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载曲未终——记陇剧《枫洛池》创演五十五周年

说起陇剧《枫洛池》,在今天的中国戏剧界几乎无人不晓,它是甘肃戏剧的骄傲,更是新中国戏曲改革的一个标志。甘肃乃至西北许多地区,年纪稍大的戏迷,至今仍能随口哼出其中的一些唱词唱段。甚至有位80多岁的老戏迷,几十年来总共观看过150余次《枫洛池》的演出,该剧的影响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2014年7月,新版陇剧《枫洛池》在兰州黄河剧院连续演出两场,“真假瑶草”的经典桥段、浓郁的陇剧艺术特色,赢得了戏迷们的满堂喝彩。此次演出恰逢陇剧《枫洛池》创演55周年,省陇剧院特地将曾出演该剧的苏秦兰等老一辈艺术家请到剧场,新老两代艺术家欢聚一堂,与戏迷们共同追忆了《枫洛池》创演之初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两进中南海演出的辉煌岁月。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对“陇剧”的注释为:“陇剧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因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均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称之为‘一驴驮’。甘肃1958年建立了专业队伍,从事道情艺术全面的发掘、改革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演变创造了条件。次年,因大型古典剧目《枫洛池》的成功编演而使甘肃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戏曲剧种——陇剧,并在当年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多次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走遍了董志塬大大小小的山梁,访问了所有能找到的老艺人,征集到深藏民间的手抄剧本62种,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仅当时整理的录音带就长达3000多米。在那个设备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项工作成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壮举。

著名戏剧评论家、原甘肃省剧协副主席肖美鹿,在她《珍贵的记忆》一文的写作过程中,先后多次采访了王界禄、吴富祖、李竹君、马克、马力、陈文生、安志诚等第一代陇剧表演艺术家,当这些老人心中尘封的往事被唤醒,一段关于《枫洛池》、关于甘肃陇剧的历史便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时间回转到1959年8月20日,新建成不久的兰州火车站里,一列发往北京的列车即将启程。列车上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脸上洋溢着内心压抑不住的喜悦。

这群年轻人,是甘肃戏曲剧院道情剧团的演员,带着他们的表演剧目《枫洛池》,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第一个得到如此殊荣的戏曲团体。

《枫洛池》讲述了东汉末年,太师梁冀专断朝政,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命议郎牛贵修造园林“枫洛池”,命司农马荣广选民女。牛贵向梁冀盛赞马荣之女瑶草为绝代佳人,梁于是逼娶瑶草;马假意应允,又暗中物色渔女邬飞霞替代亲女。飞霞父女闻讯逃走,马荣无奈只得送女入府,但瑶草抗命夜逃,与邬氏父女巧遇于学士简人同家中。此时梁府校尉追至,飞霞毅然渡瑶草过江避祸,校尉为索瑶草杀害了邬父,并欲血洗渔村。飞霞为救全村百姓并报父仇,遂自称瑶草投入梁府;瑶草不忍祸及飞霞、简人同,入府说明真相。一时两瑶草真假难辨,梁疑其中有刺客,当堂辨草。飞霞智迫马荣认己为女,救出瑶草、简人同。夜间,飞霞乘醉刺杀梁冀,其未婚夫杜若义率修池民工及时赶来,焚烧枫洛池,杀死牛贵,一同投往广陵聚义。

此剧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安排了“诓嫁”“夜逃”“侠代”“刺梁”几场戏。“辨草”一场是全戏的高潮,邬飞霞在掌握马荣利欲熏心的卑鄙心理后,晓以利害使之认己为女,并击败了牛贵的百般刁难,继而巧妙说服马瑶草承认是自己的丫环,最后使梁冀疑虑冰释,为末场“刺梁”铺平道路。在激烈而紧张的戏剧冲突中,正反两方面人物的直接交锋有声有色。

从兰州前往北京的整整两天里,这群年轻人欢声笑语不断,直到抵达北京入住东四旅馆的当晚,他们满脑子都是这场盛会带来的紧张和兴奋。

8月24日晚7时15分,这个对于甘肃陇剧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枫洛池》首场演出在国务院小礼堂拉开了帷幕。这个能容纳200人的礼堂,也成了《枫洛池》乃至整个甘肃陇剧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秧歌步”“侧身摇晃”“侧身掩泣”“地游圆场”“风摆柳”等特色身段和动作如剪影一般,一唱众和的“嘛簧”如同山间缕缕微风……这群来自大西北年轻人的演出,赢得了首场演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这样,《枫洛池》首演告捷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先后演出22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和田汉、梅兰芳等著名艺术家观看了演出,不论是中央领导、戏剧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不止一次地谈到道情音乐的优美动听。著名文艺理论家阳翰笙、邵荃林,戏曲理论家马少波、罗合如,音乐家刘炽、马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后在首都报刊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赞誉和评价,让全国文艺界真正认识了《枫洛池》的价值。

从北京回来后,甘肃省委隆重举行表彰大会,并将“陇东道情”更名为“陇剧”,从此,甘肃省拥有了自己的地方代表剧种——陇剧。

创作演出55载,弹指一挥间。作为标志着陇剧诞生的开山之作《枫洛池》,虽然以表演、导演、音乐和道白都没有形成完备的陇剧雏形为国内戏剧界带来了轰动,然而,正是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陇东乡音的雏形,在一代代陇剧人的不懈努力下,从中南海到西北农村,吸引、陶醉了一代代观众。谁都没有料到,这一曲,竟然悠长深情地传唱了50多年;这部戏,居然走遍大江南北,成功演出3500多场。

在此次《枫洛池》创演55周年演出现场,该剧的第一代、第二代主演苏秦兰、袁冬梅、马力、安志诚等老艺术家们亲临剧场,与广大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第一代“马瑶草”的扮演者,曾受周恩来总理接见的苏秦兰,对《枫洛池》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1959年《枫洛池》进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期间,专程进中南海演出两场,周总理亲切接见了我们,并嘱咐说,这个剧种很有前途,希望我们把它搞好。”68岁的老艺术家、第二代“邬飞霞”的扮演者袁冬梅感慨地说,《枫洛池》是甘肃陇剧舞台的一部精品之作,久演不衰,目前已经演到第五代演员,这部戏也是自己艺术生涯中演出时间最长、最喜欢的一部戏。

据省陇剧院院长杨波介绍,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新版《枫洛池》由原来的两小时45分压缩为两小时左右,剧情更加紧凑。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国家一级演员窦凤霞等实力派演员登台,将绝代佳人“马瑶草”、渔家女“邬飞霞”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入木三分。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员,都以能够出演《枫洛池》为荣。对于那些热爱陇剧的观众来说,《枫洛池》早已经不是一部戏剧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岁月无法抹去的心灵印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以《枫洛池》为代表的甘肃陇剧艺术,必将会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继续挥洒它的精彩和美丽。

周总理1959年在北京观看陇剧《枫洛池》后亲切接见演员。

1959年,梅兰芳大师和演员碰杯祝贺演出成功。

《枫洛池》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