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钟哲平
媒体人,《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作者。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粤港两地粤剧发展的历史,是粤港关系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容世诚,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开幕当天,作了《粤港关系脉络底下的香港粤剧史(1865 -1980)》的讲座,讲述了粤港粤剧发展、往来、融合的情况。
分分合合,同悲同喜。今天粤港艺术互通有无、交流频繁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更应倍加珍惜。
本文为《同声同气同悲喜,粤港粤剧从来都是血脉》(原标题)下篇,上篇已于本报4月17日刊出。
1
唐滌生借古典戏剧作品塑造出“新女性”文学形象
“与时俱进”并不是内地文艺创作的“专利”。唐滌生1956年为芳艳芬的新艳阳剧团改编《六月雪》时,就明明白白地说,岭南曲艺应该“能更进一步接近时代水平”。
1954年,唐滌生到广州观看了粤剧《搜书院》,参加了“广东省1954年度戏曲汇报演出”,很受启发。这段时间里,广州粤剧界连续以《红楼梦》、《牡丹亭》、《西施》等题材改编粤剧,而唐滌生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为仙凤鸣剧团写出《红楼梦》、《牡丹亭惊梦》,为新艳阳剧团写出《西施》。
此后,唐滌生进入创作高峰期,他的剧本以往多以情节复杂来吸引观众,如《龙楼凤血》、《生死鸳鸯》等。1953年,唐滌生创作了《大明英烈传》,开始追求作品的历史感。1954年写的《程大嫂》,改编自鲁迅小说《祝福》,随后又改编了历史学家简又文的剧本《万世流芳张玉乔》。唐滌生作品从单纯的追求情感发展到情感与思想的融合,迈向其创作的巅峰,写出了《帝女花》、《紫钗记》和《再世红梅记》。
在唐滌生的这几部经典作品中,塑造了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这与内地的妇女解放运动思潮不谋而合。“直到1957年‘仙凤鸣’时期,唐滌生终于为白雪仙创作出了符合其高贵、刚烈、冷艳、果敢气质的一系列形象,如《帝女花》中的长平公主,《紫钗记》中的霍小玉,《再世红梅记》中的李慧娘、卢昭容,使得剧目与人物相互成就,交相辉映。如《紫钗记》中霍小玉‘闯府争夫’一场戏,使得霍小玉从一个纯然令人同情的弱者,变成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者,令观众在哀其不幸落下眼泪时,还会因其誓死抗争油然而生钦佩之情。这一处改动,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迄今为止,这依然是《紫钗记》最好的一个改编本。再如《再世红梅记》中,李慧娘之死,是因自尊而甘愿求死,凛然决绝,不再是贾似道棒下那个哀哀怨怨、含冤而死的弱女子。这些女性角色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坚强而自尊。这些性格点的提炼和形成,当然可以归功于唐滌生长期以来不懈的艺术追求,但如此集中地出现在一个历史时期,并与此时广东粤剧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有惊人的相似,又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罗琦、胡叠《20世纪50年代大陆“戏改”对香港粤剧的影响》)
2
一念之间,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可惜的是,粤港两地粤剧之间这种良性的互相影响持续时间并不长。随着关口的阻隔,来往越来越不方便了。回广州还是留在香港,成了粤剧人艰难的抉择。
上世纪50年代从香港回到广州定居、工作的粤剧大老倌有不少,各有各的心态。罗家宝的心声,就十分朴素。“1953年,我从新加坡演出完后回到香港,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经过这么多年的登台演出,我相信自己绝对有实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倌。但毕竟香港有这么多老前辈,竞争太过激烈,哪里有我落脚的地方呢?我缺乏的是环境和机遇。百般思量下,父亲给我一个建议:现在新中国的粤剧势头很旺盛,已经有很多港澳粤剧演员回国发展了,不如你也回广州搏一搏地位吧。可是桂名扬和白玉堂对新中国还不太了解,都反对我回国。但我想,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都百废待兴,政府正在大力招募各方人才回去建设祖国,正是需要人的时候,而且文艺气氛也很浓厚,我回去应该有所作为。”(罗家宝《艺海沉浮六十年》)
罗家宝回广州后发展顺利,上演《柳毅传书》一炮而红。1957年,他在广州酒家偶遇桂名扬。桂名扬又瘦又憔悴,原来这几年来身体不好,做了胃手术,染上鸦片,戒鸦片的时候又被医生注射了过量的吗啡导致耳聋。据罗家宝回忆,“我叫了一声八哥亲切和他握手,他一见我便说:‘阿虾,你就好喇,八哥冇用咯,八哥冇用咯!’我马上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平民老倌罗家宝》)此时的桂名扬,也应广东省粤剧团邀请,离开香港回广州任教。
罗家宝在另一篇文章《我怀念的三叔白玉堂》中,也提到了白玉堂反对他回广州发展的细节。“1953年底,我从星洲返港,当时广州的‘太阳昇剧团’邀请我回国演出,它的人选是武生丁公醒,文武生罗家宝;花旦林小群、孔雀屏;小生梁鹤龄;丑生王中王,所以我便答应回国演出。临回广州前夕,1954年初我和三叔在新新饭店饮茶,我对三叔说:过两天我便回广州演戏了。三叔当时很不高兴,他问我为什么要回广州?不回去可不可以?我对他说为了个人前途还是回广州比较好!他见我态度这么坚决便不再说了。谁知这次一别,差不多三十年后才再见三叔他老人家。”
后来白玉堂看到罗家宝回广州发展得很好,也倍感欣慰。白玉堂观看了罗家宝主演的《血溅乌纱》后,罗家宝邀请他回广州走走。“当时我想三叔回广州一行,因为他解放后没有去过广州。三叔说如果你演《洒泪还金粉》我可以做你的艺术顾问,我便和你一起上广州指点你排戏,他还叫黄君林把《洒泪还金粉》的剧本给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三叔始终也没有回去广州!”
钟哲平
罗家宝《柳毅传书》。
任剑辉、白雪仙《紫钗记》剧照。
任剑辉、白雪仙《再世红梅记》剧照。
学者、编剧、演员共商粤剧。左二为简又文,左四芳艳芬,右二唐滌生。
白雪仙《牡丹亭惊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