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守,长相守,鹣鲽情深怕离愁。长相守,长相守,三生姻缘今执手。……”
石蔓交错的三衢石林间,落花纷纷飘落。仙子们围绕着深情相会的青年爱侣翩翩起舞,目送他们携手远去……
曲散剧终,衢州学院剧院重现灯光,不少观众还来不及拭去眼角的点点泪花。一众演员登台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大型原创越剧《琼奴与笤郎》于1月14日圆满完成了它的首演。
接地气的本土戏
民间故事《琼奴与苕郎》以宋代民间少女王琼奴与徐苕郎曲折离奇的爱情为主要内容,是常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常山县文广新局、浙江泓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浙江泓影常山剧团花费一年多时间,精心策划、创作和排练,才将《琼奴与笤郎》打造成一台原创越剧,搬上舞台。
“琼奴与笤郎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剧的核心。”国家一级戏曲导演、一级编剧陈伟龙说,创作此剧本时,他查阅了大量古籍,而最初的《琼奴与笤郎》也只是个千把字便能说清道明的爱情故事。
“小说与舞台剧不同。小说讲故事,可以让读者有各种想象的空间。而舞台剧需要将观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主角身上。”2013年12月,完成初稿后,陈伟龙请多位戏剧界的专家好友审阅,并虚心接受意见建议。整个2014年,陈伟龙4次易稿,《琼奴与笤郎》原本简单松散的剧情开始凝聚成核,剧中角色渐渐血肉丰满。到彩排时,整部越剧已经达成诗化叙事的效果。
《琼奴与笤郎》渗入了大量三衢地域元素。戏剧第一场《酬韵》中,琼奴以石林为题,与笤郎对歌。为此,国家一级作曲陈国良特地到衢州采风,通过收集大量衢州小调,融入到戏剧中,形成衢州风格浓郁的唱段。一开场,台上众人咿咿呀呀高歌相和,台下的衢州观众就倍感熟悉亲切。
“当地人看当地戏,老百姓自然有所共鸣。”《琼奴与笤郎》的表演指导陈天贶举例说,剧中“采袖子”情节出现时,台下的反应很热烈:“一台剧要是太‘高大上’,就难接地气。常山创作了一部自己的戏,体现了本地人文风情,实属不易。”
“青山绿水养出这么一处好地方,而衢州本身就具有丰厚的人文场景。”陈伟龙表示,自己一直关注着衢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三衢大地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为创作采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传统与特色的碰撞
《琼奴与笤郎》并非陈伟龙导演的第一部常山越剧。2013年,他就接受常山民营企业家周志胜的邀请,导演了曾轰动衢城的越剧清官戏《清简樊莹》。陈伟龙打趣道,接近一年一部剧的高效率,让他每次到常山,都有种“回娘家”的感觉。
“工作效率高,是民营剧团的一大优势。”周志胜创办了浙江泓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该公司越剧团团长。他是商人,也是越剧爱好者,所以在对越剧有着单纯热爱的同时,也以商人的敏锐目光,探求民营剧团新的发展模式。
“以越剧形式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行性高,还能回馈当地,产生社会效应。”不论是《清简樊莹》,还是《琼奴与笤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周志胜愿意以巨额投资排演的重要因素。
回忆过往,周志胜感叹,《清简樊莹》融入了常山本地元素与现代舞台舞美手段,《琼奴与笤郎》则是在“樊莹”的基础上,对舞台艺术有了更精致的追求。
很多年前,周志胜就听过才女琼奴的故事,当时年幼的他,一定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促成一部《琼奴与笤郎》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同样,刚开始排剧时,周志胜也未料到,家乡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机土特产能与传统越剧碰撞出这般曼妙的火花。
让民间故事传更远
“常山民营剧团的生存率高,与生长土壤肥沃息息相关。”30年多前,国家著名越剧演员陈天贶就曾到访原常山越剧团。时过境迁,能够指导重组后的常山越剧团排演《琼奴与笤郎》,陈天贶直叹与常山“缘分匪浅”,而衢州越剧观众的“年轻化”也令她感到惊喜。同时,陈天贶指出:“观众多,越剧发展的大环境就好。而对演员的素质、表演水平要求也会提高。”
既有老戏骨,又有新生代演员,这是《琼奴与笤郎》的演员班子。作为“琼奴”的饰演者,常山籍娜妮金泠玉的演出至关重要。200多句唱腔,期间还要完成“鹞子翻身”和“跪转”等高难度动作,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首映当晚,金泠玉的付出终得回报。风雪中,寻找“笤郎”的“琼奴”路遇饿狼,展开殊死搏斗。金泠玉手舞棍棒,以数十圈跪转,将“琼奴”这个弱女子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连声叫好,那一刻,舞台上的金泠玉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琼奴”。
“琼奴身上糅杂着脆弱与坚强,整部剧是对人间真情与善良的歌颂。《琼奴与笤郎》还体现了一种常山文化现象。”省著名戏剧评论家周冠均在观赏全剧后,表示自己很受感动。触动他的不仅是情节紧凑、发展顺利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感知,“人要有品格、文化、素质,以越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贴近老百姓生活,打造出的文艺作品才有发展空间。”
“我们把这个悠久的民间故事,改编创排成大型越剧舞台剧,是对本地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是创作本土优秀艺术作品的最佳艺术形式,也是发展常山乃至衢州戏曲事业的重要举措。”常山县文广新局局长毕建国表示,该剧的成功创排,将使本地优秀戏曲走出衢州,走出浙江,把三衢文化传播向全国。按计划,今年3月,《琼奴与笤郎》将登上杭州、北京等城市的舞台,再绽光华。
链接 《琼奴与笤郎》
王琼奴是宋代时期常山县城人氏,文采卓然,她与徐苕郎之间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令人盈泪动容,被誉为常山版“梁祝”。明代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周复俊的《泾林杂记》、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清代靓芬女史的《女聊斋志异》等古籍都较详细地记载了王琼奴和徐苕郎的爱情传说。20世纪20年代初,近代川剧研究者尹昌龄以王琼奴的传说为蓝本,编写了大型川剧《离燕哀》,约10万多字,它与赵熙的《情探》、冉樵子的《刀笔误》被称为近代川剧的三大名剧。
王琼奴与徐苕郎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源起宋朝年间,因为地方富豪刘汉老儿子刘汉志也相中琼奴,王琼奴与徐苕郎的相爱,连续遭到了刘汉老、吴总兵等人的迫害,最终导致苕郎冤死,琼奴殉情。这个故事以琼奴与苕郎的爱情故事悲剧为线索,对暴虐成性、鱼肉百姓的官吏豪强进行了控诉,赞美了琼奴这一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常山泓影越剧团
周志胜创办越剧团,最初只是源于2012年赞助原常山越剧团八旬老艺术家叶文华编写的新戏《清官樊莹》。常山越剧团在1987年撤销建制后,团员四散,20余年再未演戏,《清官樊莹》让原班人马再次粉墨登场。望着观众们如潮水般的喝彩和演员激动的泪水,听着越剧长大、玩过音乐的周志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出资重新办个剧团。
常山泓影越剧团于2013年1月正式成立。周志胜在利用惠民演出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将农民身边的故事搬上舞台,目前剧团每年演出100余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