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关于保护和传承扬州地方戏曲的调查与建议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扬州在历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戏曲艺术传统,发达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营造了扬州优越的戏曲文化生长环境,使扬州几度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汉代的百戏、隋代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和木偶戏,均曾在扬州流行。元代的扬州,是杂剧南移和兴盛的重要基地。到了明代,余姚腔和昆腔相继传入了扬州剧坛。清代的扬州,因为经济繁盛、城市繁华、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酿成了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昆腔、秦腔、京腔、弋阳腔、梆子腔、徽剧等全国各大剧种都荟萃于此,登台竞艺,相互借鉴交融,使扬州与北京并列成为全国两大戏曲中心。扬州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扬州的戏曲百花园中可谓五彩缤纷,有扬剧、扬州木偶戏、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扬州道情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扬剧,融汇了在扬州地区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并吸收扬州清曲、扬州民歌发展而成,一度有戏班30多个,剧目近500种,形成了高(秀英)派、华(素琴)派、金(云贵)派等多个流派。在曲艺方面,扬州汉墓中出土的说唱俑形象逼真,说明早在两千年前扬州就已经流行说唱艺术。明代中叶出现的扬州清曲,源于扬州民歌,并广泛吸收融化了其它艺术营养,形成抒情与叙事兼长的艺术风格,流行到大半个中国,对各地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著名民歌“茉莉花”也源自清曲“鲜花调”。目前,扬州清曲已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扬州评话在中国曲艺史上影响巨大,明末清初杰出的说书家柳敬亭对扬州评话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使扬州成为全国的评话中心。当代著名评话艺术家王少堂,是扬州评话集大成者,享誉全国的王派《水浒》成为扬州评话的代表书目。扬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代表作品有六世相传的张氏弹词等。扬州地方戏曲积淀着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储存了扬州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建设“交相辉映”名城的重要内容。扬州在中国戏曲史中的显赫地位以及扬州地方戏曲的丰富种类,在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中屈指可数。在考察交流中,兄弟市文化界和政协的朋友啧啧称羡,这更加让我们感到今天扬州人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责任。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扬州地方戏曲艺术,先后成立了扬剧团和曲艺团,招收学员,传艺授业。“文革”前,扬剧一度在扬州及周边省市有20多个专业剧团,演出红火,好戏连台。上世纪50年代,扬剧《百岁挂帅》晋京演出,剧组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夺印》曾轰动全国,被30多个剧种5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并改编成电影。“文革”后,地方戏曲重整旗鼓,老艺人再登戏台,新生代不断成长,地方戏曲又迎来兴旺时期。近年来在政府的关心、文化局的努力下,扬州的文艺工作者不负众望,频频出戏、出人。扬剧《史可法》在扬州大剧院连续公演19场。木偶戏《琼花仙子》、《三个和尚新传》分获中国戏曲文华新剧目奖和全国金狮金奖。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荣获第二十一届戏剧梅花奖,评话艺术家惠兆龙继1995年李仁珍获牡丹奖后再获殊荣。社会各界、特别是众多戏曲爱好者,也为传承和振兴扬州地方戏曲贡献着力量。广陵区文化部门成立了清曲研究室,市曲艺团与市电视台联手举办扬州评话新闻,扬剧沙龙、曲艺之友联谊会等群众组织,也吸引了众多扬州市民参加,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可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票房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而扬州地方戏曲这个受地域限制,生存空间狭小的艺术品种,在今天扬州人社会生活中的脉搏越来越弱,有些曲种已濒临消亡。作为地方戏曲艺术载体的扬剧团、曲艺团和木偶剧团困难重重。一是总体待遇低,演员队伍不稳定;二是人才断档,有的曲种濒临消失;三是演出阵地缺乏,演出市场沉寂;四是剧团历史包袱重,改革成本难筹措;五是思路不新,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地方戏曲的生存岌岌可危,抢救和保护的历史课题才无法回避的摆在我们面前。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尚存300多种地方戏剧,经过十年的变化,目前只存200多种;全国有考的400多个曲种,现在仅剩数十种有正常的演出活动,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的消亡速度触目惊心。为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已经形成。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1、政府应承担抢救和保护扬州地方戏曲的历史责任。辉煌灿烂的扬州古代文化,是由物化和非物质两种文化形态体现着。物化的遗存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如扬州园林名胜、扬州文物古迹、扬州古街古巷、扬州漆器玉器等等,其文物价值体现明显。