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三月
二十场《甄嬛》连演逸夫
“戏曲驻场秀”首次试水

改编自小说《后宫·甄嬛传》的全本越剧《甄嬛》,是上海越剧院建院以来创作的第一部越剧连台本戏,配置了越剧界的最强创作演出阵容,自首演以来场场爆满,把起于2013年的“越剧牛市”推向又一个高峰。

从3月31日至4月18日,全本《甄嬛》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连续演出20场,共推出“明星示范版”和“青年版”三组演员阵容。此举不仅创造了多年来单个戏曲剧目的连演纪录,也勇敢迈出了“戏曲驻场演出”的破冰第一步。

在戏曲黄金时期,一出戏连演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习以为常的,但近30年来,盛景不再。《甄嬛》从取材到创演都牢牢抓住当代观众的兴趣和期待,因而票房长红。以经过市场考验的《甄嬛》试水戏曲驻场演出,意在通过连续演出打磨剧目、打磨演员,并有效降低单场演出成本,同时提高艺术效益与经济效益。

APRIL 四月
上越首演《玉蜻蜓》
两代越剧明星领衔“尹派”名剧

《玉蜻蜓》是越剧的传统骨子老戏,几乎所有的老一代越剧艺人在启蒙时期就开始演《玉蜻蜓》。后来,“尹派”创始人尹桂芳以儒雅深情的唱腔和表演把《玉蜻蜓》演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出于《玉蜻蜓》的《庵堂认母》是经典的越剧折子戏,既是戚雅仙、毕春芳的常演剧目,王文娟、金采风两位越剧艺术家在晚年也分别与赵志刚、钱惠丽演出过。

目前,《玉蜻蜓》主要由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演出。在建院六十周年之际,为传承发扬“流派纷呈”的剧院特色,纪念尹桂芳大师,上海越剧院首次排演《玉蜻蜓》,由中生代艺术家方亚芬携“尹派”新生代的佼佼者王清、优秀青年演员邓华蔚、樊婷婷出演。
这版《玉蜻蜓》以芳华越剧团的演出本为基础,又根据上越的艺术风格以及主要演员的个人特色进行了修改,尤其在唱腔方面将充分展现浓郁的流派韵味,呈现一台原汁原味的越剧传统剧目。优秀青年演员王清将一人分饰父子两个角色,以“范派”和“尹派”应工,这在《玉蜻蜓》的演出史上尚属首创。而方亚芬在继去年的《铜雀台》之后,再次甘当绿叶,将出演后半部的女主角王志贞,主演《庵堂认母》。《玉蜻蜓》将于4月15日首演于大宁剧院。

MAY 五月
袁范版《梁祝》再现舞台
一个甲子,蝴蝶美丽依然

可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最有渊源的剧种代表作。所有的越剧演员都以《梁祝》为启蒙戏,有不少演员一辈子都在演《梁祝》。《梁祝》的流派版本最多,几乎每个流派都有特色鲜明的“梁祝”。

上世纪四十年代,由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对早期越剧多个版本的“梁祝”戏进行了整理修编,推出《梁祝哀史》,从此奠定了“梁祝”题材的剧情格局。在《梁祝哀史》的演出过程中,“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山伯临终”一场创造了越剧两大基本调之一的“弦下调”;“袁派”创始人袁雪芬的“英台哭灵”则与“香妃•哭头”、“一缕麻•哭夫”一起,被并称为“袁派三哭”。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用此片招待外国记者,从此,两只象征爱情的蝴蝶代表中国文化享誉世界舞台。同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上,《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膺“音乐片奖”。

时隔逾一个甲子,袁范版《梁祝》将于5月再现舞台。此次复排,本着“修旧如旧”的宗旨,不仅原剧精华尽数保留,并着重恢复了暌违已久的“送兄”、“哭灵”等段落,彰显浓郁的流派特色与经典魅力。

此次复排袁范版《梁祝》,由当代“袁派”领军人物方亚芬扮演祝英台,特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范派”名家吴凤花联袂主演,这也是两人第一次同台演出大戏。

袁范版《梁祝》将于5月7、8日在逸夫舞台连演两场。

JUNE 六月
殿堂版越剧《红楼梦》
年年定期演出,名家版与大剧院“成婚配”

《红楼梦》与《梁祝》,是越剧的两个代名词。紧接着5月的袁范版《梁祝》,6月7-9日,16年前曾轰动沪上的上海大剧院版《红楼梦》亦将强势归来。

《红楼梦》被视为越剧综合艺术集大成式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众走近越剧,一代又一代演艺工作者走进越剧。

1999年,作为第一部“上海大剧院制作”作品,新版《红楼梦》高调亮相,掀起观剧狂潮,虽然最高票价高达千元,仍一票难求。此后数年,新版《红楼梦》每年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前后共推出过钱惠丽、单仰萍、郑国凤、王志萍、方亚芬、华怡青、赵志刚等四组阵容,三种演出版本。至今,《红楼梦》已在上海大剧院演满40场,保持着戏曲在大剧院的最高演出记录,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可以说,大剧院版《红楼梦》已成为当代观众与越剧中生代艺术家的共同记忆。

