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编剧的《道观琴缘》忝列七月份“上海越剧嘉年华”,其故事出自明代高濂的《玉簪记》。有观众问:已往有好几个剧种演绎了《玉簪记》,你为什么还要改编它?原来,上述各版本《玉簪记》都是陈妙常潘必正的对手戏,却把原作中一个重要人物张于湖忽略了,我想做一点还原的尝试。
张于湖即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他是宋高宗时期的状元。高濂《玉簪记》及其原型明代传奇《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中,描写张于湖在金陵为官时恋上女道士陈妙常,然而陈妙常心属书生潘必正,于是张于湖非但没有以权谋“情”,而且还成人之美。我在《道观琴缘》里增加张于湖这个角色后,使得内涵和戏剧场面都得以丰富。例如《手谈》一折,写张于湖和陈妙常下围棋,各自以落子、布阵来描述心里话,有问答,有进退,有挑逗,有回击。这场戏与前者陈妙常和潘必正以抚琴互通情愫的《琴挑》相呼应,俾原作在这方面的艺术特色更加突出了。
在《琴挑》之外,昆曲里还有《偷诗》等优秀折子,川剧的《逼侄赴科》也精彩纷呈,这些都为我所借鉴。《道观琴缘》之《装孕》一折则借鉴于越剧,那是薛允璜先生的妙构。我们此处这样表现:观主窥破陈妙常和潘必正之间的私情,逼走潘必正,活拆鸳鸯。于是陈妙常假装怀孕企图还俗,那鼓腹的样子恰被前来“整顿寺风”的衙役逮个正着,被抓去见张于湖。潘必正高中状元回来后,面临知府大人的拷问,究竟是要眼前这个属于三教九流的妻子,还是要头上那顶乌纱帽?他那顷刻的犹豫被陈妙常捕捉到了,于是她解开肚皮上隆起的“包袱”,拂袖而去。而抖落了一地的,是她三个月来写给潘必正的情书。。。。。。
戏的尾声也是载歌载舞的《秋江》,我们的设计和川剧、京剧不同:不是陈妙常追赶潘必正,而是反过来由潘必正追赶陈妙常。幡然醒悟的潘必正在“追舟”途中唱道:“富贵哪有真情好,知音更比登科强”(按:胡梦桥唱腔设计)。陈妙常通过揭示假孕真相和毅然出走,当头棒喝,唤醒了潘必正的爱心。主题歌云:“如意珠儿切莫舍,牢牢握在我手心”(按:刘建宽作曲),这是陈妙常对待爱情的态度。
一个纯情而又能智慧地把握爱情主动权的才女,一个舍却乌纱帽追求知音的书生,加上一个有点“花心”却能成全情敌的好官,这个“三角恋”交织成《道观琴缘》的主题奔赴。这么一点现代意识所依托的几乎全是前人积淀,我不过是把现成的“零件”拿来重新“装配”一下而已。我没有刻意去营造新的样式,可是心里有着自己所认同的美丽越剧。我觉得越剧应该强调她所不可替代的女性美、婉约美和江南特色,不适合表现金戈铁马和宏大叙事;越剧应该在留住老观众的前提下争取新观众,因此其创新的状态是“迈小步,不停步”。导演郭学文以京剧科班出身的深厚功力,强调表演的程式性和技术性,同时把它排成了轻喜剧,这些都和我的理念一致。三位主演章益清、蔡浙飞和魏春芳分别是吕派、尹派、范派的传人,她们的年龄与剧中人相仿,更使青春美洋溢在女子越剧舞台。几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把《道观琴缘》送到基层送下乡镇,赢得许多欢笑声,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