花剧团,还要有一些为小百花服务的人,导演、编剧、作曲,都得有一点。这些人,可以在小百花团,也可以不在小百花团,但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小百花服务。如果财政上不能保证,也办不好小百花团,戏就排不成、排不好。搞艺术改革,需有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方面投资太少也不行。
对剧团、演员的演出场次要求不能太多,不是演出越多越好,使演员十分疲劳。有的剧团一年演500场,怎么演的?无非是一场接一场,日夜演,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排戏时间。好演员群众欢迎,就让他不停地演,这并不好,会倒牌子,以后人家就不要看他的戏了。但是,一个戏,一个演员,没有一定的演出场次也不行,这样戏成熟不了。所以,要有个最低限度。
第三个问题,小百花要有自己的戏。
小百花剧团在继承老一辈的代表作品后要有自己的戏。任何一位老的艺术家,在他成名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戏。所谓“自己的戏”,一个是剧团自己创作、新排的戏;一个是从老一辈那儿继承下来,但有自己的新招、新演法的戏。当然还有移植过来、经过改造的新戏。继承的戏很重要,是小百花的第一类戏。特别是“小小百花”,那些刚进来的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年演员,一定要继承好。继承下来的戏,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以改编、整理,就成了自己的戏。各个剧团都有继承、移植的戏,但有的整理、加工得不好,所以,值得小百花重视。老百花有的,小百花都应该继承,但时代不同了,要演出新面目。第二类就是新创作的古装戏,这往往是使小百花剧团成名的戏。如《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等都是。凡是有影响的青年剧团都有自己的新戏,60年代,中国京剧院四团,就是靠《杨门女将》等新戏出名的。你要想让青年演员从老一辈那儿继承下来的表演艺术都用上,技巧性高,整体好看,就要排演这种戏,一下子就能叫响,这也是普遍的经验。第三类就是现代戏。这里不是指一般的剧团、所有的剧团,
而是指青年剧团。青年演员练的基本功、从老一辈那儿学的表演艺术,还不扎实、不稳固,如果演现代戏,表演上就没有东西,如果剧本上也没有东西,一演就砸,观众不承认,自己也就灰心丧气了。只有第一类、第二类戏演好了,再演现代戏才能演好。演技成熟了,那就演什么都可以,这个时候演现代戏成功率就高。演技成熟了,演员成型了,演实验性的古代戏、现代戏,就能动脑子,领会剧本或导演的意图,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能不能成为表演艺术家,关键在于是否有创造。有的青年演员,有几段唱得很好,有那么两下子,观众一叫好,就以为很好了,满足了。为什么有些得“梅花奖”的演员演不了新戏?为什么有的获奖后就销声匿迹了?就因为得奖后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没有
演新戏,没有发展,观众自然遗忘了。另外,小百花的戏一定要有精品意识,注重影响。如果不是搞得很精致,拉出来就演,小百花绝对比不上老百花。为什么?人家过去年轻时学艺是靠打的,打痛了就记得特别牢,基本功扎实;现在不打了,只靠教,自己不自觉,不认真,就记不下东西,不精。所以,一定要有精品意识,精益求精。无论是剧本也好,表演也好,改编的也好,新编的也好,古装戏也好,现代戏也好,都要有精品意识,而且是强烈的精品意识。如果浙江小百花没有精品意识,这些戏不会这么红,拍不了电影,得不了文华奖。而且,我们现在是处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演出要适应市场需要,只有精品才能在演出市场上竞争。不但要与其他戏曲艺术竞争,还要同非戏曲的表演艺术竞争。竞争,无非是争市场、争观众,所以,我们的戏要好,要讲质量,一是要有可演性,二是要有可看性。就是说,剧团、演员愿意演,观众愿意看。如果观众不愿看,你的戏就只能专家看,只能参加汇演、调演,这样的戏就没有生命。戏总要放到市
场上与观众见面,因此,一定要好看,让观众觉得好看。戏,不是小说,不是学术论文,是在台上演给观众看的。如果观众不愿意看,演员不愿意演,不管得什么奖,都是短命的。
戏者,戏也。它不是靠说教,要靠艺术打动观众,吸引观众,像现在的歌星一样。当然,戏与歌有些不同,我们不指望演戏像歌星一样,一出场大家就喜欢,就引起轰动。戏要靠故事,靠剧本,靠综合艺术的质量,慢慢将观众吸引住,演到什么地方,他进戏了,感动了,就喜欢了。剧本是基础,导演搞总体构思。在导演总体构思下,倒过来再改剧本、搞作曲、表演、舞美设计。基本的东西可看了,导演觉得不行,还得改, 没有一个剧本写好以后就一点不动的,排演时都要动一动,这叫二度创作。但二度创作,不是第二。按创作顺序说,是先有本子,后搞导演,但有的戏是导演与编剧一块儿搞的。戏剧有编剧,有导演,舞剧纠合在一起叫编导,舞剧本子上有什么可看的?表演性、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如武打戏、哑剧,更是导演与演员的创作,因此,二度创作决不可轻视。没有二度创作,就没有戏,一个文学本子是没有多少人读的。剧本只有搬到舞台上才值钱。所以,青年剧团也是戏剧本子的实验基地。我们不能总是“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下场是什么呢?是越演越小,越演越少,越演越劣,最后是舞台萧条。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前途,才有出路。因此,要为青年剧团搞戏,要把小百花剧团办成艺术改革的基地。