此外,庞杂广博的非物质遗存同样是扬州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如古代扬州艺人、工匠的技艺,古代扬州工艺品的生产过程,古代扬州学者的学术精神,古代扬州的戏曲艺术等等,它们因非物质的存在形态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今天我们保护扬州传统文化,同样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这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是统一的。当前市政府对保护有形的文化遗存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也应该成为政府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尽快制定出台保护和扶持扬州地方戏曲的政策性文件。针对扬州地方戏曲的现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剧种、曲种保护和发展的定位、目标及措施。通过规划的宏观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变零散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为系统的、有目标的自觉行动,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地方戏曲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这个政策性文件应该包括指导思想、剧团建设和管理、剧目生产与研究、人才的培养、环境与市场机制的营造和建立、经费的保障等诸多方面。
政策措施要具有长期性的保护发展思路。扬州的戏曲团体应该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待戏曲剧团的体制改革,应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艺术团体的特性出发设计改革方案,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仅根据市场价值取向作为标准,也不能简单地类比其他经营性事业单位。对于市场基础差,但体现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扬剧团、木偶剧团和曲艺团,主要应由政府保护和扶持,同时实行内部机制改革,维持日常运转,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研究性、传习性活动。
3、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剧团的自身造血功能。对于扬州戏曲的保护和扶持,核心的问题仍然是经费的保障问题。建议:一是提高财政差额拨款比例,对一级演员实行全额工资发放。二是建立扬州地方文化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三是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四是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要为各地方戏曲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结合城市发展,为三个剧团建设适合展示艺术特色的小型剧场,并规划建设一批相关设施,如在教场改造中,复建大光明书场,作为扬州曲艺团的基地;修复王少堂故居,建王少堂纪念馆,馆内播放大师的名段,或在故居原址开辟王少堂书场;利用“刘庄”内尚存戏台的有利条件,建设扬州戏曲博物馆,除陈列有关文字、视频资料外,附建一个小剧场;利用“蔚圃”的闲置房屋,作为扬州清曲进行艺术传承、理论研究、展示演出的场所等。
4、抓紧抓好扬州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传统艺术不景气,已经出现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建议制定培养、保护、激励优秀戏曲人才的政策。对扬州艺术学校招收扬剧班、曲艺班进行专项资助。招收的学员,在进校时采取宽口径培养的办法,发现确为苗子再加以锤炼,进行定向培养,对人员进团的编制等系列问题加以统筹考虑和安排。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克服演员竞争中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形成百花齐放的氛围和局面。
5、加大对扬州地方戏曲的宣传普及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要充实扬州文艺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要组织编写介绍扬州地方文化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扬州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将戏曲欣赏和扬剧唱段列为音乐必修课。文化部门要积极为剧团走进社区创造条件,用高雅健康的文艺充实市民生活。要千万百计将“周周看扬剧”活动坚持下去,对民营企业主资助文化演出,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此外,文化、旅游、园林等部门要密切协作,让地方戏曲与旅游场所联姻,在主要景点增设全面展示扬州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各景点开辟适宜的演出项目,既增加旅游看点,体现“扬州游”的文化特色,又起到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6、重视扬州地方戏曲的研究和创作。建议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开展研究,并争取早日编撰出版《扬州艺术丛书》。文化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为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作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为演出的繁荣不断推出新剧目,提供新脚本。 要引导各剧团摈弃等、靠、要的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开拓,紧抓时机,勇闯市场。