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十八岁的粤剧名伶叶兆柏,丝毫看不出老态,腿脚灵便、说话中气十足。

“这一阵,杀得我魂飞魄荡……”假如你在周末的上午路过广州恩宁路的永庆二巷,你很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奇特的景象:二十多个总角小儿在几位花甲老人的指导下学唱做念打,或在练唱腔、或在背剧目、或在翻跟斗练拳脚,而且他们口中所唱的都是令老粤剧迷倍感亲切的古腔。

其实,这是以粤剧名伶叶兆柏为首的几位老叔父正在培养“文茂戏曲班”的小演员,本文开头的那句正是粤剧传统古老剧目之一《芦花荡》中的经典台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叶兆柏曾将这出戏唱遍大江南北,而如今,他正在努力将自己毕生技艺的精粹无偿地传授给眼前的这些孩童。“我们的前辈把技艺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养活了自己一辈子,现在我们有责任将它传下去,不能让传统断在我们手里,这是做人应有的良知。”叶兆柏说。

叶兆柏的家隐藏在广州荔湾区宝华路附近的一角,是他的岳父、曾经的粤剧“四大小生”之一张活游留下的一栋西关老屋。略略褪色的墙上挂满了剧照,桌上则摆放着各色的奖状和证书。“别人到我家来的时候,都说我这里像个展览馆。”叶兆柏笑着对记者说。记者到访的当天适逢叶老七十八岁的生日,换上新装的他丝毫看不出老态,腿脚灵便、说话中气十足。

叶老告诉记者,记者来访之前,他刚刚上天台练完功:“对于我们唱戏的人来说,练基本功就像吃饭一样,要练一辈子、永远也没有"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基本功就相当于没有生命。”这位名伶对粤剧的爱和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而“文茂戏曲班”的诞生,恰恰也与这种爱和责任感密切相关。

申遗成功:应该珍惜别人的尊重

“现在我们上了年纪,有些技艺如果不赶快传下去的话,指不定哪天可能就跟着我们一起走了”

“文茂戏曲班”创办于2009年,那一年发生了一件让粤剧界上下为之振奋的大事:粤剧申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中国360个戏种,只有三个是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京剧和昆剧。

在欢庆之余,叶兆柏等几个大老倌也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联合国都要保护粤剧了,我们作为粤剧人,是不是更应该尊重自己?是不是应该珍惜别人的尊重?”

在一家四代都从事粤剧的叶兆柏看来,他现在的一切都是粤剧给的:“我们的前辈把技艺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养活了自己一辈子,虽然不算飞黄腾达,但总算也叫"有两粒米下锅"。现在我们上了年纪,有些技艺如果不赶快传下去的话,指不定哪天可能就跟着我们一起走了,所以,我们有责任将它传下去,不能让传统断在我们的手里,这是做人应有的良知。”

叶兆柏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几位老朋友的响应,而正好是在那时,筹划着准备开一个免费粤剧少年班的单来广找到了他们,大家一拍即合。“单来广是发起人,出钱出力来搞这个事情,其实他也不是说家里有小孩学唱戏什么的,完全也是出于对粤剧的热爱。”

当时只有6岁的黄瑞鹏是单来广一个朋友的孙子,由于爷爷也曾经唱过戏,鹏仔此前已经有一点基础。在听说了单来广要开班的消息之后,鹏仔的爷爷立即把他送来拜师。“我当时问他(鹏仔),小朋友,你喜欢什么?他说喜欢粤剧!我的心也很软,见到这么小的小朋友都会说喜欢粤剧,就收下他了。”就这样,在2009年的六一儿童节,鹏仔成了“文茂戏曲班”的第一个学生。而叶兆柏教他的第一出戏,就是《芦花荡》。

叶兆柏

粤剧名伶,师从靓少英、白驹荣、薛觉先、文觉非四大名家

开班成就:第一名小徒弟如今已经到处演出,包括在粤剧的发源地佛山演出。

感想:“我们的前辈把技艺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养活了自己一辈子,现在我们有责任将它传下去,不能让传统断在我们手里,这是做人应有的良知。”

无偿授艺 免费受艺

“如果能够教好这些小朋友,传承传统技艺,这才算是对得起师傅当年的教诲”

