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郑迅 摄

  专家为粤剧“把脉”: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们为粤剧“把脉”,认为要保护、传承、发展粤剧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尤其需要在编剧、培养观众等方面下功夫。

  粤剧还是要姓“粤”

  粤剧作为广东独具地域性和岭南特色的戏曲剧种,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出现,糅合了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各种元素。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粤剧在当今文化格局中逐渐处于劣势。

  “粤剧还是要姓粤。”著名粤剧编剧潘邦榛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戏曲的追求,粤剧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戏剧工作者,保护粤剧是我们的任务。”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说起粤剧,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几句经典。被誉为“通台老倌”的他虽然退休了,但为了粤剧还坚守第一线发光发热,“很多老专家本应安享晚年,但目前还是奋斗在第一线,就是因为接班人少,真正懂得粤剧、能演粤剧的人并不多。”

  “让外地人也喜欢粤剧”

  与会专家指出,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粤剧的境况下滑,这里面有着更复杂的因素,比如粤剧界一些人观念老化,传统剧目缺乏更新,演绎艺术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粤剧的发展。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俊华认为,当前缺乏对粤剧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传统艺术应当创新。“要做到本土文化的传承,在市场化进程中要自信,同时让外地人也喜欢看粤剧。”宋俊华指出,我们需要进行大力的普及工作,引导更多现代青年了解粤剧、喜爱粤剧,投身于粤剧的学习。

国家一级编剧尹洪波则提出成立一个“剧本医院”的构想,致力于改善编剧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打开门路,广征故事题材。

  重视培养年轻戏迷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

  戏迷代表、戏评组织代表“青评果乐园”核心成员何家杰认为,应当重视戏迷,“目前戏迷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准,为粤剧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努力,却苦于缺乏平台,没有机会学习创作。

  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伟时提出“守住本源,守住粤剧之根”,要积极培养粤剧表演人才和教育人才,尽快改变观众多为老年人这个局面。据悉,自2010年起,广东粤剧院等单位便开展了“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收到不错的效果。



本稿件转载自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实习生王超凡、通讯员张晋琼,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