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英粤剧作品专场
秦中英粤剧作品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现场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主办,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承办的“秦中英粤剧作品专场晚会”,将于10月10日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9月26日,主办单位在广州市政协举行了秦中英作品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
主办单位负责人认为,近代粤剧无论是从19世纪初期与西来文化抗衡中站稳脚跟,到最终得以发展,还是解放后在全国乃至世界文艺领域取得突破性影响的过程,除了有赖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等一批粤剧大师的不懈努力外,还少不了各行当同仁的精诚合作,其中,粤剧编剧的作用,可谓不可替代!粤剧曾经的辉煌,同样见证着粤剧编剧人才的辉煌!然而,环顾省港澳粤剧界,能真正称得上粤剧编剧者,已经屈指可数。以至各地粤剧表演团体,要不把传统剧目稍加整理修改翻排,要不所创剧本,率意而为,艺术上多显粗疏,曲词亦少有诗韵意境之追求。所以,近年来粤剧虽不乏新作,却难掩浅薄,渐失粤剧风骨!传统艺术的传承,首先需要忠实地接受才有可能谈发展的,一剧之本的创作也不例外。毫不夸张地说,粤剧编剧之中,精通古典诗词格律、谙熟粤剧曲系排场,亲身参与过粤剧半个多世纪兴衰过程的,目前来说,只有秦中英先生了!这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粤剧编剧人才凋零已至于此!
秦中英在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1925年出生于广州黄埔,1951年开始粤剧创作,第一部作品为《张文祥刺马》。多年来,秦中英先后在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等专业粤剧团体担任专职编剧。1963年曾以“漏网地主”身份被“押解回乡,监督劳动”,时达16年之久。期间,秦中英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发奋苦读,进一步为日后创作生涯奠定了深厚的知识。1979年,在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的亲自要求下,秦中英得以回到广州粤剧团,与红线女合作创作《昭君公主》,开启了创作新篇章,笔耕不辍。多年来,曾先后获首届戏剧百花奖编剧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广州市文艺调演一等奖等多个艺术奖项。
从1951年开始,秦中英创作粤剧至今已63年,据不完全统计,他所编的粤剧剧目已近300部。无论是从业时间还是作品数量上看,目前都是无人能及的。秦中英的剧作风格各异,题材多样。既有从古代传奇、杂剧中汲取精华而创作的传统古装剧目,也有改编自西方经典戏剧的作品,更不乏一批现当代题材的剧目。如《天之娇女》(根据莎士比亚名作《威尼斯商人》改编)、《白燕迎春》、《王大儒供状》、《绣襦记》、《朱弁回朝》、《西厢月下情》等等。近两年,秦中英还连续创作了《南宋孤鸿》、《杨六郎私渡瓦桥关》、《南国菩提》等剧目,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秦中英的剧本,感情真挚,描摹细腻,辞采华丽,工于曲律。故演员演来总能挥洒自如,欲罢不能;所唱诸曲,均合音合辙,朗朗上口。很多名家名曲,不少都是出自秦中英手笔。如红腔代表作之一《昭君塞上曲》,风腔代表作《冷山怀圣》、《招魂》、《王大儒供状》等等。有人说:当今粤剧舞台,未演过秦中英戏的文武生花旦,鲜矣。秦中英剧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1986年,秦中英加入中国致公党,成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近三十年来,他关心国家时事,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国家、社会的建设建言献策。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粤剧界一些歪风和脱离现实、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深恶痛绝,常在不同场合予以公开谴责,坚持着一贯的耿直本性。
为了表彰秦中英多年来在粤剧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褒扬他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粤剧艺术创作的精神;更为了体现粤剧编剧人才在粤剧艺术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家认识到解决粤剧编剧危机对于发展粤剧艺术的关键意义。
与会代表与秦中英合影留念
“秦中英粤剧作品专场晚会”节目均由秦中英粤剧作品组成,表演嘉宾有倪惠英、丁凡、欧凯明、彭炽权、黎俊声、陈韵红、蒋文端、崔玉梅、苏春梅、梁耀安、陈镇江、晓毅等等活跃在当今粤剧舞台的一众粤剧名家。
主办单位负责人呼吁,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粤剧值得每一位岭南人自觉关注和参与,希望这次的《秦中英粤剧作品专场晚会》,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粤剧,关心粤剧,支持粤剧,特别是,粤剧编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