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流芳张玉乔》
“剧情好到无以复加”的悲壮故事
1954年在香港公演的粤剧《万世流芳张玉乔》,正是粤剧表现民族主义的经典作品。
故事大意是:满清入关,广东陈子壮与佟养甲交战。陈子壮战败后,将家中老幼托付爱妾张玉乔,随后英勇就义。李成栋到陈府拘捕陈家上下,并逼张玉乔下嫁。玉乔为救府上众人,委身李成栋。张玉乔嫁李成栋后,终日愁眉不展。一日张玉乔去看粤剧,见伶人服饰为大明衣冠,展颜欢笑。李成栋大喜,为博红颜一笑,听从玉乔之话,穿起明朝衣冠。玉乔苦口相劝,劝李成栋反清复明。李成栋寿宴之日,玉乔以一死逼李成栋起义,万世流芳。
《万世流芳张玉乔》是芳艳芬和陈锦棠的名剧。芳艳芬在听到此剧原著、历史学家简又文先生讲起这个剧本时,就“感到深刻的印象,认为故事剧情好到无以复加”。
这段知者不多的悲壮历史,确实是震撼人心的。
陈非侬《粤剧六十年》写到,张玉乔自刎而死后,“成栋大受感动,大哭说: 我乃不及妇人女子乎 ,于是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在1648年3月起义,迎接当时在流亡中的明朝永历皇帝迁都肇庆。他的起义挽救了垂危的永历皇朝,使南明的江山,能够再支持一段时期。可惜成栋在1649年2月,在江西信丰被清兵围攻,撤退途中,不幸溺死。这段历史与粤剧有关,因粤剧而激发爱国心,引起反清复明的行动,实在值得在粤剧史上大书特书的。”
岂能任张玉乔湮没不彰耶?
陈子壮(1596——1647)是明代岭南名将,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他战败后宁死不变节,被活活锯成两半身亡。据传侩子手行刑时无法下手,陈子壮大喝:“蠢才,界(锯)人需用木板也!”
大英雄陈子壮能文能武,曾任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陈子壮的诗写道:“背郭新畴一迳偏,数声黄鸟绿阴穿。不嫌初服牵宫锦,共操南音入野弦。菡萏月明山雨后,琅玕风细烛花前。欲知鸡黍田家约,即是星槎海上仙。”正是这样美好安宁的岭南风光,让他不惜付出生命去保护。陈子壮纪念馆如今位于广州白云区金沙街沙贝村,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又文(1896——1978)感动于陈子壮的事迹,更被其妾张氏的故事所震动。他在《张玉乔史剧编演经过》中讲出了创作动机。“二十年来,我从事研究及阐扬广东文献(范围包括太平天国史),对于陈子壮妾张氏以死激劝李成栋反清,将全省复归明有的故事,认为是吾国历史上极伟大极壮烈的光荣事迹。但可惜其人其事,正史不传,逸史所载,人多不知(仅见萧一山之《清代通史》上册引用《风倒梧桐记》略叙其事)。吾人以发潜德,阐幽先为职志,岂能任其永久湮没不彰耶?因是极图广事宣播,期得家传户诵,以为爱国保种子懿范。”
简又文著有《张玉乔考证》,援引《永历纪年》、邝露《峤雅》、屈大均《四朝成仁录》、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阮元《广东通志》、萧一山《清代通史》、张二乔《莲香集》等文献,考证出李成栋爱妾张氏即陈子壮遗妾张玉乔,张玉乔是广州歌妓张二乔的妹妹。
张二乔红颜薄命,19岁身亡,有百花冢留于白云山下。妹妹张玉乔亦才貌双全。二乔诗集《莲香集》收有玉乔诗:“丰调情怀未易窥,荷丝牵结可胜悲。香幽韵远含毫字,付与风流作话垂。”
尝试将广东粤剧和精英文化接轨
《万世流芳张玉乔》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香港聚集了大批文化精英。国民党主理香港事务的吴铁城推动成立了一个“中国文化协进会”。简又文、叶恭焯、许地山、李应林、薛觉先、马师曾等名人都是协进会成员。简又文筹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则是近代广东文化史的盛事。
