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宝安区民政局将决定是否批复粤剧团作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成立。这也将意味着,曾经的万丰粤剧团或得以重生。作为蚝乡粤剧团创始团长,罗惠芬掩饰不住地兴奋。
事实上,蚝乡粤剧团的演出在市、区多个单位支持下已经开始了。8月4日,南都记者见证了蚝乡粤剧团在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成功演出———这是剧团组建以来的第六场演出,该场演出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今年5月底,作为深圳戏曲方面唯一的市级非遗项目万丰粤剧团,被原主办单位沙井万丰社区要求停业、停办,演职人员被全部遣散。作为前副团长的罗惠芬,召集原剧团骨干,重组了现在的蚝乡粤剧团。
解散疑云
去年8月,因沙井“龙哥”陈垚东事件波及,万丰社区负责人再次更换。据知情人士透露,万丰粤剧团被拿出来说浪费资金,“还不如把这几十万拿出给村民来分”。随之,社区不再给粤剧团任何补贴。今年初,万丰粤剧团的去留问题开始在社区干部中间讨论。干部中有声音说,“这个粤剧团没几个本地人,都是外地人,我们村为什么要养活他们?”社区开始对剧团的去留进行投票表决,最初一半赞成一半反对,再次表决时则变成全票通过。
5月30日,讨论最终尘埃落定。万丰社区以通知的形式发给万丰粤剧团,要求其停业、停办。粤剧团原有的30多人,万丰社区以补贴车费的方式,给每个人按一年工龄补一个月工资的3成发放补贴,但前提是须在一份自动离职书上签字按手印,并保证此后一切行为再和万丰粤剧团无关。包括副团长罗惠芬在内,30多位粤剧演员被遣散。以前剧团演出用的道具、服装、音响乐器以及一辆用于接送演员的宇通客车等,全部被社区封存。
对于此次粤剧团被社区解散,除了物价上涨、市场化生存艰难、演员积极性不高等说法以外,最多的说法还是,新任万丰社区的干部与老书记潘强恩之间的斗争。“万丰粤剧团只是潘强恩的最后一面旗,砍掉这个他一手创办的粤剧团,就等于给他以沉重打击。”有知情者透露,现任的社区干部中有人此前与老书记潘强恩有隙,而潘的影响不在了,则立即着手将粤剧团解体。
而万丰社区居委会主任潘炯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深圳全部都是市场化经济的,社区不可能一直无偿供养着这个粤剧团。潘炯辉说,以前,村里每年会给万丰粤剧团几十万的补贴,而现在班子成员们感觉压力大。“我们也曾想过对粤剧团进行改组,看是不是有人能承包它,但最终没人承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解散。”潘炯辉表示,他本人表示“也觉得很可惜”。
对于自己一手创办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剧团解散,潘强恩也感到很无奈。他用“政亡人息”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作为万丰社区唯一享誉深圳甚至全国的文化品牌,粤剧团的解散是社区莫大的损失。潘强恩说,“其实,粤剧团一年只需要社区给30万就足够了,社区不是出不起这点钱。”潘强恩说,但“年轻人他们好像没考虑到文化传承的问题”。
重现生机
剧团解散后,原来的业务副团长罗惠芬在家整整躺了3天。从14岁就开始在老家南宁学唱粤剧,22岁就进入万丰粤剧团,并与剧团的演员潘信全结婚成家。18年的生涯,如今剧团突然没了,以后干什么?除了粤剧好像其他的她都不会。
与罗惠芬一样焦虑的还有万丰粤剧团的演员占马英。她2004年15岁时就进入万丰粤剧团,从小丫鬟演起,到后来成为骨干力量。她也与剧团的演员梁朝结婚,一家人赖以生存的依托突然倒塌,夫妻俩不知所措。“剧团没了,就像突然没了家一样。”占马英说。此后的一个月里,她和丈夫都去找过很多临时工作,她自己甚至还去做过洋酒促销员。
