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长板凳。台上锣鼓响起,武戏打得激烈,文戏唱得婉转;台下观众时而雀跃时而叹惋……第十七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暨第三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日前在越剧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拉开大幕,民间剧团带来了一场场精彩演出。而来自全国文学艺术界专家和越剧名家及越剧戏迷也欢聚一堂,为越剧传承发展踊跃支招。
从娃娃抓起才有希望
由嵊州农间田头“落地唱书”衍变而来的越剧,薪火相传100多年,已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十年代和‘文革’以后到九十年代这段时间,全国有202个越剧团,浙江省有七十多个越剧团,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嵊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君介绍,当时嵊州以“嵊州人,人人都能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而誉满越坛。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说,越剧也面临剧团锐减,观众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尴尬局面,但在嵊州越剧仍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70多万人口的嵊州市,民营越剧团就有100多个,从业近8000人,年均演出30000场左右,越剧演艺产业年总产值过亿元。”陈君表示,这得益于嵊州越剧从娃娃抓起的战略。
多年来,嵊州市文化部门充分发挥“越剧之乡”优势,采取越剧进校园、专家手把手等多种途径,走出了一条越剧特色教育之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浙江省嵊州市城南小学,伴随着悠扬婉转的越剧音乐,上音乐课的二年级孩子们正用竺派唱腔唱《咏鹅》,声音清新甜润,情态活泼轻快。走进这所学校,浓厚的越剧艺术教育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跳韵律操、唱“小梅花之歌”、讲越剧名家故事……越剧教育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自1996年成立“小小越剧团”以来,该校先后培养出22个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目前嵊州市已有小梅花32朵,是全省90个县(市、区)获得戏曲小梅花最多的县。
“从娃娃抓起的同时,嵊州还紧抓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为越剧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介绍,嵊州越剧艺校办学50多年来,一直以打造“越剧艺术家的摇篮”为己任,担负着为中国越剧界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多年来,学校已先后向全国2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1200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培养了白雪、李玲玉和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黄美菊、徐铭等20多位艺坛明星。目前学校已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国家非遗(越剧)传承人培养基地。2014年,获全国“文化艺术院校金奖”。
“爱越小站”让梨花遍地开
“五十年代,母亲常带我去长沙大剧院听戏,那里几乎每天有湘戏、花鼓戏等表演,因为那时还小,具体听的什么戏记不清,只记得舞台上有一种戏我特别喜欢,因为表演的人穿得特别漂亮,音律也非常好听。”今年70岁的苏阿姨来自长沙,新的身份是“爱越小站”站长,她向记者回忆起对越剧的记忆。后来她在电视上看到新编越剧《红楼梦》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时候喜爱的是越剧,从此她对越剧深深着迷。“刚开始买来磁带、碟片模仿,后来四处拜师学艺,每年还要自费来嵊州取经学习,如今我在当地越剧票友会也算小有名气。”苏阿姨笑着说,如今在长沙喜欢越剧的人很多,长沙市就有三个民间越剧社团,社员近500人,20来岁到80多岁的都有,越剧社团也经常到社区演出,长沙的老百姓很喜欢,每年都有不少新社员加入。
2016年始,嵊州开始实施越剧“走出去”战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9个“爱越小站”,吸收6000多名铁杆会员加盟,他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播撒爱越种子,成为传播越剧艺术的生力军。“嵊州作为‘爱越小站’的‘娘家’,每年都会组织越剧名家到各个小站授业解惑,帮助小站传播创新越剧艺术。”陈君介绍,去年中国越剧戏迷网上线,通过名家坐镇、线上讲演等形式,为国内越剧戏迷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近年来,嵊州市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联手开展“文化周”活动,并积极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丰富越剧文化内涵。同时,组织越剧团到国内大城市和高校巡演,先后开展“越剧进世博”“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全国越剧戏迷大会等活动。全国越剧戏迷大会自2016年举办以来,两届大会共吸引20多个省市3000多名戏迷以各种形式参与。“政府民间、线上线下齐力搭台唱戏,将越剧的火种播撒进更为广阔、年轻化的受众间。”陈君表示。
“越剧与嵊州,魂牵根连,嵊州对越剧的传承发展责无旁贷。”嵊州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如今越剧小镇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一批名人故居、老祠堂等越剧文化遗产点得到有效保护,一座“没有围墙的越剧文化博物馆”在嵊州日渐清晰,嵊州让越剧更精彩,越剧也一定能让嵊州更风华。(驻浙记者/蒋萍 通讯员/刘海波)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