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篇
有人有戏有故事
写在前面

悠扬粤韵代代飘,不论是台上艺人还是台下观众,所依所靠,唯有传承。

“羊城留声机”栏目粤剧篇自6月初问世以来,秉承着记录岭南戏剧曲艺人事与宣扬本土文化的精神,重访了罗家宝、陈笑风、秦中英、郑培英、关国华等近十位已退隐幕后的老一辈著名粤剧演员,先后报道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粤剧的执着以及种种难舍的梨园情怀。然而,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有成就显赫的老艺术家,还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在不同场合见证了多个岭南戏曲薪火相传的时刻,由此,“羊城留声机”开始接“播”粤剧舞台上的中青代中坚力量,从这些当红生旦身上,再看传统的演变——

A

声艺传承脉不断

数天前,因擅演悲剧而被誉为粤剧“催泪弹”的郑培英与其徒弟在广州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师徒聚会,虽然,一师十六徒的“郑家班”人数不多,但众人能如约从香港、四川、珠海、韶关等四面八方赶来实属不易。年近八旬的郑培英仍能清楚记住每一个徒弟何时何地如何入门,如今在何岗位怎样从事粤剧相关工作。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代表性传承人,政府今年给了我一定的传承经费,你们是我的徒弟,也在各自生活工作领域里用不同方式宣扬着粤剧,这些钱我也跟你们一起分享。”话毕,郑培英拿出一沓预先封好的红包,分派到每个人手中(见右图)。

当然,师徒传承并非只有“郑家班”。10月10日,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90大寿在广州某大酒店举行,寿宴间,秦老收下了廖玉凤、林玉儿、何家杰三个徒弟。秦中英说:“我没什么本事,就会写写小戏编编小曲。给我拜师不要磕头,斟杯茶就行了。我希望你们日后写的戏个个都比我好,你们的弟子又比你们好,这样粤剧就有希望了。”

同为寿宴,今年7月罗家宝(人称“虾叔”)84岁生辰也是一场热闹的师徒聚会。期间,徒弟梁耀安等当红小生上台献唱经典“虾腔”成名作作为祝寿之礼,演绎各有特色,也不失为一次小型的传承汇演。

此外,陈笑风、关国华、小神鹰等等老艺人也是师徒情深,即便是不再从事粤剧行当的徒弟,也从不同方面回馈戏行。

B

传承在艺更在情

如果按比例来算,郑培英留在戏行中的徒弟们已算是比较多的了,而她自2011年被评上省级非遗传承人后,也开始“强迫”两个自小就爱流行文化的女儿唱粤曲。郑培英告诉记者,认识第一个徒弟曾慧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任广州市八和曾慧粤剧团团长的曾慧回忆道,拜师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自己还是一曲都不会唱的,“‘文革’年代不谈拜师传承的,那时候每个演员忙着做自己的表演,也怕收徒,但可能因为我爸爸的关系,师父收了我”。

对此,郑培英忆述,1957年中共中央文化部举办第三届全国戏剧演员讲习班,本来是正印花旦和文武生才有资格参加,但时任佛山文化部门领导的曾刚把机会给了郑培英,让她在讲习班中与众多大老倌交流、真正认识到粤剧世界,也就此开始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转变。“曾刚就是曾慧的爸爸,没有那次培训学习,不会有后来我进入广州市粤剧团,更不会在1961年时被调入广东粤剧院,演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角色。”

“就这样,我拜了师,那时还在演样板戏,我跟着师父学唱‘忠于人民忠于党’,印象最深刻的是郑老师的高音,当时我只有14岁,感觉要搞定那些高音旋律是难于登天。”曾慧说。 说起拜师,几乎同一时期入门的“二师姐”、现广东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池湘则更为“主动”。“当时郑老师去番禺搞社教,我才十岁,但已经觉得台上这个女士‘好有型’,她说完后还让台下的听众现场唱一首,结果大人们都不敢出声,就我站起来唱了《沙家浜》里的一段。就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日后的师父。”李池湘说,勇于表达仰慕之情的她,还写信到广东粤剧院给郑老师,结果就成为“郑家班”第二个成员。

同食同住,言传身教,是粤剧戏行师徒传承的主要形式。郑培英的大女儿静文告诉记者:“妈妈很疼爱每一个徒弟,甚至比女儿还要亲,小时候其实还是挺嫉妒的,因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妈妈都给她们关心,而她们的心事也能毫无保留地跟妈妈说。以前在家里,她们跟妈妈一起练声、走圆台……但我们跟妈妈多说一句,她都会说‘不要跟我说那么多话,我今晚还要演出’。”

C

“半路师徒”接棒扬艺

除了正式拜师,粤剧的代际传承还体现在很多非遗保育项目中,例如,广东粤剧院目前正在整理的《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中,就产生了一些“临时师徒”。

广东粤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粤剧的传统牌子及古腔是粤剧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粤剧界从未对这些濒临失传的宝贵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老艺人的不断故去提醒我们这项工作刻不容缓。“从抢救粤剧史料的紧迫性考虑,我们组织统筹拍摄制作10集电视纪录片《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邀请广东粤剧院的老一辈艺术家示范演唱(奏)粤剧濒临失传的传统牌子及古腔,制作成具有历史价值的、权威性的粤剧教材资料,让后辈分享粤剧保护和传承的成果。我们还会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一同拍摄教学全过程”。

国家一级导演兼“师父”梁建忠表示:“作为第一届粤剧学校学生,以第一任校长白驹荣为首众多前辈的言传身教令我们终身受益,六年间的系统学习确实积累了大量传统的粤剧知识。但这一类资料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懂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唱出来,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听到以后,能珍惜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东西,或许它不一定完全适应现代粤剧发展,但传统的东西只有传承下来,才有创新可言。”

作为“徒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粤剧演员蒋文端告诉记者:“我们从粤剧学校毕业,学校里也会学一些传统曲谱,但在没有舞台实践之前,很多时候很难把这些生硬的乐谱灌进脑子,反而是现在,表演过那么多的戏剧角色后,更懂得品味传统古腔的韵味,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理解也更深。不断‘归零’不断回归传统对再投入舞台演出也是一种帮助。”

据悉,《粤剧古腔、大调及牌子示范教材》整理的曲目包括《困曹府》、《和番》、《打扫街》、《石榴花》、《骂玉郎》、《秋江哭别》、《六郎罪子之罪子腔、穆瓜腔》、《甘露寺》等。“我们用半年的时间去整理唱词、曲谱,先形成文本,然后由导师带着青年艺员学唱学奏,这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院长丁凡说,“然后,我们将把这套教材以电视片的方式制作出来,辅以曲谱及唱词文本,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资料,学习者可以对照电视片中的字幕像唱卡拉OK一样地学习。”

粤剧当红小生花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