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尧坤的学术专著《戏曲探索五十年》,最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戏曲规律探索》《戏曲理论探索》《越剧艺术探索》《戏曲文学探索》与《戏曲表演探索》五个部分组成,共计约40万字。

作者于196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长期从事戏曲理论工作,侧重于现当代戏曲研究。他对越剧及戏曲的现状及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理论文章100多万字。

尧坤是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一位资深研究员、戏曲理论研究家,曾先后出版专著《浙江当代戏曲作家论》《戏曲创新新探》《寻寻觅觅——戏海拾贝》。

新作收集了八十多篇论文与评论,举凡戏曲艺术规律、戏曲美学、戏曲表演手段、戏曲电视,戏曲遗产、艺术批评、戏曲理论、剧种研究……等均有所涉及。

他的论述并不求学术的深奥,体系的完整。以一种深入浅出的述谈,勾勒出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戏曲表现手段的辩证法五题》,他提出“真”与“假”、“动”与“静”、“悲”与“喜”、“空”与“满”、“浓”与“淡”的戏曲表现手段中的辩证法问题,可视可感,鞭辟入里,有不一般的说服力。

尧坤的戏曲规律探索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不离开写作当时的戏曲生存状态来立论,具有实践意义。

戏曲应该开创自己的发展生态研究,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对比中,找出规律,进入自觉的实施阶段,有科学的策应。尧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感从业人员对戏曲不景气的无奈。他认为面临社会文化的转型期,戏曲亟需调整心态,重新找到位置,发扬自身的优势,增强观赏功能、娱乐功能,勇于面对挑战。他的立论有戏曲现实生态中的丰富例证作为依据。可贵的忧患意识潜藏于字里行间。

这一切与尧坤几十年间关心专注戏曲现状是分不开的,他不管是主持艺术研究工作,还是主编戏剧刊物,都把当代戏曲现状纳入自己的视野,将时时变幻发展的戏曲舞台作为立体的研究对象。水乳交融、休戚相关的特殊心态,造就了尧坤宏观研究的显著特色。

尧坤有一项长优,即他青少年时期在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有若干年戏曲表演艺术的培训实践,与越剧界的刘觉、张国华、史济华等是学友。可以说,越剧是他进入戏曲之门最先接触的剧种,从小就打下了挚爱熟念的基础。越剧的音调、唱腔、身段、气质等融化在他血液中。再加上长期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又在浙江省,自然而然将眼光笔触更多地落到越剧身上,倾注了无限的深情与热爱。

《戏曲探索五十年》虽然把《越剧艺术探索》只作为五个部分之一,但不论是谈规律、谈理论、谈文学、谈表演,都若隐若现地有越剧的身影。若说越剧研究是尧坤艺术研究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会过分。

越剧产生刚过百年,是名副其实的新兴剧种,在目前多种类型的戏曲剧种进行激烈的多元竞争情况下,往往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其现实处境一般优于比它古老、成熟的剧种。但越剧初创阶段,地域狭窄,形式简单、行当不全、声腔贫乏,不要说构成对其它剧种的威胁,连生存似乎尚有困难。可是曾几何时,它们就蓄积了相当的力量,竞争能力倍增,不能低估其存在价值。尧坤幸运地生活工作在浙江越剧拼搏发展的后五十年,是发展进步后半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尧坤专心致志探寻越剧的风雨历程和发展规律,他用简而明之的文学表述为:“善于吸收,勇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正因为这个规律合乎越剧的身形,才有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越剧改革,使浙东的一个地方小剧种迅速优生优育,茁壮成长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地区性大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多方吸收营养,勇于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综合艺术水准,改编和创演了一批优秀保留剧目。

对于这些有目共睹的进步和成绩,尧坤从心底感到高兴和骄傲。他又是较早认识到越剧的潜在危机状态的人士,他在若干篇文章中,喊出了目前要清醒地估计形势,改变越剧前进的步子不够大,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

至于越剧如何在居安思危的境遇中有较大的突破和精进,他为浙江越剧界的创造求索多方出主意,找办法。他先后走访了浙江若干个小百花越剧团,适时提出“更新换代与小百花演员的提高”问题,要把造就越剧一代新人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面对越剧题材的狭窄,往往翻箱底,吃老本,他从争取新观众的角度谈努力扩大题材,创造新作品;他关注越剧故乡嵊州越剧团的振兴;对玉环越剧团在困境中的坚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尧坤在越剧百年之际,作过一次比较全面的关照,深情地对越剧新世纪的前景作出展望。在一篇长篇论文中,他以《从传统越剧向现代越剧的转换》为题,从认识和掌握越剧的发展规律、创作优秀剧目、培养有创造思维的人才、音乐声腔应有较大突破、男女合演与女子越剧在竞赛中发展、留住老观众、争取新观众等方面作出精到的分析,可谓集大成的代表论作。(谭志湘 吴乾浩)

(摘自 《钱江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