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学馆
上海越剧院学馆开办于1960年秋,馆址在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原大新游乐场旧址(即第一百货商店大楼七、八层楼),1962年,迁入石门一路333号。在本市(包括郊县)招收了小学、初中学生318人,学制为6年,编为5个演员班(其中2个男女合演班,3个女子越剧班)、2个音乐班。袁雪芬兼任馆主任,宗政文任馆副主任兼教导科长,钟泯任教导科副科长。设有教导科、组织科、行政科、班级办公室等部门,有教职员工100多人。课程开设政治、文化、专业三大类。文化课设有语文、历史、地理及理化常识等课,演员专业课开设乐理、视唱、毯子功、身段基训、唱腔、念白、排戏等课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全按照文化部制订的中等艺术专科学校的要求制定。专职及兼职的表演教师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魏小云、竹芳森、周剑鹤、陈焕、张桂凤、陆锦花、张云霞等;音乐教师有周宝财、金茂根、马良忠、胡章灿、张大森等。1965年,在大演现代戏的影响下,学馆又在本市招收了23名初中毕业的男生作为男演员来培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馆改名为上海越剧学校。1968年,工、军宣队进驻学馆,全体师生员工下放农村进行“斗、批、改”,后去工厂“战高温”劳动。1973年春,学馆撤销,师生员工均另安置。现上海越剧院的演员沈于兰、张月芳、张秋萍、刘军,乐师陈新章、沈可人、陈安福,鼓师洪小浩、詹敏等,均毕业于该学馆。
1973年秋,上海越剧团(即原上海越剧院)开办了演员训练班(后改名为学馆),在市区和郊县招收了44名小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16名)。1974年4月正式开学,学制为6年。由工宣队领导,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基本上仿照上海市“五七”京剧训练班,教学以移植样板戏为主。1977年,工宣队撤走后由钟泯任学馆主任。教学上以继承越剧传统艺术为重点,对学员进行补课,教学了《九斤姑娘》、《前见姑》、《回十八》等传统剧目,排演了《小刀会》、《追鱼》、《西厢记》等大戏作为毕业公演剧目。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陆锦花、吴小楼、徐天红、张桂凤、徐慧琴、周宝奎等老演员先后在学馆任教,培养了赵志刚、许杰、陈颖、胡敏华、张承好等一批青年演员。
1973年秋,上海越剧团(即原上海越剧院)开办了演员训练班(后改名为学馆),在市区和郊县招收了44名小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16名)。1974年4月正式开学,学制为6年。由工宣队领导,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基本上仿照上海市“五七”京剧训练班,教学以移植样板戏为主。1977年,工宣队撤走后由钟泯任学馆主任。教学上以继承越剧传统艺术为重点,对学员进行补课,教学了《九斤姑娘》、《前见姑》、《回十八》等传统剧目,排演了《小刀会》、《追鱼》、《西厢记》等大戏作为毕业公演剧目。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陆锦花、吴小楼、徐天红、张桂凤、徐慧琴、周宝奎等老演员先后在学馆任教,培养了赵志刚、许杰、陈颖、胡敏华、张承好等一批青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