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古老、美丽、繁华的城市。建城2500年的历史,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正是扬州这方水土,孕育、生成、发展了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如今扬城的街头巷尾扬剧声此起彼伏。专业剧团、“草根戏班”、戏迷沙龙……扬剧日益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大餐,一部部新剧目的出炉以及日渐成熟的扬剧新苗们,扬剧正以独特的魅力有效实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弘扬。
源于乡土,几代艺人坚持传承
扬州自古即为音乐之乡,早在大约一千五百年前,鲍照在他著名的《芜城赋》里有过“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的描绘。清康熙、乾隆年间,扬州不仅成为东南经济重镇,还是全国文化中心。戏剧,也随着扬州学派、扬州画派的兴起,发展到巅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花部勃兴”的空前盛况,就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扬州,这座古城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无可争议的戏曲艺术中心。
中国地方戏的形成有三大源头:一是各地土腔,在明清以来四大声腔的影响下,逐步演变形成独立的剧种;二是由各地民间歌舞如花灯、花鼓、采茶等,在文人的加工和推动下发展为戏曲;三是起源于古代的巫傩,从祈神逐疫转变为娱人演戏。扬州地方戏的产生,却是三者皆备。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扬州、镇江一代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是扬剧的前身,在吸收了扬州清曲及扬州小调、扬州民歌的精髓后,这一乡土戏在上海交融汇合,形成了“维扬戏”。1950年,“维扬戏”正式定名为扬剧。《借子》、《恩仇记》、《鸿雁传书》、《劈山救母》、《百岁挂帅》等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尤其是大型古装戏《百岁挂帅》进京演出的成功,其磅礴的气势和昂扬的精神,轰动京华。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叶,扬剧大型现代戏《夺印》为全国许多剧种纷纷移植,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齐名,以至有“南京到北京,夺印霓虹灯”之说。
扬剧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办科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办戏校、剧团招收学员等途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扬剧演员,其中也不乏有建树有影响者。
扬剧不但在扬州唱得响,还在各种国内国际戏剧节中,屡屡斩获大奖。地方剧种能够屡创佳绩,除了整个剧团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自相继摘得“文华奖”和“梅花奖”桂冠后,“扬剧王子”李政成于2011年摘得“白玉兰奖”,成为扬州戏剧史上首个获得全国知名戏曲奖项“大满贯”的艺术精英。
2011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落幕后,有资深戏剧评论家在《中国文化报》中刊发评论文章,盘点本届戏剧节亮点时,提到的唯一一位演员,就是“扬剧王子”李政成。评论家认为,在当今国内戏剧界,像李政成这样“能文能武,唱念兼备”的演员,实属“凤毛麟角”。
入选“非遗”,传统剧走出低谷
“四明文戏、化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艺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的东西。”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这样评价扬剧,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电视、录像和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扬剧传统剧目的演出已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排演新戏成本高、上座低、入不敷出等问题出现,扬剧发展陷入低谷。
作为扬州文化的代表,扬剧不能就此没落。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戏,一台台扬剧新戏陆续登台。大型历史剧《史可法》的诞生,可以说是扬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02年,是史可法诞辰400周年,扬剧《史可法》不仅为了纪念史可法,更着力塑造扬州的浩然正气,弘扬扬州历史文化,唤起扬州市民的自豪感。《史可法》也是扬州戏剧舞台上近年来投入资金最大、参演人数最多的剧目,以现代人习惯欣赏的现代舞台剧的方式来突破传统扬剧的套路。在扬州首演的20场场场爆满,更走进上海、北京等地演出。扬剧再一次火了,听了一辈子戏的老人听出了新意,青年人也听出了兴趣。
除了创新剧目外,扬剧界的知名人士也为发展开辟新路径,与音像部门结合,录制扬剧经典剧目唱段的磁带和录像,以满足城乡戏迷对扬剧的需求,著名演员李开敏为此获得“金唱片奖”。还有的扬剧演员自筹资金、自行组合,成立新型民间艺术团体,下乡演出,著名演员汪琴、刘葆元夫妇组建的汪琴艺术团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一个专门为扬剧设立的舞台——“周周看扬剧”也于2005年成立。市扬剧团新创、移植、复排剧目近百部,每周一场戏,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也培养了一些年轻扬剧爱好者,从一个剧团的品牌打造成一个剧种的品牌。
