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嵊州到底还有多少个古戏台,谁也说不清。据不完全统计,尚存的明清时期古戏台约有460多个。这些今日看来很不起眼的古戏台,诞生了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走出享誉海内外的“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傅金香、筱丹桂、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它们或隐于穷乡僻壤,或静卧在乡镇集市;它们身上记录着当年的铿锵乐音,记载了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艰辛生活,也收藏了欢乐的掌声、如雷的喝彩。

古戏台鼎盛于清朝,如今保存最好、气势最宏伟、最富有越剧地方特色的当数城关镇城隍庙的古戏台。

戏台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左右垂脊各立瓦神戏文武将,靠旗长枪,栩栩如生。戏台藻井由16组斗拱组成放射状,覆斗式八卦形,盘龙圆心结顶,周边复套一小八卦,并由8条游龙镶嵌其间。整个构件规正精致,富丽纤巧。

清末民初,能在这个戏台上演的多为大戏班,女子“的笃班”若上台演出,便被视为亵渎神灵。20世纪30年代始,随着女子越剧风行上海,陋习才渐被打破。越剧名伶如施银花、姚水娟等大多曾在这戏台上演出过。女子越剧班凡欲跨出嵊县,前往宁波、绍兴、杭州、上海等地演出,一般也先是在该戏台“测试”,并借此筹措资金。此外,某一戏班或某一演员在外地发迹回乡,或到年关回家,也总要在这个戏台上演“看家戏”,以显示戏班阵容和扩大个人影响。所以,城隍庙戏台实际上也成了检验表演艺术品级之台。

还有一种街台,建筑要相对简单些。在苍岩镇苍岩村的陈侯庙,街台造型古朴粗犷,看不到晚清华美的风格。戏台演区仅为8平方米。街台与庙的神殿在同一中轴线上,隔着戏坪,便能看到曹娥江。传说,陈侯名贤,浦桥村人,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八日当地都要酬神演剧。有时为了表示对潮神的虔诚,当地还特地移筑草台到江边,祈求潮神。

祠台则是另一种风格,它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为酬祖而建,演出的场次也明显多于街台。在离苍岩仅3里地的施家岙施氏宗祠戏台,左右看台尚存,台前石狮完好,戏台屏风后过道宽畅,厢房还留有民国时期艺人题壁多处。

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变迁,有了电影院、剧院,有了电视、家庭影院,散落在乡村的古戏台早已被人们遗忘,默默地任凭风吹雨打。瓦碎了,木朽了,梁塌了。北漳镇东林村的王氏祠堂古戏台,台前的大梁已经断裂,靠几根木柱支撑;甘霖黄胜堂“吕氏祠台”楼梯已不经踩踏;崇仁玉山祠台斗拱已斑驳断离……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戏台也得到了保护和修复,但仍然有不少古戏台,隐蔽在乡间,正寂寞老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