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探索创新之路续写“越剧牛市”
培育市场,不能打一枪换一地方
上海文艺院团掠影

本报记者 钟 菡

越剧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如何在推陈出新中不断打造精品剧目,试水“驻场”续写“越剧牛市”,是越剧院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培育市场,上海越剧院频出“新招”。上海越剧院今年将推出两部原创新作,一部是取材于现实题材的《燃灯者——法官邹碧华》,一部是“唐韵”小戏系列。谈及“唐韵”小戏的创作背景,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以前上海有两年一度的小戏比赛,越剧院是“得奖专业户”,每次比赛都会有一两个、甚至两三个作品得奖,但得奖后,作品基本上就“刀枪入库”。推小戏并不容易,一个小戏没法演,把几个不连贯的小戏硬拉在一起,观众也不买账。“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把它做成几个系列。今年推出的唐韵系列是把有关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四折小戏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演出。今后可能还会推出夕阳系列、恋爱系列等。”

探索小戏今后如何走市场的同时,还在推出青年人才上做文章。在这次的“唐韵”小戏里面,除了由七个青年演员分别扮演外,还启用了社会上热爱越剧创作的青年人才来编剧,更有青年唱腔设计学员班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我们打算通过小戏给青年人才提供平台。”

培育市场,是一个长期和逐步的过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难以培养稳定的观众群。然而,缺少自己的专业剧场,始终困扰着越剧院的发展。“处处受制于外租剧场,很难做出自己稳固的影响和市场,而且没法给青年演员经常演出的机会。”从明年起,殿堂版《红楼梦》将定期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这在国内戏曲市场中罕见。李莉说,想借此做响民族戏曲文化名片,“但凭着一个剧院单打独斗不够,所以跟大剧院联手。”而越剧《甄嬛》在逸夫天蟾连演20场的“驻演”也受到各方关注。“《甄嬛》有网络小说和电视剧的基础,票房相当不错,所以下决心做20场试试看。”“驻场”省下不少成本,也在保障青年演员收入的同时,给了他们不断打磨的机会。不过,李莉同时表示,“驻场”要冒很大的风险,“光是租赁剧场的费用就要几十万,这意味着票房要达到五成才能保住本。”

尽管目前《甄嬛》已保本无虞,但李莉觉得,目前戏曲演出的驻场条件还不成熟。“我们希望新创剧目能够稳扎稳打,如果有市场反馈比较好的合适剧目出现,还会再尝试。”

开栏的话

各类文艺院团的蓬勃发展,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评判一个文艺院团的实力,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你为这个时代创作了什么好作品、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什么好演出。近年以来,本市文艺院团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投身文艺创作,努力拓新演出市场,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进取。

改革正在进行时。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上海文艺院团掠影”栏目,将陆续带来反映本市各文艺院团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探索中拓市场新鲜举措的报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