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8日,逸夫舞台将上演一版特殊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拍摄第一部彩色电影,选择的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电影拍竣后,这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梁祝》却就此作别越剧舞台,至今已逾一个甲子。而上海越剧院本次的复演,由当代“袁派”掌门名家方亚芬(扮演祝英台)领衔,并特邀“范派”领军人物、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吴凤花主演梁山伯。

“这个版本不仅保留了精华,还恢复了现今舞台上已几乎绝迹的‘送兄’、‘哭灵’等袁范版特有的经典折子,当年电影因为只有1个小时50分钟的篇幅,这些戏都剪掉了,这一次舞台上将充分还原。”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告诉记者。时隔一个甲子重温经典,对观众而言除了怀旧,更是一次与大师的“隔空对话”。

“袁范版”曾令卓别林掉泪

也许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皆为绍兴地域人士,最早在舞台上演“梁祝”故事的就是来自绍兴越剧。越剧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曲里最适合表现“爱情”的剧种,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是出于越剧。《梁祝》是越剧的代表剧目,现行的演出版本很多,但口碑最好的依然是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银幕的袁范版。上世纪40年代,当时红透半边天的袁雪芬和她的雪声剧团,整理修编了各种通行的“梁祝”版本,推出《梁祝哀史》,从此奠定了越剧“梁祝”戏的架构和规格。此后,所有的越剧流派都演《梁祝》,并各自演出了独特的风格。上世纪40年代后期,袁雪芬遣散雪声剧团回乡养病,范瑞娟组建了东山越艺社(意为东山再起),邀请当红旦角、也是袁雪芬的同科班师妹傅全香共同挑班,就此开始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范傅”黄金搭档佳话。

新中国成立伊始,上海越剧院的前身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曾耗时两年多精工修改《梁祝》。1950年,由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梁祝》晋京演出,此后,《梁祝》屡屡代表新中国的文艺作品出访交流。1954年,新中国拍摄第一部彩色电影,选择的就是越剧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周总理把这部电影带到了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那次,随行的范瑞娟还见到了当时隐居在日内瓦的卓别林。虽然听不懂中国话,卓别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潸然泪下。

70多年前越剧人大胆尝试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当时年仅20岁出头的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等一批年轻越剧艺人的带领下,越剧在短短十几年中后来居上,她们不仅仅在艺术观念和样式上出新,还很有“经营头脑”地管理剧场。理论界认为越剧同时吸收了话剧和昆曲的营养,开创了“体现与体验”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但在当时越剧改革的过程中,那一代越剧人进行过很多现在看来都足够离经叛道的尝试和试验。

方亚芬告诉记者,1940年代,袁雪芬就尝试用各种新面料制作服装,后来风靡戏曲舞台的百褶裙就来自雪声剧团的创造。有人说这一创意造福了所有的戏曲旦角演员,此后,越剧的化妆造型方式,长期引领着戏曲人物造型的趋势。袁雪芬还曾尝试过话剧的化妆手法,用钢琴伴奏越剧。当年每上一部新戏,剧团会在剧目公演前在电台演唱剧中的唱段(有点像现在的主打歌),造成“戏未上,腔先红”的预热效果。有趣的是,这一做法,几十年后,在英国音乐剧的推广领域才开始有人尝试并大获成功。

这些都是70多年前越剧人的作为,而当下,当人们纪念大师、致敬大师,是否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和继承她们的精神和智慧?院长李莉认为这也是重温“袁范版”可以给到大众的一个视角:“今年是剧院60周年庆,对于老艺术家的作品和精神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修旧”并不完全“如旧”

有趣的是,上越此次复排袁范版《梁祝》刚开始做艺术规划时,曾经有两种相左的意见。一种认为复排传统剧目应该有打破和重建,否则就失去了挖掘传统剧目的“当下意义”,另一种持“修旧如旧”论,认为应该尊重前人对经典的创造,相信前人的艺术高度。两种意见一度争执不下,最终在“礼敬大师”的创作前提下决定“修旧如旧”。但是,“修旧”并不完全“如旧”,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创造。

此次复排的《梁祝》,重点挖掘恢复了一些几十年不演的折子,例如“送兄”和“英台哭灵”。“送兄”是在送别梁山伯的途中,祝英台借景抒情,唱词中嵌入了四季、花语,诗意地表达了两人的生离死别之情,对应了之前依依惜别却希望无限的“十八相送”。这段戏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演出版中就被删去了,此次复排,专门进行了恢复。同样在舞台上几近失传的“英台哭灵”,是“袁派”唱腔的代表作。此次复排,方亚芬将完整地再现这一“袁派”经典。

其实,《梁祝》在几十年间不断地演出、修改、发展。上世纪80年代,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三位艺术家在拍摄戏曲电视连续剧《梁祝》时,张桂凤对已经演了一辈子的《梁祝》提出了新的看法。她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祝公远看作封建势力的代表,他能够放女儿乔装出门,去异地读书,说明他是一个极度开明的父亲。但婚姻大事,在那个年代由不得女儿自己做主,尤其是已经许配了官宦之家。因此,张桂凤坚决要求修改剧中的“逼嫁”,要求把祝公远“逼”祝英台出嫁,改为“求”女儿。最终编剧徐进(也是《红楼梦》等诸多名剧的编剧)被说服,在修改后的剧本基础上几乎重排了“逼嫁”。据悉,此次复排的“逼嫁”,就是按照这个版本来演的。

【对话方亚芬】

忆老师袁雪芬:她告诉我在舞台上要“求真”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当年有跟袁雪芬老师交流过《梁祝》这部作品吗?

方亚芬(以下简称方):当年就听老师说越剧《梁祝》有很多版本,甚至有些糟粕的内容。要说她对《梁祝》处理的看法,她一直说应该追求的是纯净的美。因为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产生的爱情都是非常朴实,所以舞台上也更适合用更质朴的方式传递美好的爱情,而不是造作,就是讲究一个真。但是说实话,袁老师对于《梁祝》谈得少,但确实提过,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流派来演绎,这对越剧发展是好事。

记:这次复排在艺术上的“恢复”和“创新”分别有哪些?

方:从袁范版来说,本身是民间故事,节奏更流畅。因为毕竟是越剧院的保留剧目,不可能做很大修改,所有经典段落都会保留。楼台会加了“送兄”,观众应该不会觉得突兀,因为也是考虑到祝英台和梁山伯两个人物情感交流的角度,同时是一个铺垫,让悲剧的色彩更浓。

记:你的“袁派”祝英台会有怎样的个性?

方:表达的方式会更俏皮,比如大家熟悉的祝英台在“十八相送”的时候比较女性化(情感上不像梁山伯那么懵懂),我会加一点俏皮的处理。其实“梁祝”的情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真诚、勇于追求爱情,虽然是一个悲剧,但还是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记:说说和吴凤花的合作,越迷们这次也十分期待。

方:我们是第一次合作一部完整的大戏,她也是台柱,所以最大的困难的是我们都要挤出时间尽量多地磨合。我现在最忐忑和最期待的就是我们两个人可以磨合多一点,更好一点,希望不让观众失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