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菊坛名净尚长荣三度获评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话剧名家宋国锋和越剧名家茅威涛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戏剧节上也获此殊荣。传统戏剧如何离当代观众更近,一直是戏剧界关心的话题。日前,三位艺术家谈及中国传统戏剧发展问题时,不约而同地提出“只有少数人看的东西救不了戏剧”的观点。

艺术不能孤芳自赏

宋国锋主演的话剧《父亲》和《凌河影人》连续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这次又为戏剧节送来了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他说,中国话剧百年的经验告诉人们,艺术不能孤芳自赏,不能脱离观众和时代。

他说,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话剧佳作迭出,但近20年来,一部分话剧人逐渐脱离时代,脱离大众,形式重于内容,观众并不买账,话剧因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辽宁人艺在生存艰难时也尝试过排演实验剧和行业戏等,但观众并不喜欢。他们以此为戒,反省自身,把技巧和匠心“化”于平实自然的表演风格中,重新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事实证明,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奔月到日常生活里的凡人小事,都是值得话剧表现的题材。走出小圈子,戏剧的空间才会更大。

剧场需要争取青年群

从《孔乙己》、《藏书之家》到新版《梁祝》,茅威涛一直不断寻找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契合点。像《梁祝》就在舞美、服饰等方面力求创新,还吸收了同名小提琴协奏曲精华的背景音乐,进行了以扇喻蝶、以扇扑蝶的舞蹈编排。她的每一出戏都送到大学校园去听取意见,几年下来已培养了一个数目可观的年轻观众群。她分析说,在当前大众文化更趋多元化的竞争中,观众很少愿意进剧场,这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戏剧本身的问题。像越剧是以苏浙沪方言为基础的,这使它的流传和传唱受到了一定限制;另外传统剧目的内容和节奏也与现代人的生活脱节;还需要探索如何改变越剧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局面,去争取更多的青年。

好戏要让百姓看到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指出,曹禺先生曾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提出“还戏于民”的主张。现在大家都在说市场,市场是什么?有观众掏钱买票看戏,就是市场。我们的戏剧作品在创作时,不能只想到要参加什么节,要得什么奖,更应该多想想戏剧的“衣食父母”,不能忘了我们的戏首先是演给老百姓看的。实际上,缺少好戏,而且没能把好戏送到老百姓的跟前,才是今天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说,这几年中国剧协坚持“三贴近”,把戏送到偏远农村、厂矿、社区和校园、军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尚长荣认为,每一个戏剧工作者都应该自觉走下去,服务好大众百姓。(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