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水,有着这么一群人,几十载痴心不改,工作之余不忘唱上几曲,退休之后更是大放异彩。
每周排练,每月演出,这个300余人的群体,已经坚持了五年。西南文化中心每月一次的演出,对于三水的粤剧迷们来说已经是例牌菜了。而在此之前,他们早已自发地学习、演出粤剧几十年。
私伙局在文化活动中心每月进行一次演出。三水区西南文化中心供图
在三水,从来不缺文化基因,也不缺文化传承,从猫狮、三水灯谜、龙形拳、广东醒狮、三水龙舟制造到玉雕技艺等人人都不陌生,而粤曲星腔则是粤曲方面的代表之一,作为发源之地,三水于星腔自然分量极重,但是三水粤剧又不仅限于星腔,其它门类也是繁多,在三水百花齐放。
而在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个群体在保持对粤剧热情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这一传统戏曲的传承问题。
A从草根到上大舞台,几十年痴心不改
三水区西南文化活动中心,每周二晚,已退休的陆锦祥和李月友都会来到这里,开始例行的粤剧排练。从2010年开始,这样的排练,已经持续了五年。
72岁的陆锦祥,依然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身为三水白金曲艺社社长,谈起粤剧,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6岁接触粤剧,从小就喜欢看大戏的陆锦祥,如今年逾古稀,依然痴心不改。
“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没别的,我们凭的就是对粤剧的热爱”,在谈到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时,陆锦祥笑称。其实都谈不上坚持,他还说,作为爱好,粤剧早已经成为他们这群人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下来,习惯成自然了。”
陆锦祥说,所谓大戏,就是粤剧。现在的年轻人,又有电脑又有手机还有Ipad。自己这群人,年轻的时候除了粤剧没有其它娱乐方式。他还说,那时候就是喜欢听粤剧,慢慢地自己学着唱。有时候几个喜欢唱的会凑在一起唱,“就像现在年轻人说的夹band(搞乐队)那样。”
最开始,他们的聚会唱剧场所是一家私人理发店,老板则是同好票友。三水粤剧最早的私伙局,就在这里初现雏形。
在三水,戏剧发展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其中,私伙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民间曲艺从广府大戏(粤剧)延伸过来,大部分不穿戏装,只需乐器伴奏演唱,讲究自娱自乐,而他们的小团体就被称作私伙局。
和陆锦祥有同样经历的李月友,除了粤曲爱好者的身份之外,还是粤曲星腔的第三代传人。李月友早年组织一群票友搭起的草头班子,聚集一群人的同样是对粤剧的热情。“上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粤剧和私伙局的鼎盛期。”李月友介绍,“当时我们作为业余爱好者,都是在工作之余排练和演出。”据她回忆,当初的排练和演出,称得上是“草头班子”,街边巷尾就地排练演出,没有固定场所。
如今在三水,如三水白金曲艺社这样的私伙局有10余个,成员300人左右。不同于此前独立运作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现在他们统一在三水曲艺文化协会下,在西南文化活动中心,他们有了自己的场地,每周都可以排练几次,而每个月都有一次汇演,以此来检验训练成果,交流学习,从以前的“单兵团作战”变成了现在的“大军团的学习交流”,从自由组织到统一组织管理。
B票友交流热络 “传承是个问题”
受制于地域限制和信息流通等问题,此前三水的私伙局、戏友之间的交流大多局限在本乡本土。现在这个情况有所改变。据李月友介绍,现在除了私伙局的定期交流、戏友之间的茶座之外,他们也开始和佛山其他区的戏友交流,与广州,香港也交流不少,也吸引了外地的星腔、大戏爱好者到三水来交流。
与此同时,社会上对此的关注也渐渐地多起来,去年佛山本地媒体组织的“寻找粤曲好声音”的《唱家班——2014粤曲歌唱大赛》,吸引了众多选手前来参加,最后获得前三甲的均是年轻选手,而且他们大多是来自戏曲学院的专业选手,粤曲也开始走入年轻一代的群体,走入学校。
然而,在谈及粤剧的传承问题时,无论是李月友还是陆锦祥,仍透着一股焦虑。
李月友擅长的星腔是粤剧平喉的一种流派,由三水籍粤剧名伶邓蔓薇(艺名“小明星”)在上世纪30年代始创,至今传唱不衰。2008年,省文化厅确立李月友为省级“非遗”项目粤曲星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前只当是个爱好,现在觉得责任很重大。”李月友称。
由于粤剧的伴奏、唱法等方面都有很严谨的要求,唱一场粤剧需要很大工作量的准备,要化妆、买服装,还需要一个大场地。尽管这样,他们还是会每周抽出两晚的时间进行排练。李月友非常希望能把这些在漫长的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瑰宝继续传承下去,但现在的状况却令她很担心。
“曾经连乐师的乐器、琴弦我们都是自制的。”回忆起早期的私伙局,李月友感叹,那时候的排练演出确实很简陋。但她也表示,虽然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如服装、场地都比较完善了,但粤剧的传承却不容乐观。
在“寻找粤曲好声音”《唱家班——2014粤曲歌唱大赛》中,进入12强的三水选手何晓域表示,现在进入粤剧没有任何限制,在环境上已经很开放,自己也是凭借兴趣和神似梁玉嵘的声音才学习星腔唱法,并且得到了包括李月友等人在内的帮助,可以说现在的这一领域不怕别人进入,就怕没人进入,已经是非常开放的一个领域。
但现实是粤剧的粉丝中,年轻人的比例始终很低。三水十余个私伙局的300多位戏友,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兴趣不大,学西乐的更多,粤剧中传统的乐器很少人学。“老年人喜欢,中年人有印象,年轻人不知道”,李月友这么形容粤剧的尴尬境遇。
李月友最近在忙一个项目,“星腔进校园”,具体措施是在白坭小学挂牌一个粤剧兴趣班,借此挖掘一些有天分的人才。她表示,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粤剧有点古老,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宣传演出,制造一种氛围,让他们对粤剧有所改观。在自己开设的星腔传习所内,她也早已开始教学培训,有时候也会举办活动,让市民免费观看,目的就是为了推广星腔,传承粤剧。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为王文秋 王志斌 何嘉欣。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