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是一部歌颂扬州人民抵御外敌侵犯的战歌,也是颂扬英雄史可法不辱民族气节的正气歌,更是扬州人民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赞歌。
《史》剧整台演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浩荡的凛然正气震撼观众,涓涓人间真情感染观众,一个鲜活的民族英雄令人折服地在舞台上树立起来。作者依据史可法有史可考的史料,以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写出“自荐督师”“调停四镇”“复书多铎”“矶头别母”“城头拒降”“英勇守城”“狱中就义”等重大事件,表现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凛然正气;还通过为高杰夫人送保胎药、为吴尔埙洗手、狱中赠母一绺头发等细节描写,丰富人物情感世界,使之成为有骨有肉的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
《史》剧成功的又一要素是得力于导演对剧本的把握、诠释、表现。笔者由衷地敬佩导演驾驭全剧的智慧和能力。导演对《史》剧风格所定位的“凝重、壮美、史诗、现代”八字方针十分精当,并在音乐设计、舞美设计和表演等诸方面执著地贯彻着。周树夫的舞美设计忠实完善地体现了导演的八字方针,艺术地呈现史可法抗法的时代风貌。一堵贯穿全剧、可分可合乱石垒砌的城墙,不仅体现了凝重、壮美、史诗般的戏剧风格,还准确地表现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又极具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扬州市民心中永不毁灭的长城,象征史可法的浩然正气。城存、城毁牵动观众的心,渲染着戏剧情境,不夸张地说,这堵墙一以当十,它是凝固的也是有生命的。
导演把本无戏剧动作的“矶头别母”一场戏,通过史可法在硕大船头吟诵“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肌头洒法泪,滴滴沉江底”,再用江水、帆、光、混响等诸多舞台技术手段,把舞台画面组织得十分壮观,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从而把《史》剧史诗般的风格推向极致,把史可法忠孝不能两全的情怀表现得深沉而博大。
《史》剧的音乐创作也是十分成功的。作曲戈弘、冯成杰以“大开口”为主要曲牌创作全剧,不仅克服了传统扬剧表现“帝王将相”戏剧的不足,而且为史可法这个英雄找到恰当的主旋律,使史可法的英雄豪情,在演唱中得以充足的表现。当然,不可否认,吴小平的配器和迷笛制作,也丰富和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使观众耳目一新。
《史》剧的成功更得益于李政成、葛瑞莲、孙爱民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李政成之所以能较好地塑造史可法,得益于他唱做念打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俊美的扮相;得益于导演俞克平对他潜在艺术素质的开发挖掘和其自身的努力。他的唱腔较传统扬剧生角的演唱是进步的。他更注重行腔的圆润、流畅,更注重用气息控制把唱段的激情表现出来。当然李政成在塑造人物创造角色、戏剧节奏的把握等方面依然需要在专家指导下提高,在演出实践中磨合。葛瑞莲扮相俊俏,唱腔华丽流畅,音质极具穿透力,受到扬剧观众的青睐;孙爱民刻苦钻研,表演细腻,富于激情,刻画人物的能力也很突出;张爱华原汁原味的唱腔,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技巧和功力也是让同行看好的……另外还有一大批青年演员在各自角色中熠熠生光。比如陈俊(史可成扮演者)、盛军(韩公公扮演者)、张卓南(高杰扮演者)、潘志强(吴尔埙扮演者)等,他们定能撑起扬剧艺术大厦。
应该说《史》剧目前只是一出有望打磨成艺术精品的戏,依然存在许多可补之笔。比如戏剧结构音乐伴奏等问题,还有待剧组进一步修改提高。 (文昭)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