第四个问题,要为小百花创造各种各样的机遇。
我们的调演、汇演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要推出一些小百花剧团、青年剧团参加。见多识广,才会有经验,才能在社会上竞争。这几年,艺术局搞了一些青年演出活动,如1991年搞了评剧青年演员评比,1992年办了京剧青年团队会演,今年又搞昆剧青年演员的交流演出和小百花越剧节。目的就是千方百计为青年演员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脱颖而出。其次, 要让小百花、青年剧团多参加对外、对内的文化交流活动。浙江小百花出去得比较多,其他省也渐渐多起来了。对内交流也是一样。为什么这次越剧节要请黄梅戏、雁剧、秦剧、川剧、广东粤剧五个剧种来参加?也是为了使其他剧种来看看越剧,越剧界也看看其他剧种。还有本省的婺剧、绍剧也参加了,没有受剧种的限制。大家互相交流、观摩、学习,对小百花、青年剧团的发展有好处。有的演出活动是评奖的,要让一定数量的小百花参加,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观众才能承认他。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搞京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就是为推出一些优秀的青年演员,有的就因此出了名。“梅花奖”现在实际上是青年演员的奖,45岁的很
少,大部分是35岁左右。我们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机遇,让小百花出名,这对事业有好处。我们要宣传小百花的经验,小百花的人才,小百花的作品。有许多好的青年剧团,也有好经验、好演员,都要加强宣传。像茅威涛这样的演员,要不断地宣传。为什么呢?因为青年人才不是宣传一次就能出来的。好比一颗种子,有时顶一下,破了点皮,皮太硬,就顶不动了,这就要洒点水,再顶一下就顶出来了。人才宣传要准确,可以宣传他的勤学苦练,全面的文化修养,好的艺德等等,但不要过分宣传自学成才。我看,青年演员没有一个是自学成材的,没有老师、剧团、创作人员的培养,就不可能成材。戏曲是综合艺术,是集体的创造,一台戏是个整体,不是靠一个演员演成的。如果《五女拜
寿》,不是五女、五婿以及父母,拜寿拜得成吗?没有众人整体的合作,也就突不出茅威涛。所以“文华奖”限定一条,必须剧目得奖,演员才可能得奖;剧目得不了奖,再好的演员也没资格得奖。中国京剧院有很好的演员,就因剧目未得奖,演员也没得“文华奖”,有时青年演员得了,中年演员反而没有得奖,因为中年演员演的剧目没得奖。所以, 宣传小百花的时候, 也要宣传创作;宣传小百花经验的时候,还要宣传领导、老一辈和社会各界对小百花的支持。没有这些人的教育、培养、支特,小百花是开不了的。

第五个问题,要有一批好戏者、好事者。
要办小百花这样的青年剧团,要培养小百花这样的人才,使他们拔尖、出名,就要坚定不移,不能避嫌。在人事、财务、机遇上就要倾斜,不能忌讳这个,忌讳那个。你一避嫌,就会搞平衡,该推的推不出去,谁也冒不了尖。办剧团,培养人才,就是要有重点。要培养青年,办好代表性剧团, 办好小百花。而且要花心血,下本钱,不怕骂。有人说,这是劳民伤财,但这是搞实验,虽然不能保证个个青年剧团都办得好,朵朵小百花都能成材,但不花点钱,伤点财,劳点民,更是不行的。老一辈教戏不劳吗?小百花苦练不劳吗?该劳还得劳。
我们讲市场经济,剧团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都是可以的,应该的,但不要刚刚建立小百花剧团,就推向市场,甚至要他们自谋生存。因为小百花团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竞争力。到一定时候,就得走向市场。演出本身就是个市场,不走向市场行吗?但不要过早地走上市场、推向市场。总而言之,要横下一条心,发动各个方面来支持小百花,事情就好办了。

最后再讲一点,就是小百花不要办成一个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剧种不要整齐划一。
叫小百花剧团、青年剧团都可以,已经打起小百花剧团、青年剧团旗号的,也不要轻易改动。因为这有个“权威性”问题,老字号的商店换牌子效果不好。但也不必都要叫小百花、青年剧团。我在山西的时候办的青年剧团也不都一样。但是小百花剧团就一定要小百花。小百花要“小”,不要太大;小百花又不是一朵,而是很多朵花。可以有木兰、菊花、桂花……各种各样的花。小百花不是指朵儿小,而是开得早,年轻,小百花是早百花。有的青年剧团个别演员出名以后就不要其他演员了,结果脱离了群众,演出要全体出力的时候就乱套了。所以,组建小百花团的时候,年龄一定要小,如20来岁进团,演上10年,出了名,得了奖,也不过30多岁。小百花团,不但年龄要小,而且行当要全,这才是“小百花”。越剧小百花要成为全国性的现象,这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因为这是为21世纪培养大批戏曲将才。
那么,已经办了10年以上的小百花团该怎么办?我想无非是两条路,一叫后浪推前浪. 一叫白头偕老。演员到35岁了,已经不是青年了,还能叫小百花团吗?如果演员不动,那就改名字,叫一团、二团,这就叫“白头偕老”。另一个办法是不等全部演员都到35岁,就逐步换班,新的年轻的逐个进来,年龄较大的逐个出去,整个团保持青春年龄,这叫“后浪推前浪”。实际上,前一种办法也还是后浪推前浪,超过年龄的青年剧团、小百花剧团改名,再组另一个年轻的剧团,把青年剧团、小百花剧团的牌子打起来。总而言之,都是后浪推前浪。

(本文是作者在`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和艺术改革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于《中国文化报》1994年12月7 日第三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