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扬剧,人们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是扬州的地方戏剧节目。但实际上镇江是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我市拥有两名扬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筱荣贵、姚恭林,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桂芬。
8月19日,2011年“欢乐家园”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之“三扬荟萃精品节目展演”在大市口广场举行。姚恭林、金桂芬等人与扬州扬剧团、曲艺团共同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扬剧、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的高水平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欣赏。
镇江是扬剧的发源地之一
扬剧在镇江的发展最早要追溯到明正德、嘉靖年间。
根据《中国戏曲志·江苏卷》记载:花鼓在镇江流行,最早见于镇江人柳诒徵《里乘》所记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玉书之孙张适在京口(即镇江)府第青山庄蓄养两副家班事,所谓“新腔摧打花奴鼓,反腰贴地骨玲珑”。可知在康熙年间,在镇江一带花鼓已相当流行。乾隆前后,镇江官塘桥一带,每逢正月初九,观音山都有集会演唱花鼓。
清朝中叶,扬州、镇江乃至南京等地,开始盛行维扬清曲,系坐唱形式,演唱者一二人至七八人不等,以琵琶、三弦、月琴、扬琴和檀板等伴奏,有时还辅以敲击碟子、酒杯。维扬清曲在扬州、镇江一带长期流行不衰。“民国”八年,镇江花鼓戏艺人臧雪梅、孔少兰等,从自娱发展到唱堂会,因剧目不敷演出,开始大量吸收维扬清曲曲牌及曲目,使原有花鼓戏充实丰富且面目一新。因其唱腔婉转细腻,仅以丝竹伴奏,故俗称“小开口”,他们组成班社开始在镇江售票公演。上海一些演出场所也竞相邀请扬州和镇江的花鼓戏艺人到沪演出。
为适应大城市的营业性演出,艺人遂向京剧借鉴和仿效化妆、行头、剧目及表演等,舞台艺术各方面均得以迅速提高。镇江艺人胡大海提议将花鼓戏易名,后定为“维扬文戏”。
“民国”十四年前,“小开口”均由男性演唱,之后相继成立了新新、民鸣、永乐三科班,开始培养女艺徒。新新社首次培养了“七贞一凤”,其中有新善贞(即金运贵)、新兰贞等;民鸣社先后培养出“十香十六玉”,其中有筱林香(即筱荣贵)、潘玉兰、顾玉君等。永乐社培养出“四秀”,其中有王秀兰、高秀英等,一时间人才辈出。金运贵等女小生的出现及许多女演员反串男丑,维扬文戏大有“皆女子为之”的趋势。与“小开口”兴旺发达的同时,另有一股从扬州一带而来的“大开口”艺人也开始活跃在上海。“大开口”即香火戏,属古后傩腔。
民国时期为了争取观众,“大开口”艺人与“小开口”艺人同台演出日益增多。“大小开口”逐渐合流,称“维扬戏”。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正式定为扬剧。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是扬剧艺术的繁荣鼎盛期。镇江市扬剧团成为公认的扬剧三大团之一。在镇江扬剧团长期同台演出和丰富的艺术实践中,金运贵的金派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美的体现,筱荣贵的唱腔与表演也独树一帜,卓然一家。
镇江是金派唱腔的发源地
扬剧艺术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得到公认的流派有三个,即金派、高派和华派。
镇江则是金派唱腔的发源地,金派由生角女演员金运贵创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形成并风靡一时。其唱腔在原曲调格式中独创以全新旋律,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为特色,所唱《梳妆台》、《补缸》、《数板》、《哭小郎》诸曲均贯穿同一风格,又称为“金调”或“自由调”。高派为旦角演员高秀英创立,其演唱音域幅度大,吐字如珠,健朗亮丽,常从高处下行,具倾诉感;华派为旦角演员华素琴所创,吸入众家(包括外剧种)之长, 人物表演细腻,唱腔刚柔并济,跌宕有致,戏路更为宽广。
