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越调剧团增强市场意识,从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建设入手,围绕群众需要安排艺术生产计划,将艺术演出活动切入经济工作去展开,拓展了演出空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跨越。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演出86场,创收入72万元。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10%和230%,演出收入相当于去年全年的98.6%。
始建于1949年的河南省越调剧团曾创演了《智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40多部优秀剧目,其中13部剧目被北影、珠影等影视单位拍成影视片。1991年,该团创演的现代戏《吵闹亲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但与此同时,几十年一贯制的"全额供给"和计划经济体制,使一部分演职员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和面向市场、改革发展的经营意识,形成了艺术生产和市场脱节、经济效益入不敷出的局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靠举债借钱发工资,使剧团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01年8月,该团提出"实现二次创业、重振越调雄风"的口号,并把"创演优秀剧目、拓展演出空间、增收创效"作为重振雄风的突破口。确立了"实现三个结合、创造最佳效益"的工作思路。
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
近几年,越调剧团商演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根据群众需要定演出台口,组织保留剧目的轮番演出。尽管这种方法也能组织一些场次的演出,收到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群众对越调传统戏曲的娱乐需求一直呈现出一种低迷状态,剧团使出浑身解数,演出场次、收入还是上不去。越调剧团组织市场营销人员在推介本团剧目的过程中冷静分析市场,提出将剧团的艺术演出活动切入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工作,市场需要什么剧团排演什么。2002年以来,越调剧团一手抓传统剧目的商演,进洛阳、赴济源、奔新密、到漯河等地,组织传统剧目演出32场(略高于去年同期);一手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剧目创演,先后组织了宣传"税法"的"金税颂"专场演出19场,反映卫生战线工作的专场演出6场,宣传农村税费改革的"春到农家"巡演21场,其他服务经济建设的专场演出8场。在这些新拓展的演出中,服务经济建设的演出场次55场,较传统剧目演出多72%;经济收入则比传统剧目商演14万元多出292%。
越调传统戏曲剧目演出和新创综艺性剧目演出相结合。
群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对艺术多样性的需求,促使越调剧团重新审视只生产单一文化品牌的弊端。越调剧团在走向市场、走近群众的实践中,提出"群众爱看什么我演什么,用艺术多样化,满足群众需求的多元化"的口号。即在集中精力抓好越调精品创演的同时,创作更多体裁、题材、更多剧种、形式的节目,以满足群众需求。1至4月份,全团根据市场需要和群众需求,组织作家、编导人员深入生活,新创编演了包括歌舞、曲艺、小品等形式的新作品60多部个,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受到各界广泛好评。4月初,该团创演的包括歌舞、曲艺、小戏、小品等14个节目组成的专场晚会《金税颂》和越调精品《三传令》联袂上演,并在周口市所属十个县市区巡演20场。这20场演出先后有27万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不仅完成了税法宣传任务,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剧团也因此创收17万元。
大兵团作战和文艺轻骑队演出相结合。
越调剧团建团50多年来,创演了一批"三国"题材的剧目,此类剧目将帅兵卒众多,场面恢宏,但由于参演演职员相对较多,一般演出要有70至90人参与,造成行动不便,演出成本过高,承接演出方难以负担的局面。演出市场的低迷和大兵团作战演出成本过高的现实"逼"着剧团在扩大演出中提出"整合艺术生产队伍灵活多样,适应演出市场需求变中发展"。4个月来,剧团不仅演出了30多场传统戏,而且也因事因地而宜,开辟了"越调精品小剧场""小型专题文艺演出"以及"企业文艺演出"。3月下旬,他们了解到河南省广大农村将于4月中旬展开"税费改革",立即在周口市财政局支持下,创编了一台宣传农村税费改革的综艺节目。4月26日,全团110名演职员分编成3个分团赴10个县市区100个乡镇巡回演出。目前,3个分团或在乡镇礼堂、或在农村高台、或在集镇广场风雨无阻,每天分别为农民群众演出两场,至5月7日,已演出53场。(李道畅,《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