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粤剧名家齐聚祖庙探讨粤剧创新
在年轻人心里种下粤剧种子
祖庙街道正在冲刺“中国曲艺之乡”的复评,上周四下午,祖庙东华里简氏别墅内,一场名为“创新粤剧———闯市场之路”的论坛在这里举行。广东省戏剧协会主席、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广州粤剧团名家黎骏声,佛山青年粤剧团团长李淑勤和佛山粤剧团名家季华生等嘉宾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热烈互动。
作为“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广州粤剧团团长、第十四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老师,在传统艺术和青年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中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尝试。而笔者有幸成为“大学生走进剧场”的早期观众,当天近距离聆听倪惠英等艺术家们在“粤剧创新”论坛上的肺腑之声,感慨颇深。
5年前的一个晚上,广州黄花岗剧院,倪惠英和黎骏声上演的大学生专场《睿王与庄妃》,为笔者与同学们提供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粤剧的宝贵机会。英雄美人的千古情爱在华丽的舞台效果、抑扬顿挫的唱腔中悲怨哀叹、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让大家深感震撼。当时,大多数同学并不精通粤语,但出乎意料的是,能够第一次接触粤剧就沉醉其中。
还记得数次谢幕后,主角倪惠英和黎骏声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密的互动,笔者与同学们一起挤在人群中,恳请二位主角签名留念。事实上,短短两个小时的表演,他们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工作后,不少同学反映接触粤剧的机会虽然并不多,但第一次观看粤剧的一幕幕在头脑中是挥之不去、至今难忘。
“我希望在年轻人心中种下粤剧的种子,让他们发现粤剧的优美,”正如当天论坛上倪惠英所说,她最看中的是为这些年轻观众营造“第一次”的欣赏感受。“能让这些年轻观众在欣赏粤剧的时候,如同走进时光隧道,进入到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在这里让你觉得将浮华抛开,人心能够在短暂一刻沉淀下来,在这里找到厚重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找到一个民族的文脉,我们的热情与动力就在于观众感受到的粤剧的魅力。”
关于创新的机遇??
观众的偏好将有一个回归的过程
作为当天论坛上资格最老的嘉宾,倪惠英最先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文革后入团之初的情况。她说,当时接触的都是样板戏,因为文革十年没有古装戏,直到 1977年开始才恢复。在文革那一段时间,粤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出现了断层。从文革结束后1977年开始恢复古装戏算起,到现在也过了30多年。她认为,在中国,艺术的变迁直接反映的是国家社会的变迁。
“随着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腾飞, 我们粤剧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几多浮浮沉沉。我记得文革后广东恢复重演传统戏,我是第一个,当时在商品交易会上演了《杨门女将》。”事实上,当时有报道认为,中国恢复古装戏是社会转型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此后几年成为粤剧演出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在中山纪念堂演出,经常是一票难求的局面,甚至能送人两张票都成了很难得的奢侈品。”
此后,改革开放多元文化扑面而来,新的思潮、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对传统的冲击非常大,人们对于外来新鲜艺术和生活方式非常好奇。而粤剧这样一个传统艺术,受到的影响又是首当其冲的。“我觉得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粤剧演出市场就很差了。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当时我们演出一场票是几毛钱,粤剧是走下坡路的。对外来文化的好奇,造成粤剧市场观众大量萎缩。”但倪惠英认为,“后来我们发现观众的偏好又在经过一个慢慢回归的过程。几百年历史的粤剧在21世纪应该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关于创新中的赞与弹??