直到接到沙井街道宣传部部长白政瑜的电话,罗惠芬才又重新找到希望。“他问我有什么打算?下一步准备怎么办,有没有信心重组一个粤剧团?”罗惠芬说,重组粤剧团的想法让她感到兴奋。粤剧团排练和演出需要一个固定场所,白政瑜让罗惠芬自己想个地方他来协调。罗选了新二村礼堂,“之前送戏进社区时知道这个地方,位置好,宽敞”。新二村很快答应下来。白政瑜还向街道申请了10万元,用于采购罗惠芬这个新剧团的服务。这些,让罗惠芬心里有了底。她开始挨个给原万丰粤剧团的骨干成员打电话,问他们愿不愿意继续跟着她干这行,参加粤剧团的重建。6月23日,接到罗惠芬的电话,占马英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当即和丈夫梁朝一口答应下来。
意想不到的是,万丰社区工作站拒绝新组建的粤剧团沿用万丰粤剧团这个名称,称是“不想再和粤剧团发生任何关系”。“我开始曾想过叫迈丰粤剧团,但社区说重音也不行。”罗惠芬说。无奈之下,白政瑜给新组建的粤剧团起名为蚝乡粤剧团。“对外一说蚝乡,大家肯定知道是沙井。”罗惠芬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
6月下旬开始,在白政瑜的建议下,罗惠芬开始向宝安区民政局申报蚝乡粤剧团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目前正在公示期。7月初,罗惠芬正式带着由15人组建的蚝乡粤剧团班子,开始在新二村礼堂排练。场地、水电均免费提供。而剧团给新二村的回馈是,每年在社区免费演出4-5场戏。
这标志着,一个由万丰粤剧团原班人马重组的新粤剧团,涅槃重生。
作为万丰粤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让潘强恩感到欣慰的是,万丰粤剧团虽然被迫解体,却得到了沙井街道办、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和文联支持。“改为‘蚝乡’也好,升了一级,只要粤剧不凋零就好。”
未来生计
7月30日中午,深圳沙井新二村礼堂,罗惠芬带着新组建的蚝乡粤剧团的几位演员在排练《白蛇传之游湖》,咿咿呀呀的唱腔在空荡的礼堂里尽管显得有些寂寞,却异常嘹亮。蚝乡粤剧团两名90后演员李劲和吴道京排练了一出改编自昆曲的折子戏《三岔口》。麻利的身段和精彩的表演让人拍案叫绝。罗惠芬看着,在台下不停鼓掌。
剧团重组不过一个月,现在蚝乡粤剧团已经可以演出好多场折子戏了。比如《三岔口》、《潞安洲》、《抢笛》、《小放牛》、《白蛇传之游湖》等等。但对于目前只有6个专职演员的剧团来说,局限性仍很明显。人少,他们只能演折子戏(大戏里的一小段),而没办法去演规模宏大的长篇大戏。“现在毕竟刚刚成立,以后有条件演大戏,我们再从外面请人。”罗惠芬说。
无论如何,蚝乡粤剧团得到了各方面支持,让罗惠芬对未来充满希望。她领着剧团的演员们,每天排戏到次日凌晨。而根据白政瑜的建议,要改变粤剧团缺少和本地社区互动的惯常做法,蚝乡粤剧团以后将扎根深圳,坚持送戏进社区。“光沙井就有29个社区,而整个宝安区有100多个社区,即使每个社区一年演一场,也够粤剧团生存了。”白政瑜说,为了鼓励罗惠芬坚持下来,他首先向街道办申请了10万元经费作为蚝乡粤剧团送戏进敬老院、文化馆等地的采购经费。以后在整个宝安区开展送戏进社区,则要罗惠芬自己去跑了。
白政瑜说,他考虑,要提高蚝乡粤剧团的档次,未来还将与广东省的艺术学校建立联系,作为艺校的粤剧艺术实践基地等。
潘强恩认为,不搞创作和现代戏,只凭旧的大戏,观众肯定会越来越少,粤剧不创新会变得越来越小众。但是,创作新戏又面临着经费问题。“尽管现在演员少,资金少,先维持生存下去,发展总有个过程。”他对罗惠芬也寄予厚望。
曾经辉煌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业的农民粤剧团,沙井万丰粤剧团这个村办剧社在深圳乃至全国,都有着响亮的名头。从1993年成立以来,它取得了超越其身份的诸多辉煌业绩。多年来,不仅成为区、市级的一个标志性粤剧团,还多次获得国家大奖。2008年,万丰粤剧进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深圳戏曲方面唯一的市级非遗项目,被称为继深圳市粤剧团之后的深圳第二粤剧团。
