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信州区越剧团排练厅里曲声悠扬,演员们正在表演梁祝选段《十八相送》,台下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这些观众是慕名前来订戏的鄱阳县芦田乡戏迷。看完表演后,老戏迷张大爷赞叹不已:“不错,不错,演员很专业,唱腔、动作都很到位。”
在全国各地戏剧艺术日渐式微、戏曲剧团生存日益困难的形势下,2012年完成改制后的信州区越剧团却走出新路,长期活跃在浙江各地,被当地戏迷亲切地称为“江西越剧小百花”。该团赴浙江演出超过1000场,商演年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荣获江西省“先进文化单位”、“走基层、闯市场、受欢迎”先进单位。省委书记强卫对他们的改制经验予以关注并作了批示。
抓机遇成功改制 老剧团重获新生
信州区越剧团成立于1956年,曾为信州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创作演出的原创大型剧目屡获大奖,先后荣获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等奖项,参加过江西省春节联欢晚会和全省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整个戏剧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年轻演员的培养也断了档,生存陷入困境。
2012年3月,信州区根据《江西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启动信州区越剧团改革工作。该区在改制工作中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善待职工、厚待职工,使职工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越剧团常年有40多名演员在外演出,改制工作小组第一时间赶赴剧团在浙江农村的演出现场听取职工诉求。改制后,政府进一步出台支持措施:剧团演职人员财政差补由原来50%提高至70%;提高剧团运转经费;对转企后剧团的公益演出,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给予演出场次补贴。
动真格、抓实处、彻底改,短短两个月时间,48名职工转换了身份,成为真正的“企业人”。改制后的剧团“轻装上阵”,勇闯省外市场,当年在浙江演出场次达400多场,创收400多万元。
转观念激活潜能 “走出去”名扬浙江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减人减钱减包袱”,而是通过改革公有制来激活文艺院团的活力,让文化企业走向市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体制改革后,剧团全力拓宽浙江等省外演出市场。通过创新“三个一”用人制度盘活了剧团资源,即三分之一的职工在浙江演出,三分之一的职工负责全区农村下乡演出,三分之一的职工做好全区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当主角,比跑龙套的,一场戏要多几倍的收入。收入增加了,我们演员也能更卖力地演出了。”演员阮红霞是剧团的当红花旦,爱人沈国伟是剧团司鼓,以前夫妻俩在剧团工资都未过千,日子捉襟见肘;改制后,剧团根据岗位拉开了剧团分配档次,一线主演、配角、后勤等不同工种按演出实际取酬,工资差距可达3-5倍。像阮红霞这样当红的花旦在浙江一天要演上几场,身价一年可达十多万。“闯市场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是明星。”演员邵红说,以前在剧团混日子无人知,如今剧团每年都要排新戏,专设经纪人对接市场。全新的运作模式让剧团焕发新活力,演员也备受观众追捧,有老戏迷甚至发红包来捧角。昔日少有人关注的戏曲演员,自身价值得到极大体现。改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演员的活力。
为保证正常演出和促进内部竞争,剧团还在浙江等地外聘30名越剧演职员。通过几年的演出实践,依靠强大的演出阵容和扎实的戏剧表演功底,剧团已在浙江宁波、台州、诸暨等地占有一席之地。2011 年、2012年,在宁波市政府送戏下乡竞标活动中,信州区越剧团成为唯一一个竞标成功的省外剧团。
再突围“抱团取暖” 拓市场金凤还巢
“因为市场定位准确,演出质量高,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2013年剧团在巩固浙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本地市场。“虽说现在活跃在上饶的农村剧团有十多支,但规模小,演出质量不高。所以我们本地市场前景广阔。”为了提升影响力、打响知名度,2013年9月,信州越剧团与德兴越剧团合作,11月重组完成后,精心准备了17出经典剧目在全市汇报演出并“一炮打红”。今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剧团“转战”上饶农村一直没有空档,演出场次达90 场。“正月初六那天,剧团赴德兴暖水演出时遇上大雪,结果台上演员们顶着严寒演得一丝不苟,台下观众们冒着风雪看得津津有味。”有着15年表演经历的演员方素华感慨不已。
“越剧演出行当多,戏剧人才更是短缺,培养戏剧演员至少要5年以上的功底。与德兴越剧团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重组、人才互补,有利于剧团的发展,现在各地的订单不断。”信州越剧团党委书记张佩华高兴地告诉记者。
靠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与市场结合,在不断的求索和创造中,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信州越剧团的求索之路越走越顺,这一朵“江西越剧小百花”正临风绽放、俏笑枝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