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留声机13粤剧篇

有人有戏有故事

颠沛流离的戏班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因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粤剧世家”也就越来越鲜见,很多老一辈粤剧演员都不愿让孩子承受自己经历过的苦。但粤剧界著名名花旦、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蒋文端,自己身为粤剧戏曲家族的第三代,两个月前,她又把上初中一年级的大女儿送进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接受专业的粤剧学习。蒋家代代相传的是怎样一种梨园情怀——

粤韵家族传承佳话

女儿立志超越妈妈

这一个月来,蒋文端就几乎没有休息过。11月中旬的广东艺术节上,参演参评剧目《风云2003》,艺术节结束后她马上投入纪念薛觉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活动演出中;其后又以广东粤剧一团当家花旦的名义送戏到基层,在深圳市宝安区沙林村上演了《倾国名花》专场粤剧表演;再从深圳连夜赶赴吴川演出;翌日又到广州珠影数字音画传媒有限公司完成粤剧舞台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的录音工作……

12月5日,蒋文端趁着休息空档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看徒弟李嘉宜的演出,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

“说我的粤剧传承,可能最根源的、最骨子里的就是家族氛围。这要从我爷爷蒋拙庵说起了,爷爷是一名音乐设计师,跟着梁醒波老师、马师曾老师、红线女老师等老一辈名伶走南闯北地演戏。我爸爸蒋华燊就是在戏班里长大的,后来他当了戏班棚面的‘头架师傅’(注:粤剧乐队的领奏者称为头架,头架通常演奏各种拉弦乐器,包括高胡、二胡、小提琴、二弦、椰胡等)。”蒋文端说,其母崔德坤是粤剧乐队里的扬琴好手,父母结缘而成就了粤韵家族的佳话。

不过,蒋文端坦言入行只是出于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粤剧学校就在广东粤剧院旁,蒋家父母为了让女儿就近入学,就让蒋文端去考粤剧学校。“1984年,我已经15岁,对于粤剧专业演员来说,这算大龄入行了,因为筋骨比较硬,练习基本功会更难。”

进入粤剧学校后,独生女蒋文端过上了新鲜快乐的集体生活。练功的辛苦并没有阻碍她的求知求学欲望,“当时,在课余接触了很多跟舞台相关的东西,例如去电视台考主持、去参演舞蹈《七仙女》等等,以致后来参加香港无线电视台与华南理工大学合办的艺员培训班,到香港实习了两年。”她说。

从粤剧学校毕业后,蒋文端曾被分入广东粤剧院罗家宝(又称“虾哥”“虾叔”)带领的剧团,并得到“虾叔”悉心培养,为其开了一部新编粤剧《西域烽烟西域情》,罗家宝和蒋文端在戏中饰演父女。然而,求知欲强烈的蒋文端毅然放弃了“重点培养”的机会,孤身赴港。“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我不应该去香港,浪费了两年时间,但我相信人生的经历是没有‘白费’这一说的,那看似在粤剧艺术道路上‘走歪了’的两年给我一直留在剧团无法体验的生活经历,这对我日后的表演也很有帮助。”蒋文端向记者说。

女儿立志超越妈妈

从香港无线电视实习回穗后,蒋文端再次踏上粤剧舞台,并成为耀眼红星。由于条件好,其戏路十分宽广,闺门旦、青衣、刀马旦等众多行当均能胜任。戏迷陈女士赞叹道:“她的身段很美,举手投足都是戏,我本来并不爱看粤剧,但因偶然一次机会看到蒋文端的舞台表演,从此爱上粤剧。那真是美的艺术享受。”

2011年,在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蒋文端凭借《山乡风云》摘下该届梅花奖,当时是广东粤剧院时隔10年后再次摘得梅花奖。

除了别树一帜的演技,这位梅花奖得主更让戏剧界同行惊讶的,是把自己的女儿送进粤剧学校接受专业培训。有资深戏剧演员告诉记者,老一辈成名的众多演员,其后人再从事粤剧行当的已少之又少,原因很多:生活条件好了,谁都不愿让孩子再挨苦;社会就业选择多样化,大多年轻人对粤剧无感。


说起大女儿李欣霈,蒋文端一脸柔情道,“让孩子进入专业学校,也是因为她自己喜欢粤剧。练功就算很辛苦,开一字腿痛得呼天抢地,哭喊不停,但第二天她还是要继续练,我觉得这也算是她和粤剧的一种缘分。至于心痛不心痛的问题,其实自己也是专业演员,知道这些关都必须要过的,既然她选择了就要这样走下去。况且在她年少的时候愿意并能熬苦,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

年仅13岁的李欣霈告诉记者,“入粤剧学校两个月了,虽然要寄宿,不能跟妹妹玩,但有同学陪我读书、练功,还是很快乐的。”李欣霈觉得,专业学习比想象中要好玩,但一年级的唱腔训练较少,都是以练习基本功为主。因此,每到周五晚回家,她都跟着外婆练各式古腔和曲牌;周六,外婆又带她回剧院练习场继续练基本功……“喜欢啊,喜欢就不觉得枯燥”。

李欣霈还表示,她的目标是要做一名专业粤剧演员,要有妈妈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越妈妈”。

粤剧世家出名旦 梨园情怀代代传

蒋文端在深圳送戏下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