“文茂戏曲班”,熟悉粤剧的人或许都不难想到,这个名字正是为了纪念李文茂。这位清末的著名粤剧演员在洪秀全的号召下反抗满清,曾被封为太平天国的“平靖王”。

“李文茂是"戏人封王"的第一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了纪念他,我们起了这个名字,而且第一次教戏就是教《芦花荡》。因为这是李文茂最拿手的折子戏,他最擅长就是演张飞,”叶兆柏说,“我最初定下的八字口号是"公心私教、继承传艺",用大公无私的心去传授私人珍藏的技艺;继承师傅的技艺,将它一代代地传下去。纪念李文茂前辈,就是继承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当下这个物质社会中,“公心”实属难能可贵,叶兆柏他们的“公心”,就体现在“无偿授艺”上。“文茂戏曲班”最初是分文不收的,如今虽然有象征性的收费,但五十块钱四节课堪称“白菜价”,而且这些钱其实也是全部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叶兆柏从来都没有拿过一分一毫。

“因为要买一些器材,就像政府免费教育也要收书本杂费一样。比方说一张高棉垫就要七百块钱,还有练习用的那些刀枪棍棒,铺的红地毯,都是需要钱去买的。有了保护的器具,小朋友们上课时受伤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我个人还是绝对没收钱,有时候还要往里贴钱。”

叶兆柏认为,授艺是不应该收钱的,因为他“受艺”的时候就从来没花过钱。

“我的四个师傅,靓少英、白驹荣、薛觉先、文觉非,四个名家教我的时候都没有收钱,正是他们无偿教我,才让我可以一技傍身、有米下锅,今天我再来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他人,怎么可以收钱?是,每个人都喜欢钱,但人谁没有走的一天?花不完的又能带到哪里去?不如留得正气在人间。如果能够教好这些小朋友,传承传统技艺,这才算是对得起师傅当年的教诲。”

师傅掏腰包请基本功老师授课

“连孩子家长的饭局邀约都会婉言拒绝,他说,去了就相当于变相收钱了,只有真正无私才能无畏”

虽然身体尚且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叶兆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难题。“虽然我享受着教授级的待遇,但我传艺跟大学里的老师讲课不同,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就可以,但我们唱戏有时候就必须要示范,因为小朋友那么小,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只能模仿,你必须要做出来给他们看。”

由于一些基本功的动作已经是“力所不能及”,叶兆柏他们还得自掏腰包帮孩子们请基本功老师,而他却是连孩子家长的饭局邀约都会婉言拒绝。“去了就相当于变相收钱了,只有真正无私才能无畏,才敢大声说话。说到就要做到,不能表面说的一套,暗地里做另一套。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你如果做了(自私的事情)就很难不被人发现。”

其实,以叶兆柏的年纪和地位,他完全不需要去做这样既不能挣钱、又让自己疲惫不堪的事情。但事实上他却是每个周末都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銮舆堂里,将毕生所学向孩子们倾囊相授。

“有人也会问我,这样做为了什么?我是想趁现在还有精力的时候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别到以后想做都做不了。有些原汁原味的传统不能丢,比如我刚才唱给你听的那一句《芦花荡》,那就是传统的舞台官话。虽然我阻止不了以后的革新,那也与我无关,现在就算只是绵薄之力我也要尽,我不希望前辈们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讲白点,我希望以后的粤剧人也能知道祖宗姓什么。”

叶兆柏的太太告诉记者,2011年的时候,为了给电视剧《咏春传奇》担任粤剧顾问的工作,叶兆柏还特地到浙江横店待了八天,不仅分文不取,还把胃搞坏了:“人家书法家都送了他一幅字:"岭南戏痴"!”

这部电视剧已经于去年上映,叶兆柏的家中还贴着电视剧的宣传海报,上面的“粤剧顾问”一栏,赫然写着“叶兆柏”三个字。“有些事,你不做人家也会去做,但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应该做。”叶兆柏说。

要教粤剧 先教做人

““打”这个基本功是有实战效用的,如果没有学好如何做人,将是一大隐患”

众所周知,戏曲表演的四大基本功是唱、做、念、打,当中的打,指的就是武打。由于文茂戏曲班的学员都是些七八岁的孩子,叶兆柏他们在传授武打动作时也不得不有疑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童,在学会了这些武打动作后会不会去伤害别人?

