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钟哲平:媒体人,《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作者。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新春期间,来佛山祖庙上香祈福的游人络绎不绝。不少人被祖庙内北帝殿正对的华美戏台吸引,纷纷拍照留念。还有老人指着戏台屏风上的木雕人物,给小孩讲当中的戏曲故事。孩童们或着迷,或无趣,嚷着要蹦上戏台玩,被大人拉扯住,便转到放生池边去看乌龟。大人也快步跟上,翻出兜里的硬币给小孩抛向石龟,祈求阖家安康。

这座古老的戏台叫万福台,岿然立此三百余年,看惯人间天伦,而台上吐纳着无数帝王将相的血雨腥风,才子佳人的醉生梦死。

规模这样壮观、保存得这样完好的戏台,在岭南凤毛麟角。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古老的戏台至今仍在使用,几乎天天有演出。它依然是活着的。

戏台只是一座建筑,粉墨登场,它才是戏台。没戏,它只是遗址。

能在万福台演出,

曾是粤剧戏班的荣耀

佛山多水,自古供奉水神。水神即北帝,佛山祖庙原名北帝庙,在佛山人心中有祖祠的地位。

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清顺治十五年(1658)搭建戏台作酬神演戏之用,命名为华封台。

戏台为木石结构,台口高2.07米,宽13米,前后台进深11.8米,宽阔大气。各样装饰雕琢做工精巧,仅仅是观赏各处木雕、砖雕上的图案,就如同进入了戏曲大观园,让人流连忘返。戏台呈卷篷歇山顶,水腰瓦面,四戗臂脊,四檐飞翼,檐脊雕龙狮瑞兽,檐角悬铜钟。前后台中有隔板隔开。隔板上有大量金漆木雕,刻有四组六幅金漆木雕,黑地金饰,富丽堂皇。

戏台前有看戏的空地,两旁有二层高的包厢。站着看,坐着看。喝彩看,喝茶看。看戏永远是穷富同乐,人神共赏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戏台更名为万福台。有传说是“万福”之名是为了庆贺慈禧60寿诞而改的。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慈禧爱看戏,确实带动了各地看戏的气氛。

佛山是粤剧之乡,万福台在粤剧史上有特殊地位,以往比较大规模的戏班,首场戏都要在万福台上演,之后才乘红船到各地演出。一是因为万福台开阔,便于戏班自行检阅整出戏的排场,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善。上得了万福台,才拿得出手。二是万福台在祖庙内,受北帝庇佑,先演过一场给北帝看,才能一路顺风顺水,演出圆满。

此外,各路神仙诞、各行各业的师傅诞、徒弟满师请戏、春播和秋收酬神等演出,也常选在万福台。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十月晚谷丰收……自是月至腊冬,乡人各演戏以酬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好戏连台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破四旧,万福台被封台。

由于万福台的名气和地位,粤剧戏班均以在此演过戏为荣。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等名伶都在此留下过绕梁之音。2003年,新加坡敦煌剧坊访华,也专门到这里演出英语粤剧《清宫遗恨》。

使用频繁,保养也频繁。万福台在康熙五十五年、乾隆四年、乾隆二十四年、嘉庆元年、咸丰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以及建国后都多次重修。万福台至今还在使用,春节期间和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最多好戏。今年新春,从年初一到初七都有表演,初八后略减少,但整个正月都是演出密集的。年初一演《狄青闯三关》,年初二演《杨贵妃》,年初三演《七月七日长生殿》,年初四演《洞天福地》,年初五演《花好月圆》,年初六演《女驸马》,年初七演《天姬送子》。

古戏台往往与神庙相对,

随其荣衰而变迁

戏本酬神,古戏台的位置多与神庙相对,就是演戏给神看的。

新会关帝庙石戏台比佛山万福台更古老,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石戏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平安路关帝庙,即现城东小学内。戏台宽15米,深11米,以麻石砌台基。台基仿须弥座,雕刻精美。戏楼呈单层外伸式,屋檐两端有精致的雕龙图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关帝诞,这里都有粤剧演出。石戏台见证了新会明清粤剧的盛况。清乾隆元年新会知县王值《崇德堂稿》记载:“锣鼓之声,无日不闻。”石戏台至今仍有演出,1995年被列为新会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冼太庙石戏台和电白汉人坡大戏棚都是因冼太庙而建的。高州石戏台位于文明路冼太庙前,据传建于明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和十一月二十四日必演戏,下四府戏班常在此用官话演古老剧目。戏台年久失修,圮于民国。电白大戏棚位于霞洞马头村。村中东有王屋堡,西有崔屋堡。崔、王两姓合建冼夫人庙,商定每年的农历十七至十九日,正对冼夫人庙搭棚演戏。戏棚是村中两姓人家和睦相处的重要感情纽带。上世纪50年代,冼太庙被拆除,搭棚演戏也被禁止。

同属粤西老戏台的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廉江横山圩古戏台和雷州市镇海庵戏台。这两座戏台保存至今,但早已不能使用。只有梁间的灰尘,曾听过昔日的锣鼓。

广州南海神庙戏台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古属扶胥镇。神庙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又称波罗庙,是祭祀南海神的场所。戏台筑于江边,以花岗石垒砌,以往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波罗诞都有粤剧演出。清代崔弼《波罗外纪》记载:“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入夜,明烛万艘,与江波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竟十余夕。”至民国初年,“人寿班”等粤剧班曾在此演出。戏台于1925年前后被毁。

广州容光街北帝庙戏台建于清光绪初年,原址即今文化公园内,民国被废。现在的文化公园中心台建于上世纪50年代,也是广东粤剧演出的重要场地。

台上台下,不外千古人情

一座座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古戏台倒下,显得佛山万福台、新会石戏台等老戏台愈发珍贵。一出出老戏新戏轮番上演,使得这些古老的戏台保持着生命力。

不知什么原因,万福台的楹联已被替换。原本的对联是:“顷刻驰驱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此联今已不存,换上了“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宵。”也许是后者,才有盛世的感觉吧。

戏台楹联,从来都是可堪玩味的。

简练的有:“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

风雅的有:“花深深,柳阴阴,听剧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香港著名的粤剧演出场地新光戏院有一四字对联:“歌鬘嬉舞,盛世和聲。”初看颇为费解,为什么不是嬉歌曼舞呢?原来撰联者是香港著名风水大师,每个字都是有来头的。“歌鬘嬉舞”分别代表“金刚歌”、“金刚鬘”、“金刚嬉”和“金刚舞”四位菩萨。

广西两粤会馆的戏台对联则写出了会馆演戏的特色:“百粤两省廿七部诸同乡,于时语言,于时庐旅;五声六律十二宫大合乐,可与酬酢,可与祐神。”

还有一些长联,可以让观众在折子戏换场时琢磨上半天。

“戏犹是梦耳!历览邯郸觉梦,蝴蝶幻梦,牡丹艳梦,南柯惊梦,百世即须臾,只是一场春梦;事生于情也!试看忠孝至情,儿女痴情,豪暴恣情,富贵薄情,万端观结局,不外千古人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