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越剧,还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说起。那时,我刚从乡下进城读高中,恰逢传统戏曲影片解禁,每到周末,第一件事就是赶到电影院,挤人群、排长队购电影票。为了能看上一场越剧《追鱼》《碧玉簪》《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宁可三餐不吃,也不误一场电影。记得有一次看《红楼梦》上了瘾,一口气连看四场“高烧”不退。那个年代想看上一场专业剧团演出的越剧更不容易。直到七十年代末,好不容易托关系买了一张戏票,看了我县越剧团陈剑秋、商小红老师主演的《何文秀》。从那时起,我真正接触了越剧,知道了什么是徐派、傅派、尹派等流派唱腔。越剧艺术家们的高超演技,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至今还在脑海里回荡,任何通俗歌曲也无法替代。越剧,你那清新优美、和谐婉转的韵律,伴我迈上了人生创业之路。

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人生的巧合,1985年6月,我想从温州调回原籍平阳县工作,恰逢平阳越剧团与县文化馆实行馆团合并改革,正在物色团长人选。经相关老师推荐,我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兼越剧团团长。从那以后,我与平阳越剧团同兴衰、共命运,奋斗了3年。那时,越剧团刚刚整顿,演职员只有30来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改变现状,在县委、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主管局的直接领导下,全团演职员共同努力,3年里做了四件大事:首先是剧目建设。创作上演了新编古装剧《才女梦》《憨痴传奇》,参加省、市戏剧节获大奖。特别是《憨痴传奇》,在省戏剧节上获十二项大奖,还被西泠印社拍成戏剧条屏,全国发行,省电视台现场录像播出,成为剧团的品牌戏,20余年常演不衰。还移植改编新排了古装剧《李三娘》《郑知县爬墙》《假子传奇》等剧目,使剧团可演大戏达15台。

改善了工作环境和演出设备。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平阳越剧团每年都没有省下达的全民演员招考指标,尖子演员留不住。为此,我们先后争取县里拿出8个全民指标、2个商品粮指标,解决了10个主要演职员的身份和户口问题,稳定了军心。与此同时,县里还拨款改扩建了团舍和添置了灯光音响设备。演职员士气为之大振。

拓展了演出市场。我们在立足当地、服务农村的前提下,迈出家门,积极进入闽东南和本省台州、丽水、金华、宁波、杭州等地演出市场,年均演出场次达250场。剧团收入增加,自我造血能力提高,越剧事业平稳发展。

1988年6月,局里调我回文化馆任职。想不到10年以后的1998年7月,组织上又调我到县文化局任职,分管专业文化,又有了与越剧亲密接触的机会。此时,县小百花越剧团(九十年代后更名)已经发展壮大了,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特别是剧团演员们参加了三十集越剧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后来我局又精心策划投排了南戏系列剧目《拜月记》,参加省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等十余项大奖,还参加了省文化厅和市政府举办的国际南戏研讨会展演获好评。2002年我县又与浙江电视台联合投拍了四集越剧戏曲电视片《拜月记》。该剧使平阳越剧传遍全国,走进千家万户,为越剧事业的发展添色增彩。

就这样,越剧将我带进了文化队伍,使我迈进了文化系统的门槛。谁知道这一干,我把一辈子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越剧和文化事业。越剧,你是我文化艺术的启蒙,是我成长的脉络,是我奋发向上的强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