“一旦他们拿这些动作去伤人,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不仅是被打的小朋友,还有家长,很多人都会因此而受伤,因为这些动作并不是"花架子",而是有实战效用的。”

正是出于这一疑虑,叶兆柏至今仍未将红船木人桩传授给孩子们。

红船木人桩是南派模式,现在不少人以为出自咏春的木人桩,其实是从粤剧的红船上“挪用”的。红船是明清时粤剧演员的交通工具,船停哪里戏就在哪里开唱。粤剧演员们栖身的红船在船头安装了木人桩,让武生们练身手。

“前辈们说,木人桩是洪熙官传下来的。当年他火烧武林后避难,隐姓埋名做了洗碗工,结果看到恶霸欺负伶人。在旧社会,我们唱戏的经常都被人欺负,要知道做戏就靠票房生存,恶霸看戏不给钱就等于断我们的米路。洪熙官看不惯恶霸的行为,忍不住出手相助,传艺给我们。这次出手也让他身份曝光,他不得不再度转移,但木人桩却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叶兆柏告诉记者,木人桩有108个招式,都有对应的口诀。他现场给记者示范了几招:“这个练好了不仅可以成为台上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台下的防身术,有实战的意义。所以我最怕就是小朋友学了两下三脚猫的功夫就到处招惹是非、伤及他人。所以我觉得教给小朋友时一定要慎重,教戏先教人,要先跟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明白武功学来除了表演就是强身健体,最多用于自卫,绝不可以用来伤害他人。也正是因为慎重,我到现在都还没开始教,”叶兆柏说,“不过我现在也在考虑要开始教了。”

学粤剧 一生受用

“能强身健体、提高文化素养、增加自身形象美,并且能让人更懂礼貌”

在旧社会,很多人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学戏。用叶兆柏的话说,那时候是“不穷不学戏”:“我自己当时也是因为穷,当时碰上日本侵华时期,生活很困苦,就是靠唱大戏(粤剧)才生存至今。但现在不同了,可以说是恰恰相反,粤剧变成了时尚高雅艺术,是不少高雅人士的心头好。老一辈的革命家也很器重粤剧,将粤剧定为"南国红豆"的就是周恩来总理。以前是不穷不学戏,现在是家庭比较富裕的才学。”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台上表演的时候光彩照人,但台下的艰苦也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从前是穷人的孩子能吃苦,现在这些独生子女、糖水里面泡大的00后又为什么要坚持呢?

在叶兆柏看来,不管以后是否成为专业的粤剧演员,学粤剧对小朋友都是颇有裨益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身体健康。你看像很多和我同龄的人都已经腿脚不便、这儿痛那儿痛了,但我还很灵活。”

一边说着,叶兆柏一边给记者摆了几个功架,“最有名的就是罗品超(1911~2010),活到九十九岁,而且是寿终正寝,吃完饭才走的,很安详,是做戏长寿的代表。人要的就是健康长寿,而不是痛到长寿。如果很多病痛,就算长命也没什么意义。”

叶兆柏认为,唱曲让他们经常吐故纳新,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是唱粤剧的第一大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提高文化素养,因为粤剧的词曲都很简洁优美;第三大好处是让人坐有相、站有样—人天生都是爱美的,而粤剧就让人形象美;此外,通过唱粤剧,你还能认识很多的朋友。”

叶兆柏还拿了鹏仔来举例:“鹏仔之前回学校演出,他的班主任都忍不住感慨:"这孩子原来不是特别醒目,结果学戏之后整个人都精灵了,功课也好了!"戏可以教人,学戏没有坏处,反而是对你有很多的好处。”

同时,学戏也让小朋友变得更懂礼貌。叶兆柏最近刚收的一个小徒弟何喆雯,今年才刚上小学二年级,不仅功课学得好,戏学得快,还很懂礼貌。在记者到访之前,她刚和妈妈一起来给师父贺新年。“有一次她跟着爸爸去出差,因为飞机延误赶不回来。她马上打电话让她妈妈跟我请假说明原因,还不让她妈妈打电话,必须亲自过来。我刚教了她两个月,这孩子悟性不错,而且不怯场,音感好,又很专注。《拉郎配》的《抢笛》,18分钟的戏,她已经完全可以上场演了。”

粤剧未来要靠小演员小观众

“通过舞台,小演员引出了小观众,这样粤剧才能代代相传”

叶兆柏说,因为收费过于低廉,不少学生家长都经常提出请他吃饭,但他都会婉言拒绝:“家长说这样不好意思,我说,只要小朋友能接受我们粤剧艺术,这就是最大的回报。因为粤剧要传承,必须要有小演员和小观众。通过舞台,小演员引出了小观众,这样粤剧才能代代相传。我们还不能拉郎配地硬把他们凑在一起,必须要让小演员和小观众通过舞台产生共鸣。粤剧的未来,就要靠这些孩子。”

在叶兆柏看来,培养小观众必须要靠小演员,因为他们年纪相仿、气场相近,比较容易产生共鸣。“观众和演员是鱼水关系,演员在舞台上就是一条鱼,如果没有观众,鲜鱼就变成了咸鱼。当然,那是通俗一点的说法。如果要文雅点说,演员和观众是唇齿相依,演员在台上的喜怒哀乐需要有人看、有人理解,他们才能演得栩栩如生;演员演得好,感动了观众,观众自然口口相传,粤剧也就因此被推而广之了。”

