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一舞水袖,敲两声锣鼓,哼两句扬剧唱调、画一画扬剧脸谱……”这是4月28日下午,记者在扬州市三元桥小学看到的“走进扬剧特色展示”表演。记者了解到,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扬剧团、市文化艺术学校,现场感受扬剧的魅力。不少学生都反映,自从学习了扬剧,现在扬州话进步很多,过去是觉得好玩,现在则是喜欢。
想学扬剧,先说好扬州话
“现在一些地方戏并不被社会和家长广泛认可。扬剧要求孩子用扬州话来说,但现在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里都是讲普通话,外地打工的孩子讲外地话,真正的扬州话很多孩子都说不准。”三元桥小学副校长马娅介绍,对于小学来说,推广扬剧这一地方特色课程并不是件容易事。
唐文硕同学一直都是说普通话,今年才开始学习扬剧。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扬剧,唐文硕觉得新鲜,于是,他开始在家和爷爷奶奶用扬州话交流,经常会看一些扬州地方特色的电视频道,为的就是能说好扬州话,唱准扬剧。
不懂扬剧,
音乐老师先“补课”
教学生学唱戏,需要专业老师。但学校里没有人会唱戏,音乐老师自然担当起这一任务。“尽管在坚持,但推进确实有困难。”马娅告诉记者,即使是音乐老师,也只有少数人懂扬剧,不仅要唱还包括念做打翻等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为了能够教学生学唱一两段戏曲,她们从开学初就补起了课,去扬剧团、扬州艺校拜师学艺。
从门外汉到“行家”,5年时间,三元桥小学的刘德香老师总结经验并编写了《走进扬剧》的校本教材,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了各年级的学唱、欣赏内容,分为必唱和选唱。据了解,这本校本教材选取的都是些健康、活泼容易上口的选段,比如《麒麟调》、《王樵楼磨豆腐》等等。
非遗进课堂,名家发现“好苗子”
扬剧进校园已经很多次了,但常态化教学并不多。让很多扬剧名家感到欣慰的是,通过“非遗课”,不但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发现了一些“好苗子”。马娅告诉记者,学校已经有学生获得“扬州戏曲票友大赛”优秀奖,小小年纪得此殊荣实是不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非遗’进校园,就是要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许小康指出,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等,而是要通过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同时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