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节会 嵊州越剧砥砺前行
在越剧之乡嵊州,曾有这样一个特色:村村有祠堂,堂堂有戏台,保保有庙,庙庙有舞台。还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锣鼓响响,田稻长长。农闲秋后,逢年过节,戏班演出不绝,到处可闻锣鼓琴弦管乐声以及戏文高歌声。如今,我市有1个专业越剧团、上百个民营越剧团,还建有越剧博物馆、越剧之家、越剧艺术学校、越剧艺术中心,更有遍布城乡的越剧戏迷角和越剧大家唱活动,并以“嵊州人,人人都爱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而声名远播。所有这一切,与全市上下对越剧的喜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而“联姻”节会,也激发了越剧的活力,使其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获得了蓬勃的生机。相依相处 繁花盛开“全市性越剧节会真正形成,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括两年一次的全县民间越剧调演、嵊县艺术节等。”我市越剧文化研究资深人士、文广新局退休干部黄士波认为,节会对文化的传播、精神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990年10月18日,浙东服装城落成开业。根据“越剧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四海联谊”的指导思想,我市以浙东服装城落成开业为载体,举办了第一届“越乡文化节”(全称“越乡文化节暨90嵊县经济技术贸易恳谈会”)。省、绍兴市有关领导,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出席开幕式。那天的盛况,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黄士波说,那时老东桥远没有现在宽,为能通过水泄不通的桥面,有一些人只好先把自行车从桥上扔了下去。这是一次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盛会。随后几年,在嵊县的大街小巷,到处回响着袅袅的越音。与此同时,为打响越剧之乡品牌,我市又筹划举办了中国民间越剧节。1999年10月11日至16日,经文化部批准,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江电视台、我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越剧节在嵊举行。说到中国民间越剧节,黄士波还说了一个小故事:这个节会一开始定名是叫“中国越剧节”,在申报过程中,省文化厅建议,越剧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服务民间,嵊州是越剧发源地,越剧节前面冠上“民间”,嵊州办全国性越剧节不仅名正言顺,而且更有特色和影响,要不就叫“中国民间越剧节”吧。“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由此而得。“中国民间越剧节是以打响嵊州越剧之乡品牌为目标,并向祖国50华诞献礼而举办的。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筹办,精心准备了整整3个多月。”黄士波说,节会的开幕式《越剧之春》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在嵊州体育场举行,由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开全国县级电视晚会现场直播之先河,并录制成VCD光碟,在全国发行。“整场晚会,从开始到结束,时间分秒不差,负责导播的浙江电视台副台长周羽强都忍不住称赞,整台节目与卫视直播的衔接天衣无缝,不错不错。”黄士波觉得唯一遗憾的,就是节目《祥林嫂》中舞台上少放了一条椅子,“不过也被当时演出的金采风、史继华两位老师顺利‘圆’了过去。”不忘初心 携手奋进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娱乐方式渐趋多样,越剧演出市场开始降温,越剧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对此,我市一直以越剧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砥砺奋进,连续举办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17届;整合越剧发源地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越剧博物馆和越剧朝圣地;发挥故乡剧团优势,巡演全国,并开展“越剧进高校”活动;运用“互联网+”,推进中国越剧戏迷网建设,承办中国越剧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活动;引入民间资本助力越剧发展,在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建设越剧小镇;培育“戏具服饰”个私集聚区,发展越剧文化旅游产业……在今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越剧节活动中,市文广新局还组织举办了为期38天的民营越剧团大展演。38个剧团轮番展演38场大戏,全面展示了我市民营剧团的风采,也满足了父老乡亲观看家乡戏的需求。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袁洪波也与记者分享了一件趣事:有市民在三江城那边开了个小店,展演那几天,每到傍晚他就关了店门来看戏,为此他还写了张告示贴在店门上,后来被网民拍照放到了网上。他说,这说明越剧扎根民间的氛围浓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据统计,此次民营越剧团大展演共有8万人次的戏迷进场观看,微信直播点击量达174万,越剧爱好者真正享受了免费的“越味”文化大餐。越剧传承发展在路上,越剧故乡人民在行动。袁洪波认为,嵊州作为越剧诞生地,嵊州人作为越剧娘家人,在越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路上,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