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广东粤剧界(包括省、市、各地)陆续创作演出了不少在艺术上有所改革的新戏,如《梦•红船头》、《碉楼》、《雷雨》及表现手法较为特别的《白蛇•情》和根据知名网络游戏新编的“跨界”合作的《决战天策府》等;而在今年“春班”送戏下乡期间,各地剧团却又重演了不少粤剧传统味道很浓的剧目。

  这些戏各自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众,受到了欢迎,但反响不一,议论颇多,有的给予大力肯定,盛赞“新派好睇”,或欢喜其“原汁原味”,有的则持否定意见,批评某些戏“改得离谱”、“不是粤剧”,或者反之是“陈旧老土”、“思想保守”等等……

  笔者与几位粤剧同行曾对这些议论交换意见,感到这实际是个关于粤剧艺术的继承与改革的大问题,而且这问题多年来一直有所争论,如今议论再起并不奇怪。记得约10年前,著名粤剧花旦倪惠英等积极经营推出新戏《花月影》时,评价差异很大。应该肯定,《花》剧作为一次在编演、音乐、舞美等多方面步子迈得较大的粤剧艺术改革的努力尝试本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有不少可取之处,决不应简单地就以“不是粤剧”、“不能接受”马上去否定;但一下子就认定并大赞其尝试“空前的成功”,似乎不容说个“不”字,这也是不妥的。要么十全十美,要么一无是处,把话说得太绝对,这对于进行粤剧改革和开展艺术评论,实在并无好处。

  其实,粤剧作为可塑性、兼容性很强的一个戏曲品种,历来都有同行富有创意,不断在保持粤剧本体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认真改革创新,有的搞得比较好,很受欢迎,有的难免会有不足甚至很不成熟之处,这是不足为奇的,而且我们认为必须看到:

  第一,现代的广大粤剧观众有着多种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

  第二,粤剧界的各位同行对粤剧的传统、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不一样,有关艺术如何改革和切入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第三,各个粤剧团体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亦有差异;

  所以,粤剧艺术改革创新的幅度有多大,就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比如:

  有的戏可以离传统远些再远些,对外的借鉴多些再多些;

  有的戏革新的步子则会小些;

  有的戏或会在剧本、表演、音乐、锣鼓、舞美、制作、服装化装设计等诸方面只侧重在其中一两点上刻意去改革;

  有的传统戏甚至基本上“原汁原味”,只是略加整理,着意继承某些精彩的段落、精湛的表演;

  ……

  总之,粤剧艺术的改革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拘一格,各显神通,力求粤剧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更显灵活,坚持多样化,让不同的粤剧团体分别经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有较好艺术质量的剧目,将舞台搞得异彩纷呈,去吸引更多的观众。

  我们还谈到,既然粤剧艺术的改革要坚持多样化,就有一个讨论、交流、总结的问题。同行们各自都在作不同的改革实践,总有自己的认识、体会,总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大家应该平心静气地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少作偏激的争拗,实事求是地共同探索讨论,加强切磋交流,逐步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来,互相学习,积极推广;如果意见暂时未有统一,也不必匆忙去作结论,可以通过时间的考验,再作反复实践,这样,粤剧艺术的改革才能得到促进,取得多样化的成果。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感到同行之间确是做得不够的,不知以为然否?

  写到这里,联想到一个新的演出信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三月份又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穗公演了。茅威涛说自己想“成为戏曲界的堂•吉诃德”,曾推出过加入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开启全新模式”的改编自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话剧的新戏《江南好人》(她自己的表演还颠覆了女子越剧传统的风流小生形象),又会献上重在“更歌舞化”的《梁祝》,但同时亦会重演已问世30年的老戏《五女拜寿》,戏的“本子和唱段肯定是原汁原味”(茅威涛作为尹派代表人物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在戏中大唱尹派唱腔),但在“舞美上有所创新”,舞台更空灵、有诗意,看看,这样的越剧艺术改革不也是同样坚持多样化吗?我们从中不是也可获取有益的借鉴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