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妍(Pui Yan Li)记得自己从小就经常偷穿妈妈的服装——尽管妈妈不允许她触碰。因为那并不是普通服装,而是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物品。李沛妍的妈妈曾是香港粤剧团演员,但移居纽约从零开始打拼生活后,就把这些戏服珍藏起来留念,而李沛妍却仍忍不住会把这些做工精致的头饰及绣花戏袍偷翻出来穿戴一番。

“妈妈最后总能发现真相,”李沛妍摇摇头微笑着回忆道。“我的戏服叠得跟妈妈叠得不一样。”

她如今无需再偷穿妈妈的戏服了。今年37岁的她自己成了一名生活在香港的粤剧演员——如今就穿着妈妈“嫡传”的那套戏服登台演出。

李沛妍出生在纽约曼哈顿,是家中的独女,从小就深受粤剧氛围影响。她的父母曾是粤剧界的希望之星,但上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席卷香港后,夫妻俩不得不移居美国,白手起家打拼生活。“粤剧演员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再入这一行,”李沛妍说。“因为学戏非常辛苦,付出投入很多,但不一定会有回报,真的是有很大的风险。我父母离开香港,因为他们觉得在那儿没啥出路。”

但李沛妍却入了粤剧这一行。“粤剧唱腔、唱词以及故事选段——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融汇到了一折戏中,”她坐在上世纪30年代阿泰科建筑风格(Art Deco)的香港油麻地剧院(Ma Tei Theatre)后台这样对我说。“穿上传统戏装,演绎神话人物的故事,真是美不胜收。”

我俩见面时,李沛妍正在为香港艺术节(Hong Kong Arts Festival)出演经典粤剧剧目库中的《平贵别窑》(Sworn in Grotto)化妆。她首先在脸部打上白色粉底,并把眼睑和嘴唇分别描成黑色与红色,然后再依次戴上头套发髻(真头发做的卷辫)等行头。整个化妆约花费2个小时。

2001年大学毕业后,李沛妍先在招聘网站Monster.com工作,她觉得工作环境乏味单调,自己感觉无聊透顶,于是干了两年后辞职转学粤剧。在纽约,她系统学了四年的粤剧唱腔与形体训练。24岁的李沛妍被公认为大器晚成者——她父亲六岁就首次登台演出。

2007年,李沛妍移居香港,如今的她“戏约不断”,她是香港粤剧团的唯一外籍演员。与其他侨民不一样的是:她住在九龙塘(Kowloon Tong),而很多外籍人士则选择在港岛中环半山(the Mid-Levels in Central on Hong Kong Island)拥挤繁忙的街区居住。九龙塘距离最近的地铁站(MTR station)坐公交得20分钟,她的三卧室公寓掩映在绿树丛中,以香港的住房标准衡量,她的住所已很宽敞————她说,在逼仄的香港,多数人住在可怜的“蜗居”中。

李沛妍靠看电影、会友以及上日本茶道课来放松自己。茶道是排遣连日紧张疲乏排练的重要方法。经济紧张是另一沉重负担:粤剧演员只能靠不断演出养活自己。与此同时,他们的排练费与服装费必须自掏腰包。对李沛妍来说,日本茶道是“自己思考人生的方式。茶道包含的哲学思想能够活用至粤剧中,它是排遣自己内心紧张苦闷的良方。”

尽管李沛妍深受岭南文化影响,也说了一口流利的粤语,但她至今仍没把香港视为自己的家。她仍念念不忘纽约的“法式酒吧及开在人行道上的咖啡馆里的美食”。在超快节奏的香港,尽管屋顶酒吧比比皆是,但露天餐厅和路边咖啡馆还是凤毛麟角。

在香港粤剧界,东西文化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粤剧界,严格的传统观念仍规范着社会道德的方方面面。在美国,“若想获得尊重,必须凭借自身努力,这是典型的美国方式。”李沛妍笑着说。香港则大相径庭,“一切都得中规中矩:必须永远顺从于师长。即便有啥问题,也得用委婉方式表达出来……不能像对待自己手下员工那样对待粤剧界的师长,双方之间是正式关系。一日为师,则终身为师。”

李沛妍认为:若要让现代的年轻人喜爱粤剧,最为关键的是这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必须与时俱进。她不但把粤剧剧本译成了英文,而且所在剧团最近成功排演了粤剧版的《哈姆雷特》(Hamlet)。她还坚持说:“粤剧必须吸引年轻观众,我不是说得要抛弃传统内容,但它应该持开放心态,吐故纳新。”这对于现在的香港尤为重要,因为在不断崛起的中国大陆面前,香港正在努力重塑自己的地位。香港的粤剧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它与大陆的粤剧已明显不同。李沛妍坚称:“香港的粤剧融入了香港的地方特色”。

只要有演出机会,李沛妍就打算一直呆在香港。有时“自我感觉仍是外乡人。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直言不讳……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行事。但自己只要一唱起粤剧,一听到它的音乐……就觉得美不胜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美籍粤剧演员李沛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