改革会受到质疑但要理直气壮去改
“粤剧创新我们顶着好大的压力,”在简氏别墅庭院的闲谈中,面对创新粤剧这个大话题,佛山青年粤剧团团长李淑勤向记者感慨,在《蝴蝶公主》里加上动漫元素等等这些创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什么创新之路是特别适合和正确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承受了很多压力,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观众的,当然是有赞成有反对。”论坛的互动中,李淑勤认为,“我们所谓的创新不是盲目的。我从事粤剧工作已经20多年了。从我学习粤剧开始到现在,学的都是传统的东西,打的都是传统的根基,但是《小周后》、《蝴蝶公主》的创新过程当中,我们坚定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念,很多事情关键还是要去做、要去实践。”
她强调,如果一个剧团没有创新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剧目和剧团品牌的话,要发展是非常艰辛的。
嘉宾季华生说,到底什么是创新比较正确的路子有很大的争议,观众的层面是不同的。
“其实粤剧创新不是艺术家说要创新、要改,而是因为粤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粤剧整个表演的形式和现代已经有脱节了,是市场需要我们改,就是应该理直气壮去改!”倪惠英语气坚定,其实中国的戏剧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用德国一位艺术家的话来说,中国的戏剧拥有最广大的观众,艺术形式又是最广的。
但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本身是一个很先进、很高境界的艺术,为什么会遭遇到社会、时代的尴尬?
从历史上看,几百年来粤剧的生命力为什么很强?粤剧本身就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实,1938年粤剧前辈就已经提出“融南北戏剧之精华,吸中西音乐之作曲”。粤剧具有这种开放、兼容、创新精神,也是源自于广东岭南这块土地的包容性以及上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中思想文化和社会的交流。
“粤剧应该是最不保守的地方,我非常赞成李淑勤的讲法,我也知道她们的阻力,要改革会受到很多方面的质疑,老一辈和新一辈,行内和行外都会有。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和观众的接受。”倪说,“这个时代应该留下我们的痕迹,我们应该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到了粤剧市场非常低迷的时期,用观众的话说已经到了‘茶余饭后都不想谈’的境地,难道我们还能坐以待毙吗?”事实上,广州的相关机构前几年做过一个调查,一个拥有1000万人的大城市,只有几千人的粤剧铁杆观众愿意买票进入剧场。
倪惠英说,“我们要理直气壮去改!因为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追求和实践,也都证明了我们已经积累了一批年轻人,比如我们每年做的‘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 当时我的观念就是:一年有5000个年轻观众看了,有50个或100个从此喜欢上了,那我就已经成功了。我希望在他们心里面种下粤剧的种子,其实粤剧是非常优美的,粤剧艺术是非常精美的一种艺术。”
关于观众的传承??
粤剧要争取和培养新的观众群
广佛两地粤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争取年轻观众群这一重要问题。李淑勤表示,通过实践、调查市场,剧团在努力将粤剧推向学校,市场的表演吸纳新的观众、年轻的观众。“我们所谓的传承,其实除粤剧工作者本身的创新之外,观众的传承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如果在舞台上很好的表演,但没有多少观众来看也是枉然。我们做这么多的改革,都是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用我们经过创新的戏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有了青年才有粤剧的未来,”倪惠英认为,此前看粤剧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家,年轻人、80后这一代人是很少走进剧场的。“6年前,我决定开始做‘大学生走进剧场’系列活动。像李淑勤所讲的,其实戏剧的传承不是从艺人员有多少个花旦,有多少个文武生。我们的戏不是演给自己看的,我们的艺术是奉献给大众、是演给观众看的,如果没有观众,一切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现实中,粤剧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象———青年人不看粤剧,不喜欢粤剧。“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坚持了6年时间,“我们收到了700多封大学生热情洋溢的信。我们要争取开辟一个新的观众群,我们要争取更多的青年人走进剧场来看粤剧,有了青年才有粤剧的未来。如果没有青年观众, 没有一代一代一辈一辈的传承,我们的艺术也都没有价值。我们的价值可能就剩下在人民博物馆,变成博物馆的艺术。”
事实上,每年在大学城的演出成了倪惠英和同事们感觉很开心的事。每一届“大学生走进剧场”的活动,场场都得到学生们热烈的捧场。“这使很多人感觉惊讶,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粤剧?答案就是我们吸收了新的艺术形式,以创新的粤剧去适应现代观众,适应他们的喜好,所以他们喜欢。”
关于细分观众群??