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在倍加珍惜、倍加重视传统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群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积极吸纳其它优秀文化的成果,以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作为改革创新的主要评判标准,大力推进大众化演出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关于保护和传承扬州地方戏曲的调查与建议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扬州在历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戏曲艺术传统,发达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营造了扬州优越的戏曲文化生长环境,使扬州几度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汉代的百戏、隋代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和木偶戏,均曾在扬州流行。元代的扬州,是杂剧南移和兴盛的重要基地。到了明代,余姚腔和昆腔相继传入了扬州剧坛。清代的扬州,因为经济繁盛、城市繁华、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酿成了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昆腔、秦腔、京腔、弋阳腔、梆子腔、徽剧等全国各大剧种都荟萃于此,登台竞艺,相互借鉴交融,使扬州与北京并列成为全国两大戏曲中心。扬州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扬州的戏曲百花园中可谓五彩缤纷,有扬剧、扬州木偶戏、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扬州道情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扬剧,融汇了在扬州地区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并吸收扬州清曲、扬州民歌发展而成,一度有戏班30多个,剧目近500种,形成了高(秀英)派、华(素琴)派、金(云贵)派等多个流派。在曲艺方面,扬州汉墓中出土的说唱俑形象逼真,说明早在两千年前扬州就已经流行说唱艺术。明代中叶出现的扬州清曲,源于扬州民歌,并广泛吸收融化了其它艺术营养,形成抒情与叙事兼长的艺术风格,流行到大半个中国,对各地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著名民歌“茉莉花”也源自清曲“鲜花调”。目前,扬州清曲已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扬州评话在中国曲艺史上影响巨大,明末清初杰出的说书家柳敬亭对扬州评话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使扬州成为全国的评话中心。当代著名评话艺术家王少堂,是扬州评话集大成者,享誉全国的王派《水浒》成为扬州评话的代表书目。扬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代表作品有六世相传的张氏弹词等。扬州地方戏曲积淀着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储存了扬州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建设“交相辉映”名城的重要内容。扬州在中国戏曲史中的显赫地位以及扬州地方戏曲的丰富种类,在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中屈指可数。在考察交流中,兄弟市文化界和政协的朋友啧啧称羡,这更加让我们感到今天扬州人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责任。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扬州地方戏曲艺术,先后成立了扬剧团和曲艺团,招收学员,传艺授业。“文革”前,扬剧一度在扬州及周边省市有20多个专业剧团,演出红火,好戏连台。上世纪50年代,扬剧《百岁挂帅》晋京演出,剧组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夺印》曾轰动全国,被30多个剧种5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并改编成电影。“文革”后,地方戏曲重整旗鼓,老艺人再登戏台,新生代不断成长,地方戏曲又迎来兴旺时期。近年来在政府的关心、文化局的努力下,扬州的文艺工作者不负众望,频频出戏、出人。扬剧《史可法》在扬州大剧院连续公演19场。木偶戏《琼花仙子》、《三个和尚新传》分获中国戏曲文华新剧目奖和全国金狮金奖。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荣获第二十一届戏剧梅花奖,评话艺术家惠兆龙继1995年李仁珍获牡丹奖后再获殊荣。社会各界、特别是众多戏曲爱好者,也为传承和振兴扬州地方戏曲贡献着力量。广陵区文化部门成立了清曲研究室,市曲艺团与市电视台联手举办扬州评话新闻,扬剧沙龙、曲艺之友联谊会等群众组织,也吸引了众多扬州市民参加,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可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票房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而扬州地方戏曲这个受地域限制,生存空间狭小的艺术品种,在今天扬州人社会生活中的脉搏越来越弱,有些曲种已濒临消亡。作为地方戏曲艺术载体的扬剧团、曲艺团和木偶剧团困难重重。一是总体待遇低,演员队伍不稳定;二是人才断档,有的曲种濒临消失;三是演出阵地缺乏,演出市场沉寂;四是剧团历史包袱重,改革成本难筹措;五是思路不新,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地方戏曲的生存岌岌可危,抢救和保护的历史课题才无法回避的摆在我们面前。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尚存300多种地方戏剧,经过十年的变化,目前只存200多种;全国有考的400多个曲种,现在仅剩数十种有正常的演出活动,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的消亡速度触目惊心。为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已经形成。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1、政府应承担抢救和保护扬州地方戏曲的历史责任。辉煌灿烂的扬州古代文化,是由物化和非物质两种文化形态体现着。物化的遗存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如扬州园林名胜、扬州文物古迹、扬州古街古巷、扬州漆器玉器等等,其文物价值体现明显。此外,庞杂广博的非物质遗存同样是扬州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如古代扬州艺人、工匠的技艺,古代扬州工艺品的生产过程,古代扬州学者的学术精神,古代扬州的戏曲艺术等等,它们因非物质的存在形态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今天我们保护扬州传统文化,同样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这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是统一的。