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一个村办的民间粤剧团来说,堪称奇迹。万丰粤剧是由沙井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自最初对音乐的爱好至后来发展成为对粤曲粤剧的爱好,迄今近600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实不多见。而万丰粤剧团是原万丰村委书记潘强恩一手创立。
创立之初,粤剧团有约50人,村里每月拿出十几万元,演员工资全额发放,从2005年开始,老书记潘强恩退休,村里换届,不再为粤剧团发工资,而是让其自负盈亏。也是从这年开始,粤剧团的当家花旦罗惠芬正式接任副团长职务,开始走市场化生存之路。罗惠芬接手第一年,剧团除了发放工资,当年还有部分盈利。2007年,在宝安区文化局协调下,万丰村再次开始给粤剧团发放补贴,每年给补助30万元。
声音
起点将比万丰团高
对于蚝乡粤剧团的创建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作为沙井和宝安区的一个文化品牌,蚝乡粤剧团的起点将会比万丰粤剧团更高。对于蚝乡粤剧团将增加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戏剧工作室和粤剧戏迷会的想法,我觉得也非常好高兴,作为宝安区的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宝安区的文化繁荣做点力所能及工作。”
———宝安区文联副主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卓佩丽
可继任为市级非遗
虽然万丰粤剧团因种种原因解散了,但蚝乡粤剧团的重建仍令人高兴,蚝乡粤剧团是万丰粤剧团原班人马组建的剧团,应该说平台更大视野更广,希望能够继续把深圳本土的粤剧发扬光大。尽管万丰粤剧团解散了,但蚝乡粤剧团依然可以继任成为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它能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好。
———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
对话
演员业余将进
小学传承粤剧
蚝乡粤剧团成立之后,未来如何发展,作为团长,罗惠芬也有自己的打算。
南都:蚝乡粤剧团批复下来之后你会做什么?
罗惠芬:到时候我想肯定要搞一个比较热闹隆重的挂牌仪式,告诉所有人说我们成立了!但这还需要和白部长(沙井街道宣传部部长白政瑜)商量。
南都:粤剧团成立之后,未来有什么打算?
罗惠芬:以后肯定还是要走市场化道路。我算了一下,我们今年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约50万元,团里现在有14个人(原有15个,1个辞职),还够支出到年底的。年底以后怎么办?肯定还是要靠走市场化生存的道路,这些问题也不得不想。
南都:以后走市场如何走?有没有方向或目标?
罗惠芬:我们以前总是去粤西去演出,路途远,挣得也不多,以后我们想着就扎根深圳、宝安区,我们如果能走遍宝安的社区,也就非常了不起了。几天前,宝安机场万科城社区的联系我们,说在报纸上知道了我们,希望我们在农历八月十五去演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吧。另外,我也考虑,让我们的演员们,在业余时间可以参与到小学生的粤剧兴趣班里,做小学生的老师,一是传承了粤剧,另外我们也可以增加演员的收入。现在,沙井和福永这块都有很多兴趣班,我们有剧团这个平台,很有优势。
南都:对蚝乡粤剧团的未来发展有信心吗?
罗惠芬:肯定有啦,我就想着一心把剧团做好做大。先不说超越万丰粤剧团吧,起码首先,要让剧团生存下来,再考虑把粤剧传承好。另外,我们也准备与别的剧团,比如王洪光京剧团合作,一起排戏,有资源可以一起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