粤剧不再独霸天下
耕耘好自家天地足矣
粤剧市场越来越窄,不少艺术家都有这样的担忧。李淑勤认为,粤剧的市场会越来越窄,不是因为粤剧的水平越来越低,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此。以前可能有庙会,会请五晚的粤剧。但是现在不同了,一晚做歌舞,一晚做杂技,一晚做粤剧,从事粤剧这个行业的平台越来越窄。
李淑勤说,“粤剧搬上电视很多年了。我们是一个舞台的表演艺术,每部作品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除了我们在舞台上全力为观众表演外,还希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了和南方电视台合作,将一些剧本拍下来,在电视上播出以保留下来。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为粤剧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些历史的保存。”
倪惠英认为:市场才能真正检验我们的作品、我们的艺术是否有观众。我们走了这么多路,回到终点,观众、市场才能最终证明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粤剧现在不要再想什么独霸天下,现在时代是进步了,多元时代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福音、一种社会进步。重要的是我们要耕耘好我们占有的份额。我们要在这一块园地里面能够服务社会就好。
她说,“我们的社会走到一定的时候,在每个年代里面,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观众群不能够永远都有老少都宜,我觉得应该将观众细分,满足各种观众群的需求。”
粤剧市场越来越窄,不少艺术家都有这样的担忧。李淑勤认为,粤剧的市场会越来越窄,不是因为粤剧的水平越来越低,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此。以前可能有庙会,会请五晚的粤剧。但是现在不同了,一晚做歌舞,一晚做杂技,一晚做粤剧,从事粤剧这个行业的平台越来越窄。
李淑勤说,“粤剧搬上电视很多年了。我们是一个舞台的表演艺术,每部作品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除了我们在舞台上全力为观众表演外,还希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出来,所以我们选择了和南方电视台合作,将一些剧本拍下来,在电视上播出以保留下来。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为粤剧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些历史的保存。”
倪惠英认为:市场才能真正检验我们的作品、我们的艺术是否有观众。我们走了这么多路,回到终点,观众、市场才能最终证明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粤剧现在不要再想什么独霸天下,现在时代是进步了,多元时代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福音、一种社会进步。重要的是我们要耕耘好我们占有的份额。我们要在这一块园地里面能够服务社会就好。
她说,“我们的社会走到一定的时候,在每个年代里面,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观众群不能够永远都有老少都宜,我觉得应该将观众细分,满足各种观众群的需求。”
关于创新空间??
利用多元化手段
继承深挖传统
“大学生走进剧场”最新的剧目《花月影》中,剧团就吸收了交响乐、甚至现代舞蹈、武术等元素,在灯光、布景等都有创新,这些努力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将粤剧更加拉近年代,贴近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
黎骏声补充说,不仅《花月影》,我们还有几个创新戏。我们不断有创新的剧目去针对大学生进行演出。要开拓新的路,开拓新的市场,必须要有新的东西。到现在21世纪,如果我们的传统剧种产生的年代因素还是一成不变,年轻人不会很快接受。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经济科学手段等各方面,将我们的剧目表演给观众,更加丰富、多姿多彩地呈现给观众。我们迎合了他们的喜好,他们也接受了,任何文化表演形式都要变。
他认为,在大学城演出之外,让粤剧走进课本和课堂,肯定是有积极的一面,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会留下一个印迹,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在他最早的学习阶段,不一定要求他要很懂欣赏,但至少要留下童年的记忆,让他知道粤剧是民族的、是很精美的,在整个世界艺术之林当中都是很突出的。
结合实践中的尝试,倪惠英语言激动, 一定要坚定信心,继承传统深挖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的东西并不是要抛弃,而且要将它精做。“想想十年前我们有多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去下海、多少人离开了这个行业,那么低迷的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价。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怎样回过头将传统的东西好好挖掘,这是我们现在的任务。”
她说,我们做一件事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说现在改革就要将所有的东西都改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段很长、很艰巨的路要走,要很认真去挖掘传统的东西,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失传了,讲创新,同样要在这方面不断挖掘。”(阎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