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戏曲界,茅威涛和她所带领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名声显赫。这种显赫并非因为该团曾经拿遍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大剧目等几乎国内所有的权威奖项,也并非因为茅威涛和多名演员曾获得“梅花大奖”“梅花奖”等个人表演的荣誉。它在业界能赢得广泛认可和尊重,在于成立30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越剧艺术所能够达到的创新可能,从而让越剧超越了一个地方戏曲的身份,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美学趣味,和其他艺术展开对话。
作为名角,趁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近日来琼演出的机会,海南日报记者对一团之长和越剧名家茅威涛进行了专访。
接受采访时,茅威涛刚刚结束了在广州的演出飞抵海口。而且连续几天的演出和腹泻,使得她精神看上去有些低迷。团里的其他人一再打招呼:“茅老师很累了,尽量简短些。”可是当聊起越剧的时候,茅威涛的思路很快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话语简洁、语速也不快,但语气中透出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此次来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带来的是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保留剧目《五女拜寿》。“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来海南演出,我希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创新作品。”茅威涛告诉记者,包括越剧在内的任何戏曲艺术要想传承发展,必须要吸引观众、改变观众的欣赏定式,让他们接受并喜欢新尝试。这也是茅威涛数十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的艺术目标。
以国际视野写梨园传奇
去年是小百花越剧团成立30周年,剧团推出了一套典藏剧目DVD专辑,共收录了8部作品,其中有改编自越剧经典题材的《西厢记》、《梁祝》,有新编原创的人文戏剧《陆游与唐琬》、《藏书之家》,有取自异国题材的《春琴传》,更有创新实验的《孔已己》。
虽然还没时间看完这8部戏,但是从此次来琼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就可以看出其探索的力度和用心。全剧摒弃了传统越剧的表演程式,在身段上呈现出舞蹈化和音乐剧化的迹象;服装的样式虽然是古装,但是局部修改和用色用花的大胆,让人物形象时尚靓丽;简约的舞美设计和道具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加上贯穿始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看不出旧版《梁祝》丝毫痕迹。
令人意外的是,新版《梁祝》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包括上了年纪的老戏迷,同样接受喜爱。茅威涛告诉记者,其实戏曲改革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好。20年前该团在上海演出《西厢记》,差点被观众骂下台。而新版《梁祝》问世也已经有10年时间,应该说,当时做这样的尝试是超前的,所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但是一旦经过时间的积淀,这些剧目就会绽放出其夺目的光彩。
近年来,浙江小百花推出了具有中国水墨趣味的越剧《二泉映月》和穿越越剧《步步惊心》,在不断扩大越剧艺术所能够达到的艺术边缘。而且根据新版《梁祝》拍摄的电影也在戛纳电影节上亮相。茅威涛显然想把越剧放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与其他艺术展开对话。“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的任何一种地方戏曲都是平等,只要你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吸引他们,他们就会接受。”茅威涛说,反而是国内的观众比较难理解。在每一部新戏出台之后,都会在业界引起不同意见,不仅观众难以接受,一些专家学者也会撰文质疑,甚至提出尖锐批评。但是这些都被茅
威涛看成是越剧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阵痛阶段。“观众群要扩大,要完成新老观众的交替,我们必须要拿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来满足观众需求。”这是茅威涛作为一名越剧艺术家,对未来所作出的思考和判断。
赋予传统戏曲当代精神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当时浙江省文化厅把全省各个县级剧团里的优秀演员抽调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全女子越剧团。当年的茅威涛初出茅庐,在剧团的奠基之作《五女拜寿》中担任一名配角,却因为一段令人惊艳的演唱迅速走红,一举成名。
对于一名演员来说,能够成名已经非常困难,如果还能成为自己所在剧种的领军人物,已经足够让人羡慕和仰视。然而茅威涛的追求并不止于此,除了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外,在剧本主题思想上的开掘和对人性、社会的思考关注,也是身为团长的茅威涛在她的剧目选择和审美取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舍标准。在新版《梁祝》中,主创者抛开了传统的反封建、追求婚姻自由的主题,开始思考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与转化,让观众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体会;而在《二泉映月》中,对人性弱点的展示和阴暗面的揭露,更是让观众动容不已。“我们要在世界级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作品,用作品来展示我们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的关注。”在茅威涛看来,这或许才是她不断探索越剧艺术的意义所在。
但是小百花越剧团毕竟只是一个省级文艺院团,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要想实现这样的艺术理想,外部暂且不说,在剧团内部统一思想就很不容易。茅威涛说,和其他的文艺院团一样,小百花越剧团也是国家差额拨款,演职员的部分工资和奖金福利等都需要靠演出自己挣出来;上级部门安排的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等任务也必须要完成,每年的演出场次大约为120场左右。“其实只要我能上台演出,哪怕天天重复自己,根本不用动脑筋,一样会受到观众欢迎。”茅威涛说,但是这样的代价就是越剧艺术的停滞不前和演员青春年华的流逝,而这对于茅威涛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为了让演职员支持她的艺术探索,身为票房金字招牌的茅威涛每场演出的报酬只有几千元,和其他主演相差无几。她还会去外面拉赞助来排新戏,保证剧团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积累剧目,而她现在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正在为小百花今后1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要为越剧搏未来
在戏曲界,有人曾对茅威涛冠以“江南作女”的称呼,可见她是如何的不“安分守己”。其实作为一名国有文艺院团的团长,茅威涛曾经有机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是被她婉言谢绝。她觉得只有在越剧界、在舞台上,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演员的角度来看,茅威涛所获得奖项和成就已经很难再实现突破,而她仍然留在这里行当里的意义,就在于想以此来影响当下观众的文化选择。茅威涛说,她现在策划每一部作品时除了对营销有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站在越剧作为一个剧种的生存发展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思考。当我们把优秀的作品送给观众,让观众因为看了你的戏而喜欢你,进而喜欢越剧,喜欢传统艺术,喜欢中国文化,演出就拥有远远超越剧团赢利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戏曲在中国当下的文化生态里,在中国人当下的艺术欣赏选择中,获得更多的青睐。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演出,年过五旬的茅威涛渐渐感觉体力不足。“今年我会减少演出数量,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思考越剧未来的发展方向。”茅威涛说,她计划在杭州西湖边建一所剧场,让游西湖、喝龙井、看小百花成为国内外游客来杭州的首选活动。毕竟在当下社会中,戏曲仍然是面对着并不太容易生存的境遇,在坚持艺术探索同时,茅威涛也开始着手为自己的理想开垦一块肥沃的土地,让越剧之花开得更加健康芬芳,不惧风雨。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曾这样评价茅威涛:“就在大多数人想着如何将已经拥有的荣誉和声望兑现为利益的同时,茅威涛选择了用这份荣誉和声望放手一搏,她要为越剧搏未来。”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越剧才会从全国上千种地方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而这对于其他步履维艰的地方戏曲艺术,也有着强烈的启示和镜鉴作用。(记者 戎海)
(摘自 《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