简又文创作《万世流芳张玉乔》的心志是不言而喻的。但剧本写出来,却遭到了十几年的冷遇。战后香港粤剧演出虽然复兴,但观众不想看沉重的戏。这只是短暂的时期。低俗的表演不会长久,当观众看厌了猩猩抢民女,当演员希望在艺术上更上层楼,自然就期待出现优秀的剧本。此时芳艳芬独具慧眼,决定排演《万世流芳张玉乔》,并请唐滌生改编剧本。1954年新艳阳剧团首演《万世流芳张玉乔》,广告打出三个宗旨:“改良广东粤剧、表彰广东文献、发扬民族精神。”
十几年前,简又文是业余编辑,没有票房号召力。当改良粤剧呼声大起,简又文的学者身份反而成了剧本质量的金字招牌。容世诚《寻觅粤剧声影》对这种转变有一段精辟的分析:“《张玉乔》撰写于抗战时期。本来针对抗日宣传的 民族主义 题旨,到了五十年代香港,已经脱离了本原的产生情境,变身成为推动粤剧改革的一面新旗帜。或者可以这样说:国难时期,简又文作为一名社会精英,通过 展览文物 、 出版专著 和 编写剧本 ,向广大民众宣传 民族主义 。这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流动方向。到了 新艳阳 的阶段, 民族主义 再次被提出,目的是 改良广东戏剧 ——凸显《张玉乔》剧本的文学性和严肃性,尝试将广东粤剧和上层精英文化接轨。这是一种由基层戏班启动,从 下里巴人 走向 阳春白雪 的艺术提升工程。”
此时的祖国内地,粤剧佳作频出。红线女回到广州,在集中优秀编剧、音乐家、舞台艺术家的优越条件下,创作出《搜书院》、《关汉卿》等传世之作。香港的粤剧艺人在市场萎缩的生存压力下,也没有放弃对优秀作品的追求。就在《万世流芳张玉乔》上演的同年,新艳阳剧团还上演了唐滌生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粤剧《程大嫂》。其后在香港上演的《梁祝恨史》、《洛神》、《六月雪》等,均改编自京昆越名剧。容世诚《寻觅粤剧声影》指出:“一种新趋势在五十年代的香港粤剧界形成:追求更加 纯正 的 中国 戏曲形式,尝试向 中华 典雅文化靠拢。这种趋势和实践,也是 民族主义 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在去年岁末举行的红线女纪念活动中,红线女的儿子马鼎昌先生说:“纪念马师曾和红线女最好的方式,是用作品告诉世人,尤其是告诉香港和海外的观众,他们上世纪40年代从香港回到祖国,这个选择是对的。妈妈经历过不少苦难,但依然这么 硬净 ,这是祖国的底气在支撑着她。妈妈回到广州,能做到你们在香港做不到的事情。”
香港粤剧伶人想做而迫于时势无法执着的事情,就是改良粤剧、提高粤剧的艺术水平。纵然没有条件创作出更多新编优秀作品,但他们也努力过。容世诚《寻觅粤剧声影——从红船到水银灯》指出:“战后粤剧伶人的改良诉求,和五十年代中国内地戏曲改革运动合流;这个时期的香港粤剧界和知识分子,重新认定粤剧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不管身处何地、何时,家国情怀一直令有追求的戏剧艺术家念念不忘。
专栏作者·钟哲平 媒体人,《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作者。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粤剧《万世流芳张玉乔》,从左至右为梁醒波、陈锦棠、芳艳芬。
粤剧《万世流芳张玉乔》,芳艳芬饰演张玉乔。
罗家英、汪明荃重演《万世流芳张玉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