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阵锵锵锵的锣鼓声从村里的广场上传来,引得村民们扶老携幼,倾巢而出,纷纷往广场涌去。村民们习惯称之为“敲头场”。头场一敲就等于在告诉村民,一场大戏即将正式拉开帷幕。
近日,在转塘街道金家岭社区也是这样一副场景,社区联合西溪文化研究会戏曲分会京江越剧团为村民们演了一场大戏。舞台上,《新三笑》、《狸猫换太子》、《唐伯虎点秋香》等一场场村民们所喜闻乐见的演出纷纷上演。“我是一位老戏迷了,基本上每每有演出我都不会落下,退休在家以后,戏曲就成了自己业余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王大爷说。
说起转塘地区的戏曲,最早可追溯到创办于1932年的“回龙剧社”,也称“浮山班”。是由几位戏曲爱好者在村里招收了十几位男青年发起办班。并先在上泗地区的乡村演出,后来又过钱塘江,到对岸萧山临浦等地演出。共有两年左右时间,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也跟激发了大家的信心。
到了五六十年代,转塘地区的越剧发展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几乎大部分村社都有自发组织的越剧演出团队。由于那个时候演出还没有电灯,只能依靠汽油灯或者火把进行演出,在转塘地区甚至还流行着“锣鼓响,脚底痒”这样一句俗语。足以看出转塘地区民众对于越剧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转塘地区春节唱大戏的习俗在传承中逐渐得到了发扬,如今的越剧团队都有较好的音响设备,还会在演出时搭建大棚,无论刮风下雨,观众都可以安心的坐在大棚里看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