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景松李世泉班是越剧萌芽时期的第一副男小歌班。1906年清明节,由嵊县剡溪南岸东王村的落地唱书艺人钱景松、李世泉等7人组成,在村中香火堂前搭台演出《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双金花》等片断。演员用水粉、胭脂、锅底灰化妆,谓“清水打扮”。角色临时分配,钱景松、高炳火饰旦,李世泉扮丑,袁福生饰生,李茂正、俞柏松为“百搭”(杂)。此后,该班将落地唱书形式改为一人一角的舞台表演,既无身段技巧,也无丝弦琴竹,全以质朴通俗、生活气息浓郁的说白和唱词搬演,居然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因所唱的“呤哦调”与山歌小调相似,故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这是越剧最早的称谓。小歌班演出剧目均为对子戏或三小戏,后模仿余姚鹦歌戏(姚剧前身)的表演,内容多为家庭伦理道德和男女情爱,因屡遭官府禁演,只得辗转于邻村演出,观众又称之为“沿山班”。嗣后,从传书唱本、民间故事中移植改编《箍桶记》、《乌金记》、《獾猎记》、《蜜蜂记》、《黄糠记》等戏,请倪生标当派场师傅,借鉴余姚滩簧、绍兴大班的表演程式,并向绍兴大班租借戏服和道具,使演出形式渐趋提高。小歌班初系半职业性戏班,经济收入除演出开支外,余则平分。光绪三十三年(1907),该班进入县城药王庙戏馆演出后遂成为职业性戏班,介绍人转为后台老板,由老板支付月薪,流动演出于东阳、义乌、富阳、於潜、余杭等地城镇茶楼、乡村庙台。此班影响巨大,落地唱书艺人纷纷仿效,搬上舞台演出,小歌班竟达200余副。清宣统二年(1910)此班首次进入杭州,在拱宸桥茶楼等处演出。当时无特定班名,后人以钱、李两人姓名称呼其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