2006年6月,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对于扬剧来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百年经典在一代代扬剧人手中得到完善传承。
典型人物入剧,播散“正能量”
过去的10年,是扬剧最为繁盛的时期,除了不断移植、排演传统剧目外,现代扬剧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现代扬剧《真假二十四小时》以及《县长与老板》斩获省级、国家级奖项无数,更赢得戏迷们一片好评。扬剧不仅墙内开花,更走出扬州,南京、镇江等周边地区尽是扬剧戏迷。对于一些从未听过扬剧的听众来说,“坐得住,看得懂,叫起好”是现代扬剧最大的特点。
现代扬剧沿袭了传统唱腔,剧中很多对白都以生活化表述,剧本里所说的事情,也是每天都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此外,剧中还有各种舞蹈的表演,“戏迷可以看戏听腔,普通市民完全可以当成话剧来看。”李政成说。
2011年,国内第一部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扬剧《青春树》在扬州排练、演出,首演当天,数百名大学生村官亲临现场观看。真实的剧情、丰富的情感,让不少大学生村官泪洒现场。
纵观这些大获成功的现代扬剧,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成为绝对主角。近年来,扬州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及群体,市扬剧研究所以他们为原型创作了一批剧目,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不仅获得了戏迷的接受和认可,也使扬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
除了剧目新,扬剧还赶搭现代传播“车”。2009年,市扬剧研究所与江苏省文联联合拍摄了扬剧史上首部28集扬剧电视连续剧《十把穿金扇》,实现了传统扬剧艺术与现代传媒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扬剧地方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该剧还在央视的“戏曲频道”多次播出,扬剧的魅力传遍全国。
对于年轻的扬剧迷来说,扬州扬剧网并不陌生,在全国多如繁星的戏剧网站中,扬剧网的点击率排名前三,对于地方剧种来说,堪称奇迹。“现在扬州市扬剧网的注册会员有5000多人,每天的点击率在千次以上。”扬剧网负责人汤玉祥介绍道,“上网的戏迷们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是戏迷队伍中的新兴力量。”
目前,扬剧网的注册用户数还在不断攀升,年轻人选择在网上欣赏扬剧,这种方式更为简单便捷。“很多戏迷都喜欢在扬剧网上进行自娱自乐的表演和交流,网民们还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对扬剧、演员以及对扬剧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看法。”汤玉祥说,“一个剧种的未来在于观众,而网络扬剧的兴起,则培养了更多的年轻戏迷,他们都会和百年扬剧一同成长。”
后继有人:新苗担纲演大戏
每天清晨,市扬剧研究所排练厅内都传出阵阵练习嗓音,20多名小演员在这里进行身段、把子、唱腔等基本功训练。曲艺研究所内,小演员的琵琶弹奏音和清曲练唱声此起彼伏。
2007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在时隔10年后重新开设扬剧班,这是扬州通过招收小学员的方式,传承、弘扬、发展“非遗”的创新之举。在5年的学习生涯中,社会各界对扬剧班小学员给予高度关注,倾注大量心血。市艺校在正常教学中,先后邀请了裴艳玲、谷好好、武陵云、齐爱云、李政成等一批各类戏曲“梅花奖”得主以及龚隐雷、钱振荣、葛瑞莲、孙爱民等国家一级演员来校授课,为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扬剧班学员正在市扬剧研究所实习。去年夏天,一部扬剧经典《百岁挂帅》的重排、重演,让无数扬剧迷为之振奋。与28年前的版本不同,这次的《百岁挂帅》很青春,全部由平均年龄仅16岁的学员们表演。经过5个月的强化,学员以一场绝对精彩的演出,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剧的武戏打斗精彩炫目,跟斗功、把子功、花枪、架子各种技艺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叫好声震耳欲聋。不仅如此,戏中人物的复杂心态也被小学员刻画得入木三分,唱功更是令人叫绝,不仅中气十足,且感情充沛,表演的深度与完整度都令人称道。
在扬州首演后,“青春版”《百岁挂帅》又在南京连演数场,南京的数千名戏迷观看演出后,高度赞赏扬剧新苗们在基本功、身段、唱腔、武打、角色塑造各方面均表现出对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原汁原味”、“青出于蓝”是戏迷们对孩子们的最高评价。扬剧,这一传统剧种,经历百年,依旧保持旺盛活力,代代薪火相传,传唱着最具“扬”味的传统韵味。
剧情简介
《青春树》
清河镇双枫村即将面临小康村验收。去年小康村验收因有人电话捣乱而告吹,村书记朱福全为了确保这次一举过关,紧急召开全村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周峻发现,建成小康村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只注重一个个指标而忽视以人为本的陈旧理念,来自于农村基层干部顽固的家长制作风……在努力试图改变的过程中,周峻遇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去?留?进?退?周峻在艰难、痛苦的心灵挣扎之后,作出了让自己一生无悔的青春抉择。
《百岁挂帅》
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文进犯边境,三关主帅杨宗保与敌人展开激战,不幸身中暗箭,为国捐躯。正在庆祝宗保五十大寿的杨家众女将闻讯悲痛万分,但仍以国仇家恨为重,百岁高龄佘太君亲自挂帅,率杨家十二寡妇及重孙文广出征杀敌。老太君布下灭敌妙计,激战中文广将王文劈死马下,报了国仇家恨,胜利还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