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琴书泰斗关学曾依旧有着年轻时的神韵。这位老人仅凭一声"给客人倒水",就足以让人明白他深厚的功底。因为,这个声音绝对有着高八度的音量。
年已80的关老从13岁时起学琴书,出师只用了3年。在这期间,他学到了多位师父的一技之长。此后,相貌俊俏的关学曾靠着勤学苦练,很快在北京打开了局面。
唱琴书最重要的就是练嗓子。"我一拜师,师父就让我练嗓子。那时天一蒙蒙亮,我就到天坛坛根儿冲着墙拔嗓子",关老想起当初受的苦若有所思地说"我那时可是天天去,就是冬天我也让它见了汗"。
创立"北京琴书"这门曲艺形式是关老的一个杰出功绩。关老回忆起创办的初衷说,"抗美援朝时国家派了个曲艺服务大队赴朝慰问。演出时,有人报"山东琴书",有人报"四川琴书",到了我这儿就成琴书啦"。关老一想,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为什么就没有北京自己的琴书呢?从朝鲜战场一回来,"北京琴书"这个品牌便成了现实。关老说,那次正名不光仅是名字上的更改,更重要的是从内容上体现出了"北京琴书"的特征,如把琴书原有的虚字去掉,改正倒字歪字发音等。关老说"我要对得起北京琴书这4个字。
回首往昔,关学曾向我们说起了一件与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关的趣事。关老说,"1951年赴朝时,侯宝林是我们的曲艺小组组长。过江前,大家在一个小阁楼上开了一次会。侯宝林叼着他心爱的小烟袋对我们说"现在的战争气氛很重,大家遇到事儿要冷静……"话还没说完,敌人的飞机就轰轰地过来了。小阁楼震得直晃,屋门也是咣铛咣铛地乱响。大家都很害怕,迅速地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飞机走了。看了看没什么事大家就都起来了,侯宝林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小烟袋呢?"
北京琴书是全国400多种曲艺形式的一种。发扬北京琴书并不是件容易事,关老说这需要三点:一是要嗓子好,二是要形象好,三是要吐字清楚的北京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