2015年6月,重新制作的《红楼梦》将回归上海大剧院,升级换代为“殿堂版越剧《红楼梦》”,由钱惠丽、单仰萍领衔主演“名家版”(6月7、9日),杨婷娜、忻雅琴、李旭丹联合主演“青春版”(6月8日)。与此同时,上海越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宣布:自今年起,殿堂版《红楼梦》将固定在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演出,这将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一流剧场做定期演出的戏曲剧目。引人瞩目的是,由中生代艺术家演出的“名家版”,今后将“独家供应”殿堂版。

JULY 七月
越剧嘉年华
十大院团进沪,共探越剧市场之路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团体不仅分布于江浙沪,还有福建、北京等地,院团之多居各剧种之首。

众所周知,越剧发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上海的都市文化不仅滋养壮大了这个来自乡村的剧种,也为这个剧种提供了最丰沃的市场土壤。有话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戏码头”,是各类艺术往来交流展示的集散地。

今年适逢上海越剧院建院60周年,在7月举办的“越剧嘉年华”期间,全国10大越剧院团将齐聚沪上联合举办优秀剧目展演,以26台精彩演出展现越剧艺术枝繁叶茂、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同期,计划召开全国越剧院团高峰论坛,共商剧种发展之路。在中国近300个戏曲剧种里,越剧一直扮演着市场“领头羊”的角色,而且是少数能够在一线城市扎根发展的剧种。以上越为例,这几年践行“以演出驱动创作,以创作带动演出”,新作不断,平均上座率有9成以上,在艰难的戏曲演出境地中,票房和口碑都逆势上扬,创造了连续2年的“越剧牛市”。在高峰论坛上,各地院团将共同总结探讨剧种和剧团的发展经验和前行方向,面向未来,为越剧持续蓬勃的发展谋划出路。

AUGUST 八月
全明星版《舞台姐妹情》再度来袭
“姐妹情深”为上越庆生

2013年6月,为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在逸夫舞台连演6场。那次演出汇集了老中青九代越剧演员,不仅有越剧流派宗师群体的重量级出演,还有外剧种的明星演员加盟,被称为“越剧的《建国大业》”,近6千张戏票在开票17小时后即告售罄,一度成为社会热点。

为庆祝上海越剧院六十华诞,越剧界各路明星将再度聚集,8月在上海大剧院重演《舞台姐妹情》。此番重演,原剧中由老艺术家和外剧种名家担任的角色,将全部更换为越剧演员,全阵容将覆盖全国十几个院团,几十位明星。

OCTOBER 十月
“唐韵”系列小戏
编演音,全面推新

在历年的上海小剧目展演评选中,上海越剧院一直是“得奖专业户”,尤其是一批青年编剧、导演和演员得到了珍贵的创作和实践机会。但单个小戏缺少演出机会的弊病一直存在,往往参加完展演便刀枪入库。

今年,上越有意改变这一格局,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题,推出“唐韵小戏”系列。四折小戏既可独立成戏,又可合为一台大戏的容量进行演出,将大大增加演出机会。

该系列全部由青年编剧执笔,目前均已完成初稿;演员由上越的新生力量担任,将有7个流派演绎4位唐明皇、3位杨贵妃;导演将在院内外聘请新锐;值得关注的是,上越近年潜心培养青年戏曲音乐人才,由资深唱腔设计陈钧授业,目前已培养出数位新人,这次创排“唐韵”系列,这班青年戏曲音乐人也将齐齐亮相。

NOVEMBER 十一月
越剧经典音乐剧场首秀上海
新编力作亮相香港艺术节

在越剧百余年的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辉煌灿烂的精品剧目,尤以《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为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剧目。如何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加以挖掘、创新,使前人的艺术智慧结晶在今人的奇思妙想下焕发清新的时代生命力,令更多的人接触经典,喜爱经典,是上海越剧院孜孜不倦地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将于11月登场的“越剧经典音乐剧场”(暂名),试图通过音乐的重新铺排和舞台呈现方式的变化,使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变换出新颖而精致的艺术面貌。在作品中,精华的戏曲故事、演唱和表演将尽数保留,着力加强戏曲音乐的丰满度和表现力,使“唱”和“曲”旗鼓相当,甚至让音乐在剧中独立担任“角色”。而在舞台呈现方面,将探索剧坊+乐坊的形式,简洁精妙而古意盎然。
同期,上越的新编力作《双飞翼》和《甄嬛》将首次在香港亮相,与范傅版《梁祝》一起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新创与经典、中生代与青年阵容同时抵港,全面展示上海越剧近年“出人出戏”的成果。

DECEMBER 十二月
“燃灯者“点亮中国梦
传统戏曲呼应时代主题

《燃灯者——法官邹碧华》(暂名)将作为2015年上海越剧院的年度大戏压轴登场。这部作品取材于上海本土的真人真事,讴歌学者型法官邹碧华公正为民,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该剧由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亲自挂帅,将配置上越最强的男女合演阵容。越剧虽以古装戏见长,但也拥有《祥林嫂》、《家》等现代戏精品,上越一团尤其致力于男女合演的艺术实践与开拓。《燃灯者》取现实题材,力图挖掘展现先进人物的时代意义,实现思想高度与可看性的统一。该剧目前正在剧本策划阶段,计划由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出,于2015年内公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