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祖传玉蜻蜓,孩儿出世身上绾。天若有情母子会,玉蜻蜓为标记骨肉重圆。”30多天来,越剧“袁派”名家方亚芬、“尹派”传人王清、“吕派”传人邓华蔚、“金派”传人樊婷婷和其他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员在排练厅里反复磨合,就为了台上灿烂的亮相。
4月15日,经典名剧《玉蜻蜓》将首次登陆申城的戏剧舞台。这也是上海越剧院建院60周年的演出项目之一,并以此纪念“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大师。
近日,记者走进这15个女人一台戏的幕后,用镜头捕捉鲜为人知的最后创作期。
100多张曲谱一一对照
“那么多的曲谱,都是重新创作的吗?”看到五线谱就像看到“天书”的我这样问道。鼓板兼指挥金志良笑着说,“还有一部分还在抓紧时间创作,等全部到齐至少100多张A3纸吧”。那么多的音符、曲调,就是靠这样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小时又一小时的练习累积,直至最终破茧而出。
作为乐队中的主胡,有着近30多年经验的吴柏伟坦言,由于这是上海越剧院首次排演《玉蜻蜓》,既要体现传统,又要结合时尚,对于创作配乐真的难度不小。
每天排练结束以后,金志良和吴柏伟俩都会最后离开排练厅,因为许多不完整、不到位的地方需要他们这样的“老法师”去及时修正、完善,之后还会与几乎天天通宵达旦作曲、配器的朱立熹老师做最后的协调、沟通。
200多句唱词句句雕琢
30多天让你背诵200多句唱词您行吗?“尹派”传人王清努力在做自己心里的第一。“继母,哦呦!”到底是亲母还是继母?王清在大家的疑问中被嘲笑了一下。“难得也要晕一次的吗?”不好意思的她又开始专注到戏里去了。
从演10多年来,她第一次遇到这样难啃的骨头。一般越剧演出唱词最多整场100多句,而《玉蜻蜓》这样大容量的唱词不仅考验演员的记忆力,更是体力上的“年检”。
每天排练结束,导演童薇薇、唱腔设计陈均都会叮嘱她不要忘了回家继续背。从开始接到任务,认真的王清几乎每天都会挤出一点时间熟读、背唱,以防台上出一点差错。
老艺术家现场指点迷津
都知道樊婷婷有一位师傅,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金老师冒雨来到排练厅。“学生要演《玉蜻蜓》,怎么样我都要来看一次,心里还是不放心她们。”
作为著名越剧艺术家,退休后的金采风经常惦记着一团的演出情况。排练时,她坐在童薇薇导演边,一边对照字幕了解剧情,一边看着台上演员们的唱腔与动作,不时与童导交流着想法。
休息时,年轻的演员们围住老艺术家求教。“王清你演申贵生就要有阳刚的本色、邓华蔚你演王志贞就要有那妩媚的一面。”金老师一边说,一边自己比划起来,演员们不时模仿。
对80后爱徒樊婷婷,一丝不苟的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要求婷婷每一下水袖动作都准确无误,每一句唱腔都要唱到位!说着说着亲自示范起来。
4月8日《玉蜻蜓》大联排,那天中午11点30分,主要演员提早来到现场。化妆、带头饰、穿服装,“五、四、三、二、一,音乐起……”下午2点,帷幕徐徐拉开,一台近百年前演出的剧目也将迎来它新的生命。4月15日,观众将在大宁剧院看到最完美的《玉蜻蜓》在舞台翩翩飞舞……(记者 殷立勤)
(摘自 《新闻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