当前市政府对保护有形的文化遗存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也应该成为政府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尽快制定出台保护和扶持扬州地方戏曲的政策性文件。针对扬州地方戏曲的现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剧种、曲种保护和发展的定位、目标及措施。通过规划的宏观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变零散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为系统的、有目标的自觉行动,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地方戏曲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这个政策性文件应该包括指导思想、剧团建设和管理、剧目生产与研究、人才的培养、环境与市场机制的营造和建立、经费的保障等诸多方面。
政策措施要具有长期性的保护发展思路。扬州的戏曲团体应该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待戏曲剧团的体制改革,应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艺术团体的特性出发设计改革方案,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仅根据市场价值取向作为标准,也不能简单地类比其他经营性事业单位。对于市场基础差,但体现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扬剧团、木偶剧团和曲艺团,主要应由政府保护和扶持,同时实行内部机制改革,维持日常运转,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研究性、传习性活动。
3、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剧团的自身造血功能。对于扬州戏曲的保护和扶持,核心的问题仍然是经费的保障问题。建议:一是提高财政差额拨款比例,对一级演员实行全额工资发放。二是建立扬州地方文化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三是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四是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要为各地方戏曲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结合城市发展,为三个剧团建设适合展示艺术特色的小型剧场,并规划建设一批相关设施,如在教场改造中,复建大光明书场,作为扬州曲艺团的基地;修复王少堂故居,建王少堂纪念馆,馆内播放大师的名段,或在故居原址开辟王少堂书场;利用“刘庄”内尚存戏台的有利条件,建设扬州戏曲博物馆,除陈列有关文字、视频资料外,附建一个小剧场;利用“蔚圃”的闲置房屋,作为扬州清曲进行艺术传承、理论研究、展示演出的场所等。
4、抓紧抓好扬州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传统艺术不景气,已经出现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建议制定培养、保护、激励优秀戏曲人才的政策。对扬州艺术学校招收扬剧班、曲艺班进行专项资助。招收的学员,在进校时采取宽口径培养的办法,发现确为苗子再加以锤炼,进行定向培养,对人员进团的编制等系列问题加以统筹考虑和安排。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克服演员竞争中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形成百花齐放的氛围和局面。
5、加大对扬州地方戏曲的宣传普及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要充实扬州文艺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要组织编写介绍扬州地方文化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扬州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将戏曲欣赏和扬剧唱段列为音乐必修课。文化部门要积极为剧团走进社区创造条件,用高雅健康的文艺充实市民生活。要千万百计将“周周看扬剧”活动坚持下去,对民营企业主资助文化演出,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此外,文化、旅游、园林等部门要密切协作,让地方戏曲与旅游场所联姻,在主要景点增设全面展示扬州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各景点开辟适宜的演出项目,既增加旅游看点,体现“扬州游”的文化特色,又起到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6、重视扬州地方戏曲的研究和创作。建议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开展研究,并争取早日编撰出版《扬州艺术丛书》。文化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为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作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为演出的繁荣不断推出新剧目,提供新脚本。 要引导各剧团摈弃等、靠、要的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开拓,紧抓时机,勇闯市场。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在倍加珍惜、倍加重视传统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群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积极吸纳其它优秀文化的成果,以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作为改革创新的主要评判标准,大力推进大众化演出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责任编辑:汤玉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