姚恭林是已故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的关门弟子,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金派唱腔艺术,形成“金派姚腔”风格,塑造了方卿、许仙、卖油郎、张生、孔繁森等古今人物,表演潇洒脱俗,扮相俊逸,有扬剧金派“第一小生”之美誉。他录制的影像制品目前已经被市民间艺术馆收藏,作为资料永久保存。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筱荣贵和金运贵是被连在一起称颂的人物。筱荣贵在长期与金运贵的合作中,受金先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甜润动听、别具一格,也被人称为“筱派”,是我市康盛剧社的特邀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她也将制作音配像的光盘,留存下自己的影像资料。
有了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影像资料,就保存下了原汁原味的金(筱)派扬剧,同时也便于后人的学习和继承。
扬剧在保护和创新中传承
虽然我们中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扬剧,但是并不意味着扬剧已经远离我们。在银山门的小剧场内,经常会有扬剧上演,也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只是观众群体的年龄偏大,金桂芬表示,她在镇江表演扬剧这么多年,非常了解扬剧在镇江的受众群体,应该会有相当的一部分镇江市民喜欢扬剧,银山门吸引的是一批老年扬剧爱好者,那么扬剧传承基地——康盛剧社的目的就是要把年轻人吸引进来表演扬剧,欣赏扬剧,这也是康盛剧社的“黑头发”战略,让不喜欢看戏的人来看戏,让不喜欢扬剧的人来看扬剧。
镇江市扬剧团上世纪90年代解散,目前镇江没有一个专业的扬剧团。谈到扬剧以后在镇江的发展,姚恭林认为没有一个专业团体,发展从何而来?金桂芬则是觉得扬剧最大的瓶颈是没有40岁以下的扬剧表演人员,现在还活跃在镇江舞台上的扬剧演员,大部分都是前扬剧团的人员,整体年龄都在40岁以上。像“三扬荟萃精品节目展演”中表演《白蛇传——上金山》的金瓯、刘芳就是前扬剧团团员,金老师的学生,现在从事着与扬剧没关系的职业,但她们依旧热爱着扬剧这个行业。“只要有演出,一个电话都能到场,”金老师说,“作为老师,既然他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爱好,我作为扬剧的传承人,要将扬剧传承下去,对于这部分学生,就要紧紧地抓在手上。我当然也希望能够有年龄更小的扬剧爱好者来跟我学习,最好各个年龄梯队的都有,但是现状并不乐观。”
作为传承基地,有一支能够表演扬剧队伍的人员也很重要,为了能让更加年轻的人员接触到扬剧,原来康盛剧社的女子民乐队被训练成了能够演奏扬州清曲和为扬剧伴奏的队伍。经过三年的训练,这支队伍已经能够胜任剧社的扬剧演出要求。
如果说从民乐转换到为扬剧伴奏还算简单的话,那么寻找扬剧的演唱人员则要相对艰难得多,这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据悉,苏州有昆剧传习所,扬州也有扬剧传习所,但是镇江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培养扬剧金派演唱人员。康盛于是另辟蹊径,首先是网罗了一批之前在原市扬剧团工作过的人员,其次就是从京剧票友中选择对扬剧有兴趣的人员来培养,让他们改唱扬剧。康盛剧社的社长吕国泰说,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这些传统戏曲都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他们学起来时间可以缩短。周捷就是被吕国泰“诱惑”来学习扬剧的人员,她原来是剧社的京剧票友,一年前开始学习扬剧,虽然京剧和扬剧之间有互通的地方,但是两者的韵味、腔调、发音、咬字都不相同,为了练习扬剧,没少花工夫。在这次“三扬荟萃精品节目展演”中,她表演的《登高丘》很有味道。
扬剧这门艺术的传承,光靠学习继承还是不够,康盛剧社社长吕国泰先生表示,要传承还必须要创新,要让扬剧能够焕发新的风采,就要适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例如在“三扬荟萃精品节目展演”中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金桂芬女士演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间就加入了舞蹈的元素,开场的时候,众多舞蹈演员表演鲜花怒放的场景,很唯美。康盛剧社女子民乐队表演的《葬花吟》一改以往清曲的表演形式,除了坐唱的主角之外,其余伴奏的十多位民乐演奏队员,或站或坐,整个表演场面活泼,引人入胜。
(责任编辑:水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