少年强则国强,同样的原理套用在粤剧上,只有培养出了小演员、小观众,粤剧的将来才会光明。“只有能让更多的小朋友更加爱好粤剧,他们将来才会成为我们这行的衣食父母。现在的"粤剧进校园"也是一样的目的,粤剧希望有新的演员、新的观众。”

叶兆柏认为,从他们招生时的报名情况和实际的传授情况来看,粤剧这门老派艺术并非不能打动如今这些生活优渥的孩子:“现在我们教的二十多个孩子,基本上都很坚持,只要没有像刚才说的何喆雯那种特殊情况,每个周六和周日上午的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不管刮风下雨,都会过来上课。”

5个老师力量有限 推广还得靠政府

“假如没有新的师资,5位老师带20多个学员已到了极限 ”

从2009年到2014年,文茂戏曲班已经迈入了第五个年头,学生也从最初的一个增加到了如今的二十多个。他们的努力也有了成果,第一个学生、也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鹏仔,如今已经是一位有模有样的小演员。

叶兆柏教他的第一出戏《芦花荡》,他已经在很多地方都演出过。“前年在佛山万福台演出,台下的公公婆婆和负责人都说他很"好戏"。要知道,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鹏仔唱的又是传统的古腔,一开声就让他们感觉很亲切。”

虽然徒弟小有所成,但作为师父的叶兆柏还是严格要求:“现在他只能叫"勉强可以",距离前辈的要求还差很远。我经常跟他说不要报喜不报忧、不然很容易满足,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些东西。”

看着徒弟们的成长,叶兆柏心中欣慰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忧虑,那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文茂戏曲班现在有五个老师,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教基本功训练、有的教唱功、有的教剧目,有的教拳脚。

“我们想让课程尽量多元,我是负责教戏(剧目),单(来广)老师是发起人,也是陪练,比如跟鹏仔陪练,他还要亲自上阵演张飞。”去年在市二宫的一次汇报演出,单来广这位“老张飞”就领着鹏仔演的“小周瑜”演出了一幕别开生面的“张飞气周瑜”。

“我们也想教更多的学生,实际上生源我们确实也不愁,当初报名的时候还要择优录取的,但是就是师资方面跟不上。我们现在一共就五个老师,二十多个学生,每个老头子平均下来也要带四五个,又要讲又要做(示范),确实很吃力。假如没有新的师资的话,我们是很难再吸纳新的学生了。没有这么大的头,就不要戴这么大顶帽子。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想要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大家再想办法,最好是有政府伸出援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政府的支持,粤剧的推广很难做好。”

叶兆柏认为,粤剧是岭南文化、也是广东人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往他到海外演出时,海外同胞的反应都会让他感触良深:“听到我们唱戏,台下那些观众都感叹说很有共鸣感,说他们小时候就听这出戏,这也正是我们想给人的感觉—娱人娱己,何乐不为?我们的粤剧已经有这么多年的历史,作为粤剧人,我们有责任将它一代代地传下去,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断了。”

2014年的第一天正好也是叶兆柏农历七十八岁的生日,新的一年,他希望能够比去年提高一点。因为永不止步,所以七十八岁高龄的他去年还到澳门参加演出,还到养老院去做敬老演出,尽管观众席中有些老人比他还年轻。

“人不能自我满足,不能固步自封,这个是我活着的理念。虽然往前闯有可能会走弯路,但不往前走的话,你可能连路都不会走。我们现在做的这个工作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从当中总结经验,找出更好的推广粤剧的办法。”

我的四个师父,靓少英、白驹荣、薛觉先、文觉非,四个名家教我的时候都没有收钱,正是他们无偿教我,才让我可以一技傍身、有米下锅,今天我再来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他人,怎么可以收钱?是,每个人都喜欢钱,但人谁没有走的一天?花不完的又能带到哪里去?不如留得正气在人间。如果能够教好这些小朋友,传承传统技艺,这才算是对得起师父当年的教诲。—叶兆柏

“銮舆堂”

坐落在广州西关恩宁路永庆二巷的粤剧武生会馆,原是供粤剧“五军虎”(武打演员)和“打武家”住宿之用,后衍生作为戏班新人练武场所。“銮舆堂”前身是广东“八和会馆”旗下的武家堂口“德和堂”,已有超过百年历史。

今年七十八岁的粤剧名伶叶兆柏,丝毫看不出老态,腿脚灵便、说话中气十足。

叶兆柏(